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退休前是重庆市直机关的一名正厅级干部,但她更引以为傲的身份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妈妈。
每一位英才的背后,都会有一位“好妈妈”。当问及成功妈妈的哲学时,她说,其实很简单,孩子需要包容,需要肯定,当你学会了欣赏孩子,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
她的名字叫陈禄英。
■ 紧逼防守,妈妈的爱让女儿窒息
陈禄英是一位标准的机关干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严于律己,勤奋努力。她头上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等光环,足以见证她对自己的“苛刻”。
这样一个高标准嚴要求的妈妈,对女儿的教育当然也“毫不含糊”。
“那时,爸爸还在部队工作,妈妈就像个‘管家婆’,对我从头管到脚,我对妈妈就只有畏惧。”每当简梅梅回忆起那段时光,总喜欢拿老鼠和猫来比喻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有一个暑假,妈妈给女儿布置完家庭作业上班去了。简梅梅高兴极了,在家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动画片。玩了一整天,把作业完全忘在脑后。
妈妈下班回家,简梅梅才醒悟过来:完了,作业一个字还没做呢!情急之中,她翻起前几天做的作业,想蒙混过关。
不料,这个小花招没能躲过妈妈的“火眼金睛”。“简梅梅,你过来!”妈妈声色俱厉,音量提高了一个八度,“马上重做,做不完不准睡觉!”那天晚上,简梅梅一直熬到十点半才赶完了作业。
妈妈的“紧逼防守”几乎让女儿“窒息”: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写作业要管,洗脸洗脚要管,穿衣吃饭也要管……
尽管简梅梅小学毕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六中,但是她觉得自己过得一点也不快乐。
■ 压抑个性,乖乖女开始“反抗”
上初中时,这种没有一丝空间的“看管”让简梅梅更加吃不消。
她开始反感妈妈的教育,甚至到后来,只要是妈妈说的话,不管对错,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母女俩的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起来。简梅梅开始写日记,让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笔下倾诉。
有一次,简梅梅发现自己的日记本被挪动了位置。她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妈妈,你是不是看了我的日记?”
妈妈不经意地说:“我抹桌子时,看到的,顺便翻了一下。”
“你怎么能这样!日记是私人隐私,没经过允许谁也不能看!”女儿很生气。
这事以后,女儿再也没有主动跟妈妈说过知心话,母女俩总感觉“隔了一层”。陈禄英决定主动打破僵局。
一天,妈妈装作不经意地问:“梅梅,最近又写了多少日记了?”
女儿的回答让她意想不到:“我把以前的日记都撕了,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
“为什么?你写日记有三年了吧?”妈妈很吃惊。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以后再也不写日记了!”女儿回答很干脆。
女儿的话让妈妈很伤心,她不明白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可女儿为啥不理解妈妈呢?
这以后,妈妈开始反省自己,努力寻找“出路”。而真正让妈妈彻底转变看法的是卢勤。
一次,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青少年心理专家卢勤应邀到重庆作演讲,主题就是怎样与孩子沟通。陈禄英正愁解不开母女间的“结”,索性去听听讲座。
这一听,竟让她深受启发。专家讲得太好了,“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当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就会主动把心里的事告诉你。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两个小人,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不断变好;而指责辱骂多了,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最终逼出一个坏孩子”。
妈妈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她一直以为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正是自己“管家婆”式的教育,剥夺了女儿的快乐。
她一口气读完卢勤著的《写给年轻妈妈》。受到启发后,她买了100多本书送给市直机关各单位的妇女组织,她希望所有的妈妈都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 放飞女儿,学会欣赏孩子
一个不会欣赏孩子的妈妈,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从此以后,陈禄英开始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去引导学习。
上高中时,简梅梅对日本漫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常把当时最流行的动漫书《机器猫》、《阿拉蕾》、《圣斗士》等带到学校看。
有一次,正在上语文课,简梅梅忍不住从抽屉里拿出《机器猫》看了起来。正看得起劲,老师突然抽她回答一个问题:“课文中的主人翁叫什么名字?”简梅梅一愣,随口而答:“机器猫。”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把这事给妈妈讲了,并把缴来的《机器猫》交给了她。
晚上,简梅梅做完作业,被叫到了书房。一看见那本《机器猫》,简梅梅脸刷一下红了。
不料,妈妈没有骂她,而是轻声地说:“你真的喜欢漫画?”简梅梅小心地点点头。“为什么?”“妈妈,漫画太有意思了。”
见妈妈没有生气,简梅梅鼓起勇气说:“我想学画漫画,将来当漫画家。”妈妈心平气和地说:“你喜欢漫画,我并不反对,但你目前最重要的是高考……”
经过一番长谈,母女俩达成一致:以学业为重,课余时间可以看漫画书籍。
妈妈说到做到,一口气为女儿买了几十本漫画书。有了妈妈的支持和鼓励,简梅梅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漫画书了,她每天都认真地完成所有的功课,然后把所有的零用钱和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爱好上。
妈妈的办法真管用,女儿不但没有影响学习,业余爱好反而促进了学习。
除了看动漫书,妈妈还引导女儿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世界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书籍。
■ 宽松教育,成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
简梅梅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进入重庆市质监系统成为一名普通职员。
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她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不打牌,不泡吧,也很少出去游玩,除了看书,她几乎没有其他爱好。
“书看多了就手痒,自己的经历单纯,生活阅历少,就索性写写童话吧!”简梅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孩子需要鼓励和肯定,妈妈非常支持简梅梅的想法,而且成为她的第一个读者。“既然孩子喜欢,不管成功与否,都要鼓励她大胆地尝试”。
简梅梅最开始写童话的时候,找不到灵感。妈妈就在一旁出主意: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把动画片里的故事写出来。
这个方法很灵,让简梅梅很快掌握了编故事的技巧。比如《机器猫》里有个万能的口袋,能掏出很多发明,受此启发,她就在自己的童话里设计一个“万能博士”,这个博士无所不能,什么都知道。就是这个博士,吸引了众多小读者的眼球。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2003年9月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开始,简梅梅相继在全国少儿刊物上发表了几百篇童话故事和小说。2004年底她被重庆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6年她又编写出上百万字的动画剧本《魔盒与歌声》,制作成动画片后被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
简梅梅没受过专门的编剧训练,但她的童话特点就是画面感很强,涉及的知识很多。说起这些,她自豪地说:“全是妈妈让我多看‘杂书’的功劳。”
2008年的一天,简梅梅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她获得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称号。这一消息,令她十分激动,第一时间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每每有人提及女儿的这些成绩时,陈禄英总会欣慰地笑笑。她知道,正是自己对女儿的“宽松”教育,才让女儿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现在,简梅梅已经三十而立,也成了一名年轻的妈妈。当她看着满地乱蹦的儿子,心里不禁暗暗想:“小家伙,我一定要向你外婆学习,对你采取‘宽松’教育,希望你也给我一个成功的惊喜哦!”
每一位英才的背后,都会有一位“好妈妈”。当问及成功妈妈的哲学时,她说,其实很简单,孩子需要包容,需要肯定,当你学会了欣赏孩子,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
她的名字叫陈禄英。
■ 紧逼防守,妈妈的爱让女儿窒息
陈禄英是一位标准的机关干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严于律己,勤奋努力。她头上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等光环,足以见证她对自己的“苛刻”。
这样一个高标准嚴要求的妈妈,对女儿的教育当然也“毫不含糊”。
“那时,爸爸还在部队工作,妈妈就像个‘管家婆’,对我从头管到脚,我对妈妈就只有畏惧。”每当简梅梅回忆起那段时光,总喜欢拿老鼠和猫来比喻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有一个暑假,妈妈给女儿布置完家庭作业上班去了。简梅梅高兴极了,在家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动画片。玩了一整天,把作业完全忘在脑后。
妈妈下班回家,简梅梅才醒悟过来:完了,作业一个字还没做呢!情急之中,她翻起前几天做的作业,想蒙混过关。
不料,这个小花招没能躲过妈妈的“火眼金睛”。“简梅梅,你过来!”妈妈声色俱厉,音量提高了一个八度,“马上重做,做不完不准睡觉!”那天晚上,简梅梅一直熬到十点半才赶完了作业。
妈妈的“紧逼防守”几乎让女儿“窒息”: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写作业要管,洗脸洗脚要管,穿衣吃饭也要管……
尽管简梅梅小学毕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六中,但是她觉得自己过得一点也不快乐。
■ 压抑个性,乖乖女开始“反抗”
上初中时,这种没有一丝空间的“看管”让简梅梅更加吃不消。
她开始反感妈妈的教育,甚至到后来,只要是妈妈说的话,不管对错,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母女俩的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起来。简梅梅开始写日记,让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笔下倾诉。
有一次,简梅梅发现自己的日记本被挪动了位置。她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妈妈,你是不是看了我的日记?”
妈妈不经意地说:“我抹桌子时,看到的,顺便翻了一下。”
“你怎么能这样!日记是私人隐私,没经过允许谁也不能看!”女儿很生气。
这事以后,女儿再也没有主动跟妈妈说过知心话,母女俩总感觉“隔了一层”。陈禄英决定主动打破僵局。
一天,妈妈装作不经意地问:“梅梅,最近又写了多少日记了?”
女儿的回答让她意想不到:“我把以前的日记都撕了,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
“为什么?你写日记有三年了吧?”妈妈很吃惊。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以后再也不写日记了!”女儿回答很干脆。
女儿的话让妈妈很伤心,她不明白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可女儿为啥不理解妈妈呢?
这以后,妈妈开始反省自己,努力寻找“出路”。而真正让妈妈彻底转变看法的是卢勤。
一次,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青少年心理专家卢勤应邀到重庆作演讲,主题就是怎样与孩子沟通。陈禄英正愁解不开母女间的“结”,索性去听听讲座。
这一听,竟让她深受启发。专家讲得太好了,“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当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就会主动把心里的事告诉你。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两个小人,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不断变好;而指责辱骂多了,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最终逼出一个坏孩子”。
妈妈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她一直以为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正是自己“管家婆”式的教育,剥夺了女儿的快乐。
她一口气读完卢勤著的《写给年轻妈妈》。受到启发后,她买了100多本书送给市直机关各单位的妇女组织,她希望所有的妈妈都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 放飞女儿,学会欣赏孩子
一个不会欣赏孩子的妈妈,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从此以后,陈禄英开始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去引导学习。
上高中时,简梅梅对日本漫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常把当时最流行的动漫书《机器猫》、《阿拉蕾》、《圣斗士》等带到学校看。
有一次,正在上语文课,简梅梅忍不住从抽屉里拿出《机器猫》看了起来。正看得起劲,老师突然抽她回答一个问题:“课文中的主人翁叫什么名字?”简梅梅一愣,随口而答:“机器猫。”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把这事给妈妈讲了,并把缴来的《机器猫》交给了她。
晚上,简梅梅做完作业,被叫到了书房。一看见那本《机器猫》,简梅梅脸刷一下红了。
不料,妈妈没有骂她,而是轻声地说:“你真的喜欢漫画?”简梅梅小心地点点头。“为什么?”“妈妈,漫画太有意思了。”
见妈妈没有生气,简梅梅鼓起勇气说:“我想学画漫画,将来当漫画家。”妈妈心平气和地说:“你喜欢漫画,我并不反对,但你目前最重要的是高考……”
经过一番长谈,母女俩达成一致:以学业为重,课余时间可以看漫画书籍。
妈妈说到做到,一口气为女儿买了几十本漫画书。有了妈妈的支持和鼓励,简梅梅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漫画书了,她每天都认真地完成所有的功课,然后把所有的零用钱和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爱好上。
妈妈的办法真管用,女儿不但没有影响学习,业余爱好反而促进了学习。
除了看动漫书,妈妈还引导女儿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世界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书籍。
■ 宽松教育,成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
简梅梅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进入重庆市质监系统成为一名普通职员。
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她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不打牌,不泡吧,也很少出去游玩,除了看书,她几乎没有其他爱好。
“书看多了就手痒,自己的经历单纯,生活阅历少,就索性写写童话吧!”简梅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孩子需要鼓励和肯定,妈妈非常支持简梅梅的想法,而且成为她的第一个读者。“既然孩子喜欢,不管成功与否,都要鼓励她大胆地尝试”。
简梅梅最开始写童话的时候,找不到灵感。妈妈就在一旁出主意: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把动画片里的故事写出来。
这个方法很灵,让简梅梅很快掌握了编故事的技巧。比如《机器猫》里有个万能的口袋,能掏出很多发明,受此启发,她就在自己的童话里设计一个“万能博士”,这个博士无所不能,什么都知道。就是这个博士,吸引了众多小读者的眼球。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2003年9月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开始,简梅梅相继在全国少儿刊物上发表了几百篇童话故事和小说。2004年底她被重庆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6年她又编写出上百万字的动画剧本《魔盒与歌声》,制作成动画片后被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
简梅梅没受过专门的编剧训练,但她的童话特点就是画面感很强,涉及的知识很多。说起这些,她自豪地说:“全是妈妈让我多看‘杂书’的功劳。”
2008年的一天,简梅梅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她获得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称号。这一消息,令她十分激动,第一时间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每每有人提及女儿的这些成绩时,陈禄英总会欣慰地笑笑。她知道,正是自己对女儿的“宽松”教育,才让女儿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现在,简梅梅已经三十而立,也成了一名年轻的妈妈。当她看着满地乱蹦的儿子,心里不禁暗暗想:“小家伙,我一定要向你外婆学习,对你采取‘宽松’教育,希望你也给我一个成功的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