《万象》:一个人的编辑部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三联的沈昌文一样,俞晓群也是深受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热爱的标签。他是海派杂志《万象》复刊以来的总编辑,也是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这一代的书香》讲述了俞晓群在出版界30年来经历的书与人的故事。本文摘自该书。
  
  上世纪“孤岛时期”,上海的《万象》杂志很有名气,它曾经孕育出张爱玲、傅雷、郑逸梅、柯灵等许多文化名人。1998年,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创办了新时期的《万象》。
  可是,要编辑这样一个旨在承继前贤的海派杂志,我们辽宁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人物。还是沈昌文先生出的主意——因地制宜,在上海建立编辑部,并且请陆灏做编辑。说是“编辑部”,其实日常工作只有陆灏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沈公倒是时常光顾,吃吃饭,见见朋友,原则是“只出主意不出面”,好像是陆灏的“影子教父”。他们并称“万象书坊”,老的是“只说不作的老坊主”,小的就是“独打天下的小坊主”了。不过还有别的称谓,像毛尖就称陆灏为“掌柜的”或“《万象》的一个当妈的爹”。我们暗里却好称他为“沪上陆小哥”。
  就这样,陆灏一个人做下来,一晃便是8年。说起来经济上很划算,省钱又省力;业绩也不错,作为一个“小众文化”的阅读刊物,《万象》的印数始终稳定在近3万册。这杂志果然像一个人一样,有了鲜明的个性。谁的个性?陆灏的呗!毛尖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万象》一直坚持讲故事,不讲道理;讲迷信,不讲科学;讲趣味,不讲学术;讲感情,不讲理智;讲狐狸不讲刺猬;讲潘金莲,不讲武大郎;讲党史里的玫瑰花,不讲玫瑰花的觉悟”——这不正是活脱脱的“陆灏思维”吗?当然,他背后还有老老少少的朋友们的点拨,其中还隐含着沈昌文绵密的文化掌力!
  其次,陆灏把杂志“具象化”——把编辑部化作他的会客厅。他的客厅被烘托出一种“家”的感觉,“一些老少文人就像进了自家客厅,便全身放松,卸去强大、坚硬的武装,开始了自娱自乐、自伤自恋的软弱情怀”(钱红丽语)。老的有黄裳、舒芜,少的有毛尖、巴宇特,香江彼岸有董桥、林行止,大洋彼岸有李欧梵、黄仁宇,死的有陈巨来,不见面目的有小白。他们乱纷纷宽衣解带、翻云覆雨,在虚幻的文字空间中操练、舞蹈。陆灏自然地站在一旁,热情地迎来送往,真诚地服务到家。
  有人间:“老是那么几个人,不厌烦吗?”陆灏答:“不会。朋友不在多,而在谈得来。”再诘问:“老是那几个人唱戏,会审美疲劳的!”答:“有人一辈子只看梅兰芳一个!”
  在陆灏的培育下,《万象》塑造了一个“文人小意趣”的天堂。陆灏说是在“求俗”,而且求的是一种“甜俗”。何谓“甜俗”?不同的人,理解自然不同:有人说是“精神上伤风怜月的奢靡消费”;有人说是“越堕落越快乐,似乎鸦片真的成了精神上的良药”;也有人赞誉《万象》,“那样优雅、端庄,偶尔出出轨,好比高贵的少妇偶尔趁人不备小偷一情”……那么,陆灏自己怎么说?他说:“甜俗的感觉,就像《万象》的封面那样。”
  有人说,陆灏有些怪气。那还用说,只是他怪而讲理,怪而可爱。在工作中,当陆灏有了不愉快的时候,他会骂我是“昏君”;他还会嚷道:“这些年,我为《万象》付出了多少青春!”牢骚归牢骚,我心里清楚,陆灏是深爱《万象》的。当听到人们称赞《万象》“一些些知识分子的端庄,一点点晚来风急的人性化”的时候,我不信,陆灏的“沪式娇嗔”还发得出来!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推理等教学手段虽然也曾创造过辉煌,但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小等特点,无法跟上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及与日俱增的信息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并不是增加授课的内容,而是指提高课堂的效率。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在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后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谈论空间,即便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它,常谈常新。这里所说的经典,既可以指文学艺术、学术著作,也可以指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五四”,如今它成为一段神话,其对20世纪及其之后中国的深远影响不用笔者多言,相关的研究著述可以用成百上千来形容,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回味这一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