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彩色显像管的维护
1、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对于任何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我们都不应该让那些带有尖刺的或者比较粗糙的东西去碰触它或与它发生摩擦,更不应该人为的去破坏它,因为彩色图像的显示主要是靠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高速轰击涂抹在屏幕内壁上的三基色荧光粉使之发光而形成的。荧光粉会随着发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发光效率,发光越强,发光效率降低的程度越快。所以,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要把亮度调的太大,因为亮度调节主要是调节电子束轰击荧光屏的力度,这样不但容易损伤眼睛,而且能够缩短显像管的使用寿命。
2、维修处理过程中的维护
在维修电视机的时候往往要把电视机的后盖打开,有的维修人员会顺手把后盖放置在电视机前机壳的上面开始查找故障,而一旦碰到或有振动时,上面的后盖因为放置不稳而滑落砸在显像管的管径上,容易使管径破裂而损坏彩色显像管,因为管径是彩色显像管组成中最脆弱的部分。另外,不能用硬物去刮显像管椎体外壁上的石墨层,石墨层一旦脱落,彩色显像管也就报废了,因为椎体外壁的石墨层与内壁的石墨层共同形成一个电容,用来对高压阳极的电压进行滤波。
二、显像管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一)、碰极:是显像管电极之间因相距较近和长时间工作而变形所造成的搭接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灯丝与阴极相碰
当显像管的灯丝与某阴极相碰后,会使某阴极的电位下降很多而接近于0伏,使栅阴电压的绝对值变小,相应某阴极的电子束流因失去控制而变大,轰击荧光屏上相应某基色荧光粉的力度加大,屏幕显示相应的某基色的单色光栅,而把另外两个电子枪束流切断,同时屏幕亮度很大,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光栅呈现某单基色,亮度很大且有回扫线”的故障现象。
其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电击法,也就是用一个充满电的电容器(可以利用电风扇的启动电容或洗衣机的启动电容),把它的两个电极与显像管的灯丝与阴极接触,使其快速放电。二是灯丝单独供电法。把灯丝两个电极中接地的那端,使其与主板上的地断开,另一端也与行输出变压器的输出断开,这样灯丝就与主板分离开来了,然后用细导线在行输出变压器上缠绕几圈后,分别与灯丝的两个电极连接起来即可。
2、栅极与某阴极相碰
当栅极与某阴极相碰后,同样也能使相应阴极的电位下降到接近与0伏,因为栅极的电位几乎为零,所以出现的故障现象也与上面灯丝与阴极相碰的故障现象一样。同时,对于这两个电极相碰所造成的故障所采取的排除方法也可以采取放电法。
3、栅极与加速极相碰
加速极的电压一般在400~800v之间,它的作用是使电子束由阴极发出后在显像管的管径内加速,以便能使电子束进入显像管的椎体部分。一旦这两个电极相碰后,能使加速极的电压变为零,加速极就失去了作用,电子束也就不能正常进入显像管的椎体部分。这样,荧光粉就不能被轰击而发光,造成“无光栅或光栅较暗”的故障现象。这种故障也可以采用放电法予以排除。
(二)、断极
断极是指组成显像管电子枪的各个电极的内部断路而造成的故障。显像管一旦出现断极的故障,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更换显像管。显像管断极后出现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灯丝断路:灯丝断极后,阴极不能正常加热而发射电子束,因此会出现“黑屏”的故障现象。此时电视伴音正常。
2、某阴极断路:某阴极断路后,不能发射电子束,相应的荧光粉因没有受到轰击而无法发光,所以会出现“偏色”的故障现象。
3、栅极断路:栅极断极后,帘栅电压不能对电子束进行控制和调节,会出现“屏幕亮度过大且失控,有回扫线”的故障。
4、加速极断极:当加速极内断时,绝大多数电子束不能到达屏幕,会造成“无光栅或光栅暗”的故障现象。
5、聚焦极断极:聚焦极内断后,使电子束不能得到会聚而无法集中轰击荧光屏使其发光,造成“光栅较暗或无光栅”的故障现象。
6、第二阳极断:第二阳极断后,使电子束不能在显像管椎体内加速轰击荧光屏,所以会造成“黑屏”故障,此时电视伴音正常。
(三)、漏电
显像管的漏电故障主要有两个方面:
1、聚焦极漏电
这种漏电故障主要发生在管座内部的聚焦极与地之间,原因是因为电视机长期工作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的环境中而使聚焦极受潮发霉,造成聚焦极电压偏低。漏电的主要现象是:电视机刚开机时图像模糊,亮度低,一段时间后,图像逐渐变的清晰、亮度也正常。当出现这种故障时,把显像管的管座更换掉,故障即可排除。
2、高压打火
这种故障主要发生在阳极高压嘴部分与显像管椎体外壁的石墨层地线之间,在开机状态下能听到电视机内部发出的“——”声音。出现这种故障的处理方法是:打开后盖,取下高压帽(注意要先进行高压放电),把高压嘴周围用酒精擦洗干净,再把高压硅脂均匀涂在高压嘴周围,然后扣好高压帽即可。如果电视机带病工作时间过长,会因长期打火把高压帽烧坏,同时把显像管的高压嘴周围打出一条较深的痕,很难处理,甚至因打火而损坏主板电路。如果经过处理也无法避免打火,则只有更换显像管。
1、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对于任何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我们都不应该让那些带有尖刺的或者比较粗糙的东西去碰触它或与它发生摩擦,更不应该人为的去破坏它,因为彩色图像的显示主要是靠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高速轰击涂抹在屏幕内壁上的三基色荧光粉使之发光而形成的。荧光粉会随着发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发光效率,发光越强,发光效率降低的程度越快。所以,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要把亮度调的太大,因为亮度调节主要是调节电子束轰击荧光屏的力度,这样不但容易损伤眼睛,而且能够缩短显像管的使用寿命。
2、维修处理过程中的维护
在维修电视机的时候往往要把电视机的后盖打开,有的维修人员会顺手把后盖放置在电视机前机壳的上面开始查找故障,而一旦碰到或有振动时,上面的后盖因为放置不稳而滑落砸在显像管的管径上,容易使管径破裂而损坏彩色显像管,因为管径是彩色显像管组成中最脆弱的部分。另外,不能用硬物去刮显像管椎体外壁上的石墨层,石墨层一旦脱落,彩色显像管也就报废了,因为椎体外壁的石墨层与内壁的石墨层共同形成一个电容,用来对高压阳极的电压进行滤波。
二、显像管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一)、碰极:是显像管电极之间因相距较近和长时间工作而变形所造成的搭接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灯丝与阴极相碰
当显像管的灯丝与某阴极相碰后,会使某阴极的电位下降很多而接近于0伏,使栅阴电压的绝对值变小,相应某阴极的电子束流因失去控制而变大,轰击荧光屏上相应某基色荧光粉的力度加大,屏幕显示相应的某基色的单色光栅,而把另外两个电子枪束流切断,同时屏幕亮度很大,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光栅呈现某单基色,亮度很大且有回扫线”的故障现象。
其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电击法,也就是用一个充满电的电容器(可以利用电风扇的启动电容或洗衣机的启动电容),把它的两个电极与显像管的灯丝与阴极接触,使其快速放电。二是灯丝单独供电法。把灯丝两个电极中接地的那端,使其与主板上的地断开,另一端也与行输出变压器的输出断开,这样灯丝就与主板分离开来了,然后用细导线在行输出变压器上缠绕几圈后,分别与灯丝的两个电极连接起来即可。
2、栅极与某阴极相碰
当栅极与某阴极相碰后,同样也能使相应阴极的电位下降到接近与0伏,因为栅极的电位几乎为零,所以出现的故障现象也与上面灯丝与阴极相碰的故障现象一样。同时,对于这两个电极相碰所造成的故障所采取的排除方法也可以采取放电法。
3、栅极与加速极相碰
加速极的电压一般在400~800v之间,它的作用是使电子束由阴极发出后在显像管的管径内加速,以便能使电子束进入显像管的椎体部分。一旦这两个电极相碰后,能使加速极的电压变为零,加速极就失去了作用,电子束也就不能正常进入显像管的椎体部分。这样,荧光粉就不能被轰击而发光,造成“无光栅或光栅较暗”的故障现象。这种故障也可以采用放电法予以排除。
(二)、断极
断极是指组成显像管电子枪的各个电极的内部断路而造成的故障。显像管一旦出现断极的故障,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更换显像管。显像管断极后出现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灯丝断路:灯丝断极后,阴极不能正常加热而发射电子束,因此会出现“黑屏”的故障现象。此时电视伴音正常。
2、某阴极断路:某阴极断路后,不能发射电子束,相应的荧光粉因没有受到轰击而无法发光,所以会出现“偏色”的故障现象。
3、栅极断路:栅极断极后,帘栅电压不能对电子束进行控制和调节,会出现“屏幕亮度过大且失控,有回扫线”的故障。
4、加速极断极:当加速极内断时,绝大多数电子束不能到达屏幕,会造成“无光栅或光栅暗”的故障现象。
5、聚焦极断极:聚焦极内断后,使电子束不能得到会聚而无法集中轰击荧光屏使其发光,造成“光栅较暗或无光栅”的故障现象。
6、第二阳极断:第二阳极断后,使电子束不能在显像管椎体内加速轰击荧光屏,所以会造成“黑屏”故障,此时电视伴音正常。
(三)、漏电
显像管的漏电故障主要有两个方面:
1、聚焦极漏电
这种漏电故障主要发生在管座内部的聚焦极与地之间,原因是因为电视机长期工作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的环境中而使聚焦极受潮发霉,造成聚焦极电压偏低。漏电的主要现象是:电视机刚开机时图像模糊,亮度低,一段时间后,图像逐渐变的清晰、亮度也正常。当出现这种故障时,把显像管的管座更换掉,故障即可排除。
2、高压打火
这种故障主要发生在阳极高压嘴部分与显像管椎体外壁的石墨层地线之间,在开机状态下能听到电视机内部发出的“——”声音。出现这种故障的处理方法是:打开后盖,取下高压帽(注意要先进行高压放电),把高压嘴周围用酒精擦洗干净,再把高压硅脂均匀涂在高压嘴周围,然后扣好高压帽即可。如果电视机带病工作时间过长,会因长期打火把高压帽烧坏,同时把显像管的高压嘴周围打出一条较深的痕,很难处理,甚至因打火而损坏主板电路。如果经过处理也无法避免打火,则只有更换显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