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桂西北壮族山歌在其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其特点主要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高扬,声音绵长等。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主要是有的比较热情奔放,有的婉转低沉,有的却低如细雨。本文通过对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山歌文化进行考察与研究,了解掌握桂西北壮族山歌的音乐魅力及其形成的山歌风格特点,从而使桂西北壮族山歌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都感受到桂西北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桂西北;壮族山歌;演唱风格;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82-2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特点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的音乐特点
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桂西北壮族山歌不仅具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同时桂西北壮族山歌又有它自己的个性。凤山、东兰这片壮家人聚居的地方属于丘陵山地,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壮家人的祖祖辈辈都曾在这里经历过艰苦的创业,生活比较简朴,语言兼有南方口音和当地土话的要素。以上这些条件,形成了壮家山歌的特色,虽然有的音调高扬绵长,但与黄土高原山歌那样的高亢激进有所不同,桂西北壮族山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反映在曲调旋律上,音区相对不高,音域相对要窄些,旋律级进不多,跳进比较少,大的跳进更少。壮族山歌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在一首歌中常出现混合拍子。又根据演唱者个人的嗓音情况不同又会在同一首山歌中略微改变,而且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甚至可以当场即兴编创。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种类
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种类纷繁复杂、形态各样、音韵独特、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艺术气息浓厚。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不管是在调式、调性、旋律、音乐形态以及歌曲形式和发声方法上都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特点。
1、从内容形式上看,桂西北壮族山歌大体可以分为苦情歌、生产劳动歌、风俗歌、民谣、时政歌等。
2、从体裁上看,主要分为山歌诗文和“诗曲”,以及通过唱山歌而产生的美好姻缘。除此之外,还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山歌无固定的句子,每个句子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文字,可长可短。
(三)桂西北壮族的多声部山歌
广西境内的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柳州、河池、百色等几个地区流传最为广泛。而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的县镇就有不同山歌的曲调,或婉转低沉,或高昂嘹亮,有悠扬轻缓的莲花山歌,乔音的二声部山歌,武鸣的高腔山歌等等,这些山歌多以对唱为主。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分之间围绕着主旋律进行,时而平行,时而又交叉,高低起伏,悦耳动听。
(四)桂西北壮族山歌的艺术美
1、壮族山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艺术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时候会比较含蓄委婉,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或许是艺术美在壮族山歌中能够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族山歌具有张口就唱,出口成歌的音乐美。人们从“一年得一句,泪流满双颊”“渴望得一句,愿折一年寿”等这些句子中以及从典故里可以看出山歌创作的艰辛路程,但同样也有像曹植那样“七步成诗”的杰出人才。
3、壮族具有歌词严谨,音调音律易记的辞藻美和音韵美。壮家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正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说的“壮族山歌最善长现实生活的歌谣创作,它能给予演唱者和听众最多的感动”。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
(一)桂西北凤山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
凤山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南麓,东与东兰县毗邻,南连巴马瑶族自治县,北倚天峨县,西与百色市的凌云、乐业两县接壤,是个内陆县份。在凤山常见的山歌有核桃歌、八角歌、山歌进门、好山有好水、农忙歌、幸福村颂歌等等一些常见的歌曲。以凤山县城为中心,按照区域的划分,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它们的歌词以及曲调各不相同,但是风格与类型却有些许相似。
1、凤山壮族东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流行于凤山东部一带的山歌曲调热情奔放、急促,犹如绵绵江水,唱这种山歌的要求是男女双方对唱时,男方必须要用假声进行对唱,男方的声音必须要高亢,这对于男声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一些有才华的歌手会专门把一些自己不能唱的好歌给那些能唱高亢歌曲的人。
2、凤山壮族西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更新、更沙、金牙的山歌曲调大多都是拖腔,抒情而又优美、柔和而又深情是凤山东部当地居民所喜欢的山歌的种类。唱这种山歌的时候,曲调要非常含蓄和优美,富于情感,缠绵柔软,声音要委婉和谐,速度要慢,一字一音,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使听者能够领会其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真正含义,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凤山壮族南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凤山乔音、平乐、中亭、江洲的山歌,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句、七言句甚至十一言句。传统的传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地区歌曲的表现手法比较细腻、迂回。凤山南部民歌曲调的节奏比较有规律,变化对比不大,旋律大都是委婉流畅、优美平和,它的音域一般不太高、易学易唱,所以它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山歌来说,基本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流传的范围也比前面的两种广,不仅在县内南部以及南部广大农村,而且在其他的地区都被传唱。
4、凤山壮族北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依其地域而言,凤山北部山歌主要流行于长洲、砦牙一带,又素有“歌欢”“喜欢” 等十余种俗称,均为唱山歌的意思。山歌的歌词一般可分为单数字,在句数上主要以偶数句为主,其押韵为腰脚韵或头脚韵。歌声则悠扬婉转,重于温情,令人陶醉。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主要是采用清唱的形式,独自演唱,多在山上唱,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解慰。
2、对唱。多在山上男女隔山对唱或者是坐在桌子的两边对唱,可以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
3、接唱。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打擂台斗歌”。尾对尾,即一方先唱,另一方接过前面人的后面一句作首歌,然后增加气句,如此循环。这种赛歌最为灵活,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
4、猜题曲。就是猜谜语式的对唱。
5、山歌小组唱或者山歌表演唱。这是经过选手专门创作的具有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山歌。由一个人领唱,其他人自行分配合唱,并加上表演动作。
三、结语
壮族人民爱唱山歌的习惯由来已久,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传说古老的壮族人就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山歌。不管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甚至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婉转动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的助兴。壮族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对于研究壮族的民俗风情、山歌历史文化、人文心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桂西北壮族山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壮族山歌文化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并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艰难困境。如何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山歌,并且赋予壮族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N]. 中国文化报. 2003-04-29.
[2]宋福民.举行壮族“三月三”歌节[Z]. 南宁年鉴. 1997.
[3]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章利国.杜湖湘.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卢欣.张梦婕.民歌入门与鉴赏[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黄伟晶,黄桂秋.壮族民族风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
王克永,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桂西北民歌与声乐教学。
关键词:桂西北;壮族山歌;演唱风格;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82-2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特点
(一)桂西北壮族山歌的音乐特点
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桂西北壮族山歌不仅具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同时桂西北壮族山歌又有它自己的个性。凤山、东兰这片壮家人聚居的地方属于丘陵山地,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壮家人的祖祖辈辈都曾在这里经历过艰苦的创业,生活比较简朴,语言兼有南方口音和当地土话的要素。以上这些条件,形成了壮家山歌的特色,虽然有的音调高扬绵长,但与黄土高原山歌那样的高亢激进有所不同,桂西北壮族山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反映在曲调旋律上,音区相对不高,音域相对要窄些,旋律级进不多,跳进比较少,大的跳进更少。壮族山歌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在一首歌中常出现混合拍子。又根据演唱者个人的嗓音情况不同又会在同一首山歌中略微改变,而且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甚至可以当场即兴编创。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种类
桂西北壮族山歌的种类纷繁复杂、形态各样、音韵独特、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艺术气息浓厚。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不管是在调式、调性、旋律、音乐形态以及歌曲形式和发声方法上都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特点。
1、从内容形式上看,桂西北壮族山歌大体可以分为苦情歌、生产劳动歌、风俗歌、民谣、时政歌等。
2、从体裁上看,主要分为山歌诗文和“诗曲”,以及通过唱山歌而产生的美好姻缘。除此之外,还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山歌无固定的句子,每个句子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文字,可长可短。
(三)桂西北壮族的多声部山歌
广西境内的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柳州、河池、百色等几个地区流传最为广泛。而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的县镇就有不同山歌的曲调,或婉转低沉,或高昂嘹亮,有悠扬轻缓的莲花山歌,乔音的二声部山歌,武鸣的高腔山歌等等,这些山歌多以对唱为主。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分之间围绕着主旋律进行,时而平行,时而又交叉,高低起伏,悦耳动听。
(四)桂西北壮族山歌的艺术美
1、壮族山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艺术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时候会比较含蓄委婉,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或许是艺术美在壮族山歌中能够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族山歌具有张口就唱,出口成歌的音乐美。人们从“一年得一句,泪流满双颊”“渴望得一句,愿折一年寿”等这些句子中以及从典故里可以看出山歌创作的艰辛路程,但同样也有像曹植那样“七步成诗”的杰出人才。
3、壮族具有歌词严谨,音调音律易记的辞藻美和音韵美。壮家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正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说的“壮族山歌最善长现实生活的歌谣创作,它能给予演唱者和听众最多的感动”。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
(一)桂西北凤山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
凤山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南麓,东与东兰县毗邻,南连巴马瑶族自治县,北倚天峨县,西与百色市的凌云、乐业两县接壤,是个内陆县份。在凤山常见的山歌有核桃歌、八角歌、山歌进门、好山有好水、农忙歌、幸福村颂歌等等一些常见的歌曲。以凤山县城为中心,按照区域的划分,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它们的歌词以及曲调各不相同,但是风格与类型却有些许相似。
1、凤山壮族东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流行于凤山东部一带的山歌曲调热情奔放、急促,犹如绵绵江水,唱这种山歌的要求是男女双方对唱时,男方必须要用假声进行对唱,男方的声音必须要高亢,这对于男声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一些有才华的歌手会专门把一些自己不能唱的好歌给那些能唱高亢歌曲的人。
2、凤山壮族西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更新、更沙、金牙的山歌曲调大多都是拖腔,抒情而又优美、柔和而又深情是凤山东部当地居民所喜欢的山歌的种类。唱这种山歌的时候,曲调要非常含蓄和优美,富于情感,缠绵柔软,声音要委婉和谐,速度要慢,一字一音,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使听者能够领会其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真正含义,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凤山壮族南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凤山乔音、平乐、中亭、江洲的山歌,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句、七言句甚至十一言句。传统的传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地区歌曲的表现手法比较细腻、迂回。凤山南部民歌曲调的节奏比较有规律,变化对比不大,旋律大都是委婉流畅、优美平和,它的音域一般不太高、易学易唱,所以它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山歌来说,基本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流传的范围也比前面的两种广,不仅在县内南部以及南部广大农村,而且在其他的地区都被传唱。
4、凤山壮族北部山歌的演唱风格
依其地域而言,凤山北部山歌主要流行于长洲、砦牙一带,又素有“歌欢”“喜欢” 等十余种俗称,均为唱山歌的意思。山歌的歌词一般可分为单数字,在句数上主要以偶数句为主,其押韵为腰脚韵或头脚韵。歌声则悠扬婉转,重于温情,令人陶醉。 (二)桂西北壮族山歌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主要是采用清唱的形式,独自演唱,多在山上唱,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解慰。
2、对唱。多在山上男女隔山对唱或者是坐在桌子的两边对唱,可以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
3、接唱。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打擂台斗歌”。尾对尾,即一方先唱,另一方接过前面人的后面一句作首歌,然后增加气句,如此循环。这种赛歌最为灵活,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
4、猜题曲。就是猜谜语式的对唱。
5、山歌小组唱或者山歌表演唱。这是经过选手专门创作的具有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山歌。由一个人领唱,其他人自行分配合唱,并加上表演动作。
三、结语
壮族人民爱唱山歌的习惯由来已久,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传说古老的壮族人就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山歌。不管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甚至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婉转动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的助兴。壮族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对于研究壮族的民俗风情、山歌历史文化、人文心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桂西北壮族山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壮族山歌文化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并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艰难困境。如何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山歌,并且赋予壮族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N]. 中国文化报. 2003-04-29.
[2]宋福民.举行壮族“三月三”歌节[Z]. 南宁年鉴. 1997.
[3]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章利国.杜湖湘.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卢欣.张梦婕.民歌入门与鉴赏[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黄伟晶,黄桂秋.壮族民族风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
王克永,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桂西北民歌与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