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灾之治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虫灾种类比较多,其中蝗灾是虫灾中占主要位置的灾害。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出现了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治理蝗灾,人们起初采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
  陈家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发表《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一文。该文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国发生蝗灾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灾后,百姓苦不堪言。蝗虫属于暴食性的害虫,欧阳修形容其为“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民间亦有歌谣:“蝗虫发生连四邻,飞在空中似黑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蝗灾危害如此之大,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影响。一是造成大量农作物受损。公元1163年8月,“飞蝗过都,蔽天日。徽、宣、湖三州及浙东郡县,害稼。京东大蝗,襄、随尤甚,民为乏食”。公元1436年,“直隶河间府静海县四月蝗蝻遍野,田禾被伤,民拾草子充食”。二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蝗灾危害农作物,导致树木枯死,土地荒芜,人口骤降。明代徐光启认为,蝗灾之害甚于水灾、旱灾:“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三是引发社会动荡。王莽主政的时候,“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最后引发农民起义。
  蝗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与气温有关。蝗虫的卵孵化成幼虫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二是与地理环境有关。从我国历史来看,蝗灾形成与黄河中下游松软的黄土有关。这些黄土具有松软性、透气性、直立性,比较适合蝗虫产卵孵化和幼虫的出土。三是与水旱灾害有关。水旱灾害致使沿河、滨海、内涝地区出现大面积荒地、荒滩,为蝗灾发生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在治理蝗灾方面,古人在观察分析、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挖掘虫卵,消灭蝗灾于未成之时。公元1443年4月,“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郑观奏:山东济南等府,长清、历城等县蝗蝻生发,已委官督捕,所掘虫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有的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治理蝗灾。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已成蝻子跳跃行动,便须开沟捕打,其法视蝻将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去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帚,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鍤。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立,渐令进沟,即大击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致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复然,当净尽矣。”
  清人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指出:“捕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尽净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张集馨在书中所作记载,就是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捕杀蝗虫。
  有的则利用声音和蝗虫的趋光性特征来捕蝗灭蝗。五代时期,“值天下飞蝗为害,在礼使比户张幡帜,鸣颦鼓,蝗皆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舊唐书》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公元1763年,德州、济南一带发生蝗灾。时任山东巡抚阿尔泰组织民众“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俾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
  还有的利用物种之间相克来治理蝗灾。在唐代,出现了飞鸟食蝗的记载:“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在宋代,公元982年3月,“北阳县蝗,飞鸟数万食之尽”;公元1076年5月,“金州生黑虫食苗,黄雀来,食之皆尽”。明代的陈世元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
  面对蝗灾带来的巨大灾害,古代各朝统治者都重视以官促民予以应对,甚至给予适当奖励。汉平帝元始二年(2),青州等地大旱,蝗虫肆虐,朝廷“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元代有“灾有大小,而蝗旱为最”的说法。一旦某地发生蝗灾,当地官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宪台通纪》中有“蝗蝻生发,官司不即打捕,及申验灾伤不实者,纠察”的记载。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也强调:“蝗生境内,必驰闻于上,少淹顷刻,所坐不轻。”重视捕蝗灭蝗的机制逼着官员去重视虫害治理。《紫山大全·捕蝗行》中记载,公元1269年,某地发生蝗灾,官员动员组织民众进行蝗灾治理:“老农蹙额相告语,不惮捕蝗受辛苦。但恐妖虫入田中,绿云秋禾一扫空。”
  清代,康熙帝极为重视治理蝗灾。他多次下诏灭蝗,还亲赴蝗区进行考察调研,且在总结前人捕蝗经验基础上,撰成《捕蝗说》一书,对蝗虫生长规律和捕蝗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为了治理蝗灾,康熙帝建立起皇帝——总督巡抚负责制。地方一旦发生蝗灾,总督、巡抚第一时间要向皇帝奏报,康熙帝根据奏报,及时发出“上谕”,指导捕蝗工作。同时,为了推进捕蝗工作,康熙帝设计了责任制,对蝗灾预防不力和发现蝗灾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禀报不实、捕打不及时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旦发现,便治其重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作出规定:“州、县、卫所官员,遇蝗蝻生发,不亲身力行扑捕,借口邻境飞来,希图卸罪者,革职拿问;该管道、府不速催扑捕者,降三级留任;布政使不行查访,速催扑捕者,降二级留任;督、抚不行查访,严饬催捕者,降一级留任;协捕官不实力协捕,以致养成羽翼,为害禾稼者,将所委协捕各官革职。”
其他文献
屠隆是一个才情横溢又放荡不羁的人。其文学才能得到王世贞、汤显祖等人的激赏。三十四岁考取进士,很快被任命为颍上知县,一年后平调为青浦令。万历十年(1582)底,经过考核升迁为礼部主事、郎中。他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但显然是性格使然,他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其他不说,他跟戏曲便结下不解之缘,太迷恋于戏曲,给他带来了不少灾祸。他甚至慨叹“四十成翁”——才四十来岁就犹如老翁了。  这或许要从他的《彩毫
毫无预兆,也无甚原因,两个月前,王书金突然吃不了猪肉了,凡吃必吐。  这些年,在看守所中,他得过轻微脑梗塞,又一直血糖高,一日三餐总是控制在八分饱,最近则变成多数时候只食素。不过,这不是他当前最关心的东西。在最近一次与辩护律师朱爱民会见时,他仍然花了大量时间谈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案子,这是他与聂树斌“一案两凶”的案件,在中国舆论场已被探讨15年。  在最高人民法院不核准对其死刑裁定、由邯郸中院重审王
一  将泰戈尔介绍到中国,陈独秀是先驱。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除了报纸简单发了消息外,并未做出过多的反应,也无多少泰戈尔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而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谈到了泰戈尔。在这之前,国内仅有钱智修的《臺莪尔氏之人生观》(《东方杂志》,1913年10月1日,第十卷第四号)一文介绍过泰戈尔的思想。一年之后,才又有仲涛在《大中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了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说、敢问、敢想、敢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一、让课堂评价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  精心设计的教师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自己的见
当代湘人画家,王憨山阔大,管锄非冷隽,邵一萍富贵。  那年从广州回长沙,我曾在陈白一先生画案上书“塑白洁之身,成一家之言”送陈师,后白一先生去世,又重书悬挂灵堂。  父亲去世时,我曾有挽联记他的一生。联曰:“白昼过流星,无光而逝;长夜行天马,早露才华。”  如果你的祖先做了一块砖头,你祖先的儿子也做了块砖头,你祖先的孙子又做了块砖头,一路下来,到了你手里,兴许就有了一栋漂亮的房子。可惜的是,我们的
收到在军先生的书稿,是在2012年盛夏的一个午后,我本在外地度婚假,此时我早已抛开了一切工作,当然也包括约稿、写序之类的文字应酬。但是,这本书的标题却将我的时间安排打乱。我相信,任何一个“武大郎”在这样一本厚厚的书稿面前,都不会谢绝在军先生这份邀请的。况且,在武汉大学一百二十年校庆这个大日子里,面对这样一本出现在海峡对岸的学术著作,之于整个武汉大学而言,都是一件值得欣慰、庆贺的事情。  坦诚地说,
今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到2020年,中国已连续4年报告零本地病例。但对于全国疾控系统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神经更加紧绷了。由于本土病例的消失,疟疾,这个中国基层医务人员的“老熟人”,正在渐渐重新变得陌生。  “中国消除疟疾,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成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仍须继续保证疟疾防控经费不少、队伍不撤、力度不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
“又是一年秋风起,渐醒家乡桂花香。”  世事就这么“无巧不成书”。昨天中午才在单位大院桂花树下谈论桂花的,今天一早就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了好友汪兄带着老家晨露的诗句,仿佛那枝条上点点宫黄裹着的芬芳,透过手机屏幕“天香云外飘”了。  凝视屏幕上“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的画面,脑海里呈现出“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的场景来。此刻,我的思绪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见到了儿
名师简介:陈建中,曾获江苏省南京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栖霞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现任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技法指点  同学们,常言道,一棵树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自然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既然这样,我们在说明事物时,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你们也许要问: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首先,应当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比如外观。在观察比较时,既
名师简介:李华萍,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技法指点  “表达要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选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在写作中,尤其是在写作实用文体时,如何才能做到表达得体呢?  首先,明确目的再动笔。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表达方式和态度是不同的:写感谢信,态度要诚挚,用语要恭敬;写倡议书,要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