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古籍古典在我国占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但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以及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我国古籍有将近三分之一是需要修复的。修复古籍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播,丰富我国民族文化,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环境、人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古籍修复工作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因此,加强古籍修复的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籍修复;修复技术
  我国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国家,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众多,其中就包括古代很多的典籍传承了下来。随着我国对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古籍修复工作也是渐渐的被重视起来,古籍多为纸质文献,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古籍的修复工作,有助于提升古籍自身的历史内涵,同时也将古籍完整的保存下来,让后世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作品。
  1、古籍修复存在的问题
  1.1古籍修复的专业性强
  古籍不同于普通书籍,并且因为年代和环境的原因,其修复起来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其修复的主要方式多为人工手工操作修复,修复工作不仅枯燥无味,又脏又累,而且还需要极高的耐心和职业素养,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坐的住冷板凳。很多时候,古籍的修复工作两三天(修复一叶严重破损的书叶最多一天)才能修复一页左右(针对一级破损的书砖),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必须仔细认真,既要保证古籍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还要保证避免工作失误给古籍带来破坏。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古籍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但修复工作仍然还是以手工为主,尤其是一些传承下来的字画、纸质书籍,因为年代久远,或者空气氧化等等原因需要修复人员耐心细致一点点的修复。总的来说,古籍德修复工作是一项极为细致,专业程度较高,过程复杂德一项工作,需要修复人员有着专业素养才可以。
  1.2古籍修复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2007年我国就确定了古籍德修复工作,并且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古籍修复也是提出了具体方针和要求,各个高校也是不断的为考古部门(我们跟考古部门没有太多联系,我们修复的都是纸质文献,没有青铜器文物)输送专业的人才,考古部门也是愈发的壮大起来。但是古籍的修复工作并不同于考古工作,并不是靠着人多就可以完成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错,并且对于古籍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环境要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刚刚参加考古事业的年轻人显然是不行的。而且除了专业技能的人才之外,修复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素养的训练,在修复的过程中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这就导致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于专业修复人员的工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亟需解决。
  1.3古籍修复过程中的破坏
  古籍不同于现代书籍,并且古籍的制作和形成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朝代的不同,古籍的书写方式还有装帧、材料、版式等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修复古籍不仅要有专业的古籍修复技能,而且知识储备库也要渊博,这样才能切身处地的修复古籍。但是由于我国古籍修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唐朝开始有古籍修复),人才技能也是不完备,对历史非常了解的专业考古人员在修复古籍的技能上有着很大的缺失,而有着修复技能的年轻人才对于古代知识的了解还只是书面上的,这就导致在修复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古籍造成修复性的破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修复性破坏在修复的过程中比较常见,很影响古籍修复工作进程和修复意义,这也是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难题之一。
  2、古籍修复工作可采取的措施
  2.1在古籍修复工作中采用多方位修复技术
  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传统的手工修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古籍修复容错率较低,人工修复很难满足这一点。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古籍修复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需要修复的古籍进行不断的测试,比如古籍纸张的伸缩程度以及古籍所采用墨的占比等等,从而实验出一套专门修复古籍的技术,保证技术在修复工作时可以完整的还原古籍,并且对于古籍上的污渍、水渍等等可以去除。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的代替人工完成一些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的工作,比如古籍被虫蛀、断裂等等,运用人工的手段是很难完成的,并且很消耗时间,但是运用专业的机械设备是可以解决的。
  2.2培养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修复工作并不缺少人,缺少的是可以修复古籍的专业技术人才,这靠的不是人,靠的是技术。因此国家和考古部门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提上日程,从而改善修复人才缺失的局面。可以根据古籍修复的实际需要,培养多方位的人才,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加以实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籍传承下来有很严重的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这就要求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地方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不要局限于一个团队的成就,对于有着优秀修复工作的团队多加学习,拓展修复工作人员的见识和修复技术的学习,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多方位的培养修复工作人才。
  2.3减少修复性破坏
  古籍的修复性破坏时当今古籍修复工作的重大难题,因此修复部门(修复工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古籍的修复性破坏,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库,对于修复工作的进程和修复技术的采用做出完整的记录,并记录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留下宝贵经验。再之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修复方案,针对不同的古籍制定的修复方案是不同的,在修复工作中修复人员要切身的解读和利用修复方案,避免出现修复性的破坏。
  3、结论
  古籍修复工作对我文化强国的我们意义重大,需要我们社会各方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修复部门(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修复经验的传承也要做好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建立一个专业的修复团队,从而保证我国古籍能够得到传承,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瑞琴, 杨丽兵. 古籍修复存在問题与建议[J]. 国际公关, 2019, No.93(09):247-248.
  [2]张晓熹. 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J]. 科技信息, 2011(03):210-210.
  [3]傅晓岚. 浅析破损古籍修复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000(024):59-61.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和物质享受相比,精神享受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追求,特别是在城市,为了让人们能够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的文艺活动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构建群众文化建设。比如广场舞、音乐团体、美术活动等等。这些多彩各异的文艺活动,使群众文化建设散发出不同的文化信息,让群众活动在具备休闲娱乐功能之外,还具有了文化传播功能。笔者就美术活
期刊
摘要:菠林喇叭一直由周家班所传承,本文通过对通过周家班的发展历史来探究菠林喇叭的历史发展轨迹,探索菠林喇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特征,为菠林喇叭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菠林喇叭在周家班几百年的传承中不断的丰富其演奏的形式和内容,演奏的风格具备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从单一的演奏形式到多元化发展的演奏形式,菠林喇叭的发展与当地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也体现出了菠林喇叭现实性、娱乐性等社会价值
期刊
楚剧早期的剧目主要形态为“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的戏。广义的“三小戏”包括单边词、小戏和折子戏(组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经过吸收、借鉴,从以歌舞形态为主逐渐向演剧形态转化,行当也进一步丰富细化,各行又衍生出不同门类。其中,旦行又发展出闺秀、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武旦等;生行发展出小生、老生、武生等;丑行发展出文丑、武丑;净行仿效京剧花脸的身段、架势、台步和脸谱造型发展出以
期刊
摘要: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让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被掩盖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生态环境的破坏让我国森林覆盖率近些年持续呈下滑趋势,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对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现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林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执行力差林业工程造林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这些问题需要针对性进行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管理;解决方案  一、林业工程的
期刊
摘要:新媒体与新技术为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挖掘贵州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彰显屯堡文化特色的传播内容,构建多种媒体协同宣传的策略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传播方式,为加快推进屯堡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屯堡文化;传播策略  贵州屯堡坐落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镇宁县一带。六百年前明朝军队征服南方后,为了便于统治,朱元璋命令大
期刊
摘要:在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渴求精神的满足,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也得到了更多地关注。而文化的形成和各种形式的交流有关,其中视觉也作为一种形式通过观看的实践参与到了文化的构建中去。这也间接的强调了艺术家们所应该担负起来的社会责任,要求艺术家们从社会、人民出发,创作立足于时代的,适应文化和发展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时代背景;文化;人民;艺术创作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
期刊
摘要:石城灯彩是一种极具客家文化风情的古老民俗舞蹈,历史悠久。在石城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赋予灯彩丁财两盛、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至此,石城灯彩扎根民间,传承千百年,成为客家艺术之精粹,成为华夏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本文将以石城灯彩的舞蹈文化、音乐文化、灯具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其现代遗存现状,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城灯彩;现代遗存;探究  引言:  石城灯彩是融“戏”“歌”、“灯”、“舞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近些年日趋丰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绘画、雕刻,以及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现实主义风格题材是一个主要创作方向,并且产生过大量的创作精品。本文试从群众文化发展与社会现实关心出发,探讨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的体现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现实主义风格
期刊
摘要:纸艺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开展纸艺课程时,教师需要积极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纸艺课程当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家国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衍纸;虎头鞋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尝试在各类教学活动
期刊
摘要:始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坭兴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与中国另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以中国传统陶文化和茶文化结合的文旅品牌,这在弘扬中国陶文化的同时使陶瓷文化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得到有效结合,凸显了这两种艺术的价值内涵,实现了对坭兴陶设计的有效创新。本文就对中国传统茶元素在坭兴陶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茶元素在坭兴陶设计中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