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讲,关键在于切实地实行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以解决学生在理解与运用知识中的矛盾,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应试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教学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只有他们才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所谓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由于听不懂而无法与教师配合,处于被动地“学”的地位,并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有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开创精神,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提问,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可见素质教育与启发式教学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由于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许多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为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做好新课导入,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导入新课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故事导入、成语导入、寓言导入、事例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例如故事导入,在讲哲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课时,可运用故事导入,通过让学生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入自然学的状态,达到自然引出本课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懂得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和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道理。再如复习导入,在讲“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课时,可运用复习提问导入。在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2)规律的客观性源于什么?(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这样既重温了旧知识,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
2.利用“讲”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10分钟进行复习,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而在10—20分钟内,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注意力最为集中。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讲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内在的潜能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达到传授新知识的教学目的。但是在“讲”时特别要注意:(1)内容要精。教师“讲”是要在研究教学大纲,深挖教材,对学生的知识、心理、能力和认知水平全面了解把握的基础上,讲重点、难点、疑点,联系实际讲热点,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语言要准。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具体典型的事例,富有哲理的典故、寓言,言简意赅、富有启发地把概念、原理讲述清楚。这样,既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使学生准确把握了认识。(3)方法要活。教师“讲”不是一味的“注入”,而是要以多种形式诱导和启发学生阅读、思考、自學、讨论、参与,使师生双方处于最佳互动状态。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知识,教师也因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教学目的。30—40分钟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这时教师应改讲为练,调整学生注意力,巩固运用知识。
3.灵活安排“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教师灵活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实践活动课时,要从教学或课堂产生的问题出发,作出周密的计划,拟定活动提纲,规定时间、内容、形式。如大型活动可安排在寒暑假和春游,中型活动可安排在双休日,小型活动安排在当天的课余时间。内容规定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取时政讲演或撰写讨论式、总结式的小论文、小报告等形式。
总之,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它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内容可用多种不同的教法,而同一种教法亦能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匠心独运,剪裁变化。努力创造多样化的有利于发挥自己教学专长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过去应试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教学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只有他们才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所谓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由于听不懂而无法与教师配合,处于被动地“学”的地位,并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有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开创精神,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提问,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可见素质教育与启发式教学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由于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许多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为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做好新课导入,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导入新课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故事导入、成语导入、寓言导入、事例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例如故事导入,在讲哲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课时,可运用故事导入,通过让学生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入自然学的状态,达到自然引出本课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懂得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和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道理。再如复习导入,在讲“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课时,可运用复习提问导入。在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2)规律的客观性源于什么?(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这样既重温了旧知识,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
2.利用“讲”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10分钟进行复习,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而在10—20分钟内,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注意力最为集中。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讲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内在的潜能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达到传授新知识的教学目的。但是在“讲”时特别要注意:(1)内容要精。教师“讲”是要在研究教学大纲,深挖教材,对学生的知识、心理、能力和认知水平全面了解把握的基础上,讲重点、难点、疑点,联系实际讲热点,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语言要准。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具体典型的事例,富有哲理的典故、寓言,言简意赅、富有启发地把概念、原理讲述清楚。这样,既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使学生准确把握了认识。(3)方法要活。教师“讲”不是一味的“注入”,而是要以多种形式诱导和启发学生阅读、思考、自學、讨论、参与,使师生双方处于最佳互动状态。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知识,教师也因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教学目的。30—40分钟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这时教师应改讲为练,调整学生注意力,巩固运用知识。
3.灵活安排“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教师灵活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实践活动课时,要从教学或课堂产生的问题出发,作出周密的计划,拟定活动提纲,规定时间、内容、形式。如大型活动可安排在寒暑假和春游,中型活动可安排在双休日,小型活动安排在当天的课余时间。内容规定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取时政讲演或撰写讨论式、总结式的小论文、小报告等形式。
总之,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它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内容可用多种不同的教法,而同一种教法亦能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匠心独运,剪裁变化。努力创造多样化的有利于发挥自己教学专长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