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正常人胃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月29日需行腹腔镜手术的非胃部病变患者,应用高分辨地形图(HRM)技术,在其手术前采集麻醉状态下的空腹胃电慢波信号,计算慢波参数,绘制胃电时间活化地图和速度矢量图等,得到胃不同部位的胃电活动时空特征。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正常胃电起搏区位于胃体中上段近大弯侧,胃体电活动沿胃长轴向胃窦传播,贲门和胃底部均未记录到慢波信号。胃各部位慢波频率一致,平均值为(2.61±0.11)周期/min。与胃体相比,胃电起搏区慢波波幅高[(4.19±0.73) mV比(1.67±0.89) mV]、波速快[(7.24±1.37) mm/s比(4.94±0.20)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9、4.95,P均<0.01)。胃窦慢波波幅亦高于胃体[(3.21±0.49) mV比(1.67±0.89) mV],波速也较胃体快[(6.44±0.82) mm/s比(4.94±0.20)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4.95,P均<0.05);胃窦慢波波幅较胃电起搏区低[(3.21±0.49) mV比(4.19±0.73)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而波速比较[(6.44±0.82) mm/s比(7.24±1.37) m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人胃电起搏区位于胃体中上段靠近大弯侧,产生慢波并主导全胃电节律。胃各个部位的慢波波幅和波速具有梯度性。HRM技术作为一种成熟、可靠的研究方法,可用于观察胃电活动的时空特征,为胃电异常的研究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