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问题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存和危害地球生命的全球性问题。漫天的黄沙,如墨的污水,土地的日趋沙漠化,海平面的上升,物种的急剧丧失……大自然已经用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人类: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拯救地球,拯救人类!
历史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历史教育又具有研究过去,指导今天,反思历史,端正现实的功能,这决定了历史学科在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环保素材,渗透环保意识
历史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非常多,但教材并未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挖掘、整理,以便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
1.通过讲述历史上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战国时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剩用也。”他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类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与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自然。
中国古代统治者经常封山育林,这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在2000多年前的《秦律》中,统治者对滥捕野生动物行为就有明文规定予以查禁,即使是猎狩活动也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的限定。
2.通过讲述历史上环境破坏的事例及后果,增强环保意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上的。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自然。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地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一位哲人曾说:“人类切莫过早陶醉于战胜自然的祝贺中,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往往是残酷而成倍增长的”。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过分索取,已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许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就是由于过度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环境迅速恶化,文明随之衰落并最终毁灭的。
昔日丝绸之路上充满生机的楼兰古国,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后来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再加上人类无休止的战争,把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彻底破坏,终被埋入漫漫黄沙。
先秦时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但从秦汉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及国家的大兴土木,使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日益增多。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今已成为“地上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如今却千疮百孔,处处千沟万壑、茫茫荒原,水土继续流失,被视为今日“中国的忧患”!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大片森林被砍;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毁林毁草开荒种地,水土流失严重;80年代,大小工厂遍地开花,乱采滥挖,大肆排放废水、废气、废渣……这些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黄河在断流、淮河被污染、长江发大水、北方沙尘暴、西北森林锐减、西南藏羚羊哀鸣。
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也使环境、生态系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如二战中首次使用原子弹,留下了核辐射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轰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大自然的静谧、祥和,高耸的烟囱,如山的矿渣,飞扬的粉尘,如墨的污水接踵而来,天空污浊,鱼鸟远逝,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灭顶之灾!
教师不仅要挖掘、讲述这些环保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影响,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自觉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二、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强化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现实、结合国情,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保护环境。
我向学生讲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环境状况:全国沙漠化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超过耕地总面积,土地沙化仍在扩大;工业三废污染不断恶化;受污染农田面积逐年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物种丧失加剧……现实中的环境危机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他们认识到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必须禁止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保护环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天蓝地绿、山川秀美、鸟语花香。
三、改革教法,提高环保教育实效和学生的环保能力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变“说教式”为“讨论式”,变“教师讲”为“学生说”,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其次,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参观访问工厂治污情况,研究当地的气候、植被、水源,开展办环保类的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从而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关注环境问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增长智慧,从而指导现在,展望未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第二中学实验分校)
历史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历史教育又具有研究过去,指导今天,反思历史,端正现实的功能,这决定了历史学科在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环保素材,渗透环保意识
历史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非常多,但教材并未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挖掘、整理,以便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
1.通过讲述历史上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战国时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剩用也。”他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类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与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自然。
中国古代统治者经常封山育林,这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在2000多年前的《秦律》中,统治者对滥捕野生动物行为就有明文规定予以查禁,即使是猎狩活动也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的限定。
2.通过讲述历史上环境破坏的事例及后果,增强环保意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上的。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自然。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地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一位哲人曾说:“人类切莫过早陶醉于战胜自然的祝贺中,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往往是残酷而成倍增长的”。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过分索取,已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许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就是由于过度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环境迅速恶化,文明随之衰落并最终毁灭的。
昔日丝绸之路上充满生机的楼兰古国,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后来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再加上人类无休止的战争,把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彻底破坏,终被埋入漫漫黄沙。
先秦时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但从秦汉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及国家的大兴土木,使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日益增多。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今已成为“地上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如今却千疮百孔,处处千沟万壑、茫茫荒原,水土继续流失,被视为今日“中国的忧患”!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大片森林被砍;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毁林毁草开荒种地,水土流失严重;80年代,大小工厂遍地开花,乱采滥挖,大肆排放废水、废气、废渣……这些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黄河在断流、淮河被污染、长江发大水、北方沙尘暴、西北森林锐减、西南藏羚羊哀鸣。
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也使环境、生态系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如二战中首次使用原子弹,留下了核辐射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轰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大自然的静谧、祥和,高耸的烟囱,如山的矿渣,飞扬的粉尘,如墨的污水接踵而来,天空污浊,鱼鸟远逝,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灭顶之灾!
教师不仅要挖掘、讲述这些环保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影响,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自觉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二、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强化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现实、结合国情,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保护环境。
我向学生讲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环境状况:全国沙漠化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超过耕地总面积,土地沙化仍在扩大;工业三废污染不断恶化;受污染农田面积逐年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物种丧失加剧……现实中的环境危机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他们认识到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必须禁止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保护环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天蓝地绿、山川秀美、鸟语花香。
三、改革教法,提高环保教育实效和学生的环保能力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变“说教式”为“讨论式”,变“教师讲”为“学生说”,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其次,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参观访问工厂治污情况,研究当地的气候、植被、水源,开展办环保类的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从而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关注环境问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增长智慧,从而指导现在,展望未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第二中学实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