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脚印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借助计步器,从北大红楼出发,沿南长街、天安门、东交民巷、东单、外交部街至赵家楼,全程6.8公里。100年前的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3000多名义愤填膺的学生们打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标语,行进在这段路上,为国家和民族呼号。他们不会想到,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00年来,学子们的家国情怀依然激荡在当代青年心间,激励人们砥砺前行。
  北大红楼的启蒙
  红楼,北京大学的旧址。100年前,这所刚建立20年的大学,在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虽然校园里仍可见不少留长辫、着马褂、带家佣的师生,但新人物“万类霜天竞自由”,新思想雨后春笋般竞相生长。在北大红楼里,我看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胡适、傅斯年、顾颉刚、康白情等如雷贯耳的名字,《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启蒙杂志和少年中国学会、平民教育讲演团等进步社团开展社会活动的实物和图片。在那军阀黑暗统治、风雨如晦的年代,一群先知先觉的人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巨大的勇气,启迪一颗颗年轻的心灵,点亮一盏盏前路的明灯。“思想界的明星”、北大文学院院长陈独秀驾驶以科学和民主为两轮的长车,向旧道德、旧文学开战;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则高举布尔什维克主义大旗,团结一大批进步青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时势必然。
  在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面前,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巴黎和会我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公理战胜强权”的希望破灭了,无比震惊的青年们坐不住了,他们迅疾行动起来,决定举行集会和游行,反对列强侵害中国主权,反对当局软弱无能。1919年5月4日,情绪激昂的青年们一呼百应,高师同学来了,清华同学来了,政法专门学校同学来了……青年学生们聚集五四广场,发出奋起救国的时代强音和行动。咬手写血书,誓死拒和约。他们高举一条条标语,冲破军警的阻挠,向天安门进发。我怀着万分敬仰和激动的心情,踏他们的足迹而行。
  天安门前的宣言
  天安门,最初叫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清两代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昭告天下“御驾亲征”、保境安民。但自鸦片战争始,皇上再也没能保国土之完整,天安门也受尽欺凌和屈辱。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1919年的5月4日注定不同寻常,当同学们在天安门前散发由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时,五四精神便若激流潮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华大地澎湃。
  我站在金水桥前,仿佛看到一张张亢奋激动的脸庞,听到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演讲;市民们不再面无表情,他们接过传单,有的人大声读起来,有的人看得热泪盈眶,就连军警们也静静地倾听。是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太多太多的蹂躏,中国人民遭受太多太多的苦难。中国需要有人振臂一呼,青年学生们担当起了民族的先锋,受到感染,市民们也纷纷加入到队伍中来。
  赵家楼的火焰
  赵家楼,胡同里的深宅大院,因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事件而闻名中外。赵家楼当时为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处。曹汝霖曾受袁世凯之命,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与时任货币局总裁的陆宗舆及驻日公使章宗祥被称为“卖国贼”。
  5月4日,学生们离开天安门,径往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区示威,由于遭到军警的阻挠,有人提议“我们找卖国贼算账去!”游行队伍于是直奔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军警把守、朱门紧闭。学生们要求曹出面解释与日本缔结密约的情况,被拒,学生们愤怒至极。北京高师的匡互生等四五名学生破窗而入,打开大门,大批学生涌入曹宅。未找到曹汝霖,便殴打正在曹宅的章宗祥,并火烧赵家楼。随后,大批宪兵赶到,抓捕学生32名。
  火烧赵家楼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段祺瑞军阀政府逮捕学生的倒行逆施行为,激起了更大的民愤,五四运动遂以更大的规模迅速扩大,向全国各地各阶层蔓延。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济南、武汉、南京等100多个城市纷纷响应;6月10日,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被罢免;6月11日,陈独秀起草并和李大钊等人親自到北京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胜利,更伟大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建立。
  驻足赵家楼前,原曹宅虽已不复存在,从后人所立的“火烧赵家楼纪念碑”以及在赵家楼胡同1号的东院墙上镶嵌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旧址”铭牌中,依稀可以想见学生们痛殴卖国贼的酣畅、火烧赵家楼的义举,那是愤怒的火焰,烧灭旧世界的火焰,燃起新希望的火焰。
  100年过去了,当年的北大红楼已建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成为众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安门作为祖国的心脏,巍峨雄壮;赵家楼前亦时常有游客来拍照追思。历史事件总因其蕴含永恒且与时俱进的精神而永载史册。五四运动开启的反对列强、反对军阀的使命早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斗中完成了,但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仍然光芒闪耀、启迪来者。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五四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前人的,也是后人的。五四的脚印,至今仍清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 蔡慧玥)
其他文献
黄胶鞋  到建设局报到的第三天,吃过早饭,我穿上鞋子刚要下楼,妻子叫住了我,她指着我的脚:“还穿这双黄胶鞋上班啊?”  “咋的,我以前不是一直穿着了吗?”  “以前是以前,那是在乡下”,妻子打断我的话,“你现在是城里的局长……”  妻子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张县长打来的,电话里张县长叫我到他办公室一趟。  我匆忙下楼来到单位安排一下,就赶到了县政府大院。  还没有到上班的时间,大院的
期刊
望  周庄  诗翩跹  杨柳岸边  你在卷珠帘  你的吴歌徜徉  你如羞赧的风莲  你婉约了春梦容颜  你温柔的一眸如初见  你潋滟着我心波的月光  你是水中星空无法去企望  你是垆边月触不到皓腕凝霜  你使半壕春水一城花古韵流芳  你让多少才子佳人邂逅一生浪漫  你是撑着油纸伞彳亍在雨巷的姑娘  你擦肩而过而我独自在异乡魂销黯然  你的绝色熏染我的墨香惊艳了文坛  你丹青了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江南 
期刊
从出生到现在,我见过无数棵树。但从来没有一棵,像它那样令我震撼。  见到它那天,是在刚升入高中的那个国庆节。爸爸开车载着我跟妈妈,一起去郊外的山野。  一路上,我并没有过多地留意沿途的风景。自升入高中之后,我的情绪就有些低落。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步入重点高中以后,各个中学的优等生聚集到了一起,我的名次便不再靠前了。于是,我变得不自信和消沉起来。  汽车停在了山脚下,我便跟着爸爸妈
期刊
武当山观日出  疾登金顶寻观处,  极目天边涌激情。  憑柱扶栏忙照日,  云烟游动绕身行。   乡村美  春花秋果美如诗,  田野梨桃压矮枝。  何景能将游客驻?  正逢红叶好观时。  小寒节  小寒年末近,  雪化洗轻尘。  万木逢枯萎,  梅花笑迎春。  游赊店老镇  老街边巷窄,  古井卷绳长。  脚踏青砖路,  身凭石木墙。   雪  岁末江城雪,  随风夜袭来。  舒心朝外看,  冻鸟
期刊
望去窗外 瞬间  看见飘然的初雪 久违的一种感觉  就这样绽着天光 白给你看  纯洁的天性  让我好像忘记了  尘世忧伤 又好像在梦中做梦  重新回到温暖寂静  由初雪忽然忆起初衷  初衷滑出朦胧初情  柔软 也轻轻 澄明  在料峭挣扎的一些日子  我苦苦等 悲欣交集  始終如一 保持低调 燃烧灰烬  也燃烧飞翔的翅膀  如今 可以放心对这个冬季  赋予肯定的意义  而面对所有纯粹 其实  我一直
期刊
“醒醒!”范晓西睡眼惺忪,恍惚间看到两个人影在面前乱晃。他“唉”了一声,侧过身子就要接着睡过去。“起来!”屁股上传来一阵钝痛,他激得一个骨碌爬起来,麻溜儿地套好外套,这才认真地注视眼前的两个好友。  段铮倚在门框边,一丝不苟地端站着,宋於在一旁扶着椅子,难得地没有吊儿郎当,二人都表情凝重,眉头紧锁。  “怎么……了?”范晓西反应了老半天,才醒悟过来他们现下不是在家里,而是在一台“穿梭机”上。“穿梭
期刊
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读书,她有点感慨地说,年轻时读《红楼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为黛玉和宝玉伤心,读到黛玉焚稿和宝玉被骗成亲的章节,她十分痛恨贾府的家长们,他们硬生生将两个年轻人拆开,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可过了好些年之后重读这本书,发现自己变了,居然越来越理解贾母的想法了:黛玉和宝钗都很美、很有才华,出身不相上下,为什么不能从中挑性情随和、身体健康、懂得察言观色的那一个当孙媳妇呢?她说,我怎么觉得自
期刊
春天,时光的空手指  诡异又邪恶的脸,在天空飞翔、穿越、  折返。  而花朵仍然立于时间枝头。  颤动。默不作声。  有时抬起裙摆一样的花瓣。  两个有趣人中间,春风漫不经心。  春风两手空空。  如握住空空影子。一盏灯在床上翻阅经书,  墙壁挂着的指针,就是上帝。  有美人就有春天。有暮色,  就有破啼为笑的旧梦。早年惦记的悲喜,  如今空空。它的手指,  指向一个隐蔽所在。它不在虚无高处,  
期刊
站在山巅,我守望着两只白鹤的归来。  每日事务繁杂,丝竹乱耳,故每到休沐之日,我便爱到山间田野闲逛。今天早晨,我遇见了一位农人。他头戴草帽,一左一右跟着两只白鹤。山道狭小,容不得两人同过,我停下脚步,示意他先行。待随行其后,才发现两只鹤毛发洁白,不见丝毫脏污,一举一动间仿佛自有主意。盘桓在天上不需农人管唤,却又始终跟在附近。我心下好奇,便与农人攀谈。  原来这两只白鹤颇有灵性,不需主人招呼即能通人
期刊
读书有三个阶段,正如写诗有三种境界:少年时读有字之书,免娇嗔,收余恨;青年时读无字之书,且自新,改性情;中年时读心灵之书,凝精魄,悟兰因。于“三书”中立世,休恋逝水,苦海回身。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年少时,生于城,长于城,身上少了些“野”,多了些“静”。除却必要的功课,读书是我唯一的兴趣。喜读张若虚“以孤篇盖全唐”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喜读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一梦;喜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