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小学生的品质教育是不可取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个人自由,淡化个人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强调自我实现,淡漠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享受,忽略奋斗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生活性强是品德與社会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年龄相对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向他们渗透德育教育易于接受。教师把德育内容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从而体现其内容的科学化。
  四、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化五小)
其他文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实践这一基础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
随着全面风险管理在各专业银行的实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监控的范围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在新的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下,如何进一步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本
生产计划的编制在纺织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经销、生产、财务、供应等职能部门的纽带。速度、效率、运转率是编制生产计划的重要指标,如果取值不妥当,将影响产量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我国原有会计不能反映企业行为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本文在分析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