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球面散光型和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比较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非球面散光型和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效果。

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术前角膜散光为1.25 D以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6例(172眼)。根据自愿原则,其中50例(80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作为Toric组,56例(9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 IOL(SN60WF)作为对照组。术前对照组和Toric组散光分别为(2.14±0.95)D、(2.08±0.74)D。术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脱镜率、残余眼散光和轴位旋转、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9例失访,失访率为8.5%,最终纳入对照组为51例(84眼),Toric组为46例(73眼)。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Toric组的UDVA(logMAR)分别为0.22±0.14和0.1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01);CDVA(logMAR)分别为0.11±0.09和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组看远脱镜率为78%(21/27),对照组为27%(9/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P<0.001)。Toric组残余眼散光为(0.77±0.39)D,对照组为(1.99±1.12)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1);Toric组的轴位旋转4.6°±5.7°。Toric组低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7,P=0.006)。2组术后明视、暗视、暗视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视觉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非球面型IOL相比,非球面散光型可有效、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稳定性好,大大提高术后脱镜率,且低阶像差更低。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东阳市人民医院5例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单纯型黏液癌(micropapillary pattern of pure 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PPPMC)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组5例具有MPPPMC均为绝经前女性,年龄范围为37~48岁,5例患者中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行乳房改良根治术、1例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1例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目的:研究基于全角膜屈光力(TCRP)的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公式计算异常角膜后前曲率半径比(B/F)值的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力的精确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选取角膜异常B/F值的白内障患者51例(51眼)。高B/F值组:B/F值≥85%,24例(24眼),B/F值为(86.2±0.5)%;低B/F值组:B/F值≤78%,27例(27眼),B/F值为(76.6±0.6)%。使用TCR
期刊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描述性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的正常儿童青少年284例(568眼),年龄4~17(10.1±2.8)岁,屈光度为-8.00~+6.00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其黄斑部直径6 mm范围内9个区域(A1-A9)的视网膜进行扫描并测量厚度。根据性别、眼别、年龄(≤10岁组、>10岁组)
目的:根据中国东北地区某医院眼科收集的数据,评估所有年龄阶段斜视住院患者的斜视类型和数量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斜视患者3 661例的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斜视类型以及各种斜视的数量等信息,并观察分析斜视类型分布及斜视数量的变化趋势。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最终纳入3
期刊
IgG4相关性眼病属于发生在眼部的IgG4相关性疾病,泪腺是眼部最常见的受累部位。近年来,IgG4相关性眼病的眼内受累及巩膜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针对IgG4相关性眼病进行综述,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比较Pentacam AXL与IOLMaster 700两种生物测量仪测量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所需参数——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散光大小及轴向、前房深度(ACD)等的差异性及一致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106眼),同一观察者分别应用Pentacam AXL与IOLMaster 700测量AL、角膜曲率(K
目的:探讨术前解读泪道造影和眼眶CT的重要性以及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外伤性泪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外伤性泪囊炎的患者资料13例(14眼),包括病史、术前泪道造影、眼眶CT片和术中情况。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与否,泪道冲洗结果及鼻内镜下观察造口的情况,随访6个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通过CT阅片发现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行ROP筛查并诊断为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