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是涉及面广的人文学科,而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又充满复杂性,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曲折性与规律性,因果联系等,这些反映辩证思维的过程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和改进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培养学生想象力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历史 中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这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感觉”这事儿很玄妙。那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一种触动心灵后的内心震荡。作为自然人的我们于世界而言,小到一粒沙层的漂移,大到宇宙空间的万象都会在我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身体感知刺激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可有这样的一群人,即使他们拥有感觉也不太会用言语表达,甚至在感觉已经产生了的时候都还熟视无睹。对,他们就是可爱、单纯的小学生们,在学习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当老师深情地朗读了一段课文中优美的
摘要: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以自我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评价,自我命令、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活动,以达到改变自我的思想品德结构,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改变自我的言行方式等活动。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去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下面简单谈一下小学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摘要: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
目的:肠球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由于其固有耐药性和第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方法学习,对未知或已知的知识进行有创见的思索。史学界一般认为,历史创造性思维只适用于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都是以拓深人类的历史意识,增添人类的智慧,加强人类的时间为其目标的,两者在根本的本质上并无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笔者略谈几点看法。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摘要: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政治课堂 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 学法指导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一改过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尝试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营造氛围 问题情境 张扬个性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型数学课不仅
摘要: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就此提出几点认识和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德育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等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