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平时老师们都感受到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局限: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直观性;2、学生常为作文一些写作方法所困,出现了模式化的作文;3、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和实际脱离,学生写作东拼西凑,缺乏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真切体验。针对以上局限,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一些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兴趣引领,让学生不怕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在写日记之前,我先展示了我的日记。同学们好奇极了,一哄而上,纷纷要求看看,甚至还要摸一摸,还有的禁不住读起了里面的句子。我问同学们看了有何要说的?同学们说写了好多字(怕写作文的人说的),有的说字写得很好,还有的说插图很精美,简直像一本书,还有的说能不能读给我们听听……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我选了三篇,一篇是记录我在家做菜的搞笑事,第二篇是我和儿子野炊的事,第三篇是我观察班级学生有趣的事。请了一位同学上来读,听着我的日记,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赞叹不已……看到兴趣激发出来了,我也不说了,现在就写写报名的事吧,只见每个学生奋笔疾书……
二、实践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小环境,是培养学生人际感情的温床,也是学生感情世界的摇篮。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充分展示性格的真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与亲人交往的环境中,在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中,于细微中见亲情,充分地吸取感情营养,使之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例如,在“三·八节”即将来临之前,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妈妈在家的辛劳,并在节日那天对妈妈进行亲切地慰问。再要求学生当一天“围裙妈妈”,从买菜、做饭到洗衣、擦地板,凡是当日妈妈干的家务都让学生尝试着去做。或者从感恩的角度帮妈妈洗一次脚。通过这样的观察、实践,让学生写有关“三·八节”的作文,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言之有序,能道出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情。学生强玉婷写道:“我只当了一天‘妈妈’,可我知道了妈妈也挺难的呀!”学生陈杰写的:“母爱啊,总是跟我们贴得这样近。”李诗涵也写道:“从妈妈疲惫的眼神里,我读懂了她的关心和爱意、辛苦和劳累,也学会了去爱别人。”……这样的话语均来自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那些空话、大话、套话被自然替代了。
另外,除了体味家庭的温情,还可以带领学生体察大自然的神奇,体会社会的多姿多彩。像这样,我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开展了不少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有话可说。
三、重视口语交际,让学生先说再写
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作文时却无计可施、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一幅“小姑娘救回小燕子”的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还有哪些景物,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由于有说话课做先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命题,让学生创新作文
很多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束缚了学生的作文选材范围和思维创新。如作文题:写“一件难忘的事”换成“想起那件事我就 ”,小作者不必局限于“难忘”二字,难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了。又如写一篇环保的作文,学生怎么写?写看到的环保恶劣情景?写我们要怎么做?太单调了。换一种命题:自从地球妈妈受到了人们无节制的伤害,地球上的各种花鸟虫鱼、山川湖海都哭了,我们仿佛听到了它们的哭诉……孩子们写出了《小鱼历险记》《孙悟空怒告玉皇大帝》等优美的文字。用童话的形式最容易触动孩子们的灵感、无穷的想象。我的做法是:提倡四自,根据习作范围要求自命文题、自选内容、自定中心、自拟表达形式与方法。鼓励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意。
四、优化评价,让学生爱上作文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如何批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还可以仿照管老师的做法,把优美的、有毛病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点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学到遣词造句的基本技能。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优秀作文及时上榜(班级优秀作文展),编入校园优秀作文集,或者帮助孩子发表,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乐趣。不知不觉,孩子们就悄悄地爱上了作文。
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以上一些策略只是我粗浅的探索和体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在作文天地快乐创造!
一、兴趣引领,让学生不怕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在写日记之前,我先展示了我的日记。同学们好奇极了,一哄而上,纷纷要求看看,甚至还要摸一摸,还有的禁不住读起了里面的句子。我问同学们看了有何要说的?同学们说写了好多字(怕写作文的人说的),有的说字写得很好,还有的说插图很精美,简直像一本书,还有的说能不能读给我们听听……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我选了三篇,一篇是记录我在家做菜的搞笑事,第二篇是我和儿子野炊的事,第三篇是我观察班级学生有趣的事。请了一位同学上来读,听着我的日记,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赞叹不已……看到兴趣激发出来了,我也不说了,现在就写写报名的事吧,只见每个学生奋笔疾书……
二、实践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小环境,是培养学生人际感情的温床,也是学生感情世界的摇篮。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充分展示性格的真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与亲人交往的环境中,在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中,于细微中见亲情,充分地吸取感情营养,使之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例如,在“三·八节”即将来临之前,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妈妈在家的辛劳,并在节日那天对妈妈进行亲切地慰问。再要求学生当一天“围裙妈妈”,从买菜、做饭到洗衣、擦地板,凡是当日妈妈干的家务都让学生尝试着去做。或者从感恩的角度帮妈妈洗一次脚。通过这样的观察、实践,让学生写有关“三·八节”的作文,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言之有序,能道出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情。学生强玉婷写道:“我只当了一天‘妈妈’,可我知道了妈妈也挺难的呀!”学生陈杰写的:“母爱啊,总是跟我们贴得这样近。”李诗涵也写道:“从妈妈疲惫的眼神里,我读懂了她的关心和爱意、辛苦和劳累,也学会了去爱别人。”……这样的话语均来自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那些空话、大话、套话被自然替代了。
另外,除了体味家庭的温情,还可以带领学生体察大自然的神奇,体会社会的多姿多彩。像这样,我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开展了不少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有话可说。
三、重视口语交际,让学生先说再写
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作文时却无计可施、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一幅“小姑娘救回小燕子”的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还有哪些景物,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由于有说话课做先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命题,让学生创新作文
很多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束缚了学生的作文选材范围和思维创新。如作文题:写“一件难忘的事”换成“想起那件事我就 ”,小作者不必局限于“难忘”二字,难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了。又如写一篇环保的作文,学生怎么写?写看到的环保恶劣情景?写我们要怎么做?太单调了。换一种命题:自从地球妈妈受到了人们无节制的伤害,地球上的各种花鸟虫鱼、山川湖海都哭了,我们仿佛听到了它们的哭诉……孩子们写出了《小鱼历险记》《孙悟空怒告玉皇大帝》等优美的文字。用童话的形式最容易触动孩子们的灵感、无穷的想象。我的做法是:提倡四自,根据习作范围要求自命文题、自选内容、自定中心、自拟表达形式与方法。鼓励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意。
四、优化评价,让学生爱上作文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如何批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还可以仿照管老师的做法,把优美的、有毛病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点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学到遣词造句的基本技能。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优秀作文及时上榜(班级优秀作文展),编入校园优秀作文集,或者帮助孩子发表,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乐趣。不知不觉,孩子们就悄悄地爱上了作文。
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以上一些策略只是我粗浅的探索和体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在作文天地快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