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感染力。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如何让幼儿乐于借助音乐欣赏这个载体,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感受美,体验审美愉悦呢?
一、合理选材,目标细化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合适的欣赏作品,是激发孩子欣赏兴趣的前提。因此,选择作品时要注意两个方面:1.所选的作品题材、风格等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化,旋律要动听,作品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这样更容易唤起幼儿的欣赏兴趣,引发幼儿对音乐的想象与联想。2.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欣赏作品。例如:在中班上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作品《卡通之歌》。因为作品的特点是旋律简单、反复,但在节奏上是一个由慢到快的渐变过程,孩子们在这段时期积累了一部分包饺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活动安排上我把音乐分成两部分,在第一次幼儿欣赏的时候是匀速部分,孩子通过包饺子的几个步骤感受乐曲旋律,这个游戏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孩子具有一部分生活经验,非常感兴趣,很快就熟悉了音乐旋律。在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又以游戏煮饺子帮助孩子感受乐曲由慢渐快的特点,孩子扮做饺子,在“锅里”随着水温的变化由慢到快地翻腾,这样使孩子很容易感受到乐曲渐变的特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创编饺子在锅里翻腾的动作大胆表现出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这两次活动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对欣赏活动有很大兴趣。
教学目标应注意不要过大,要细化。例如:小班孩子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活动内容如果是让孩子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那么活动目标就不能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大目标,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这样目标细化有利于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目标完成情况。
二、运用多种感官,发展欣赏能力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亲自到音乐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的经验和能力,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那么如何发挥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活动效益呢?实践使我认识到,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同样,音乐教学心理研究证明了: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综合性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除了常使用的听觉器官外,还应有机地将视觉、动觉、语言等作为辅助加以整合,合理运用,以此帮助幼儿全方位、多层面地感知音乐。如大班音乐欣赏作品《匈牙利舞曲第5号》中,我根据该作品曲调热情奔放,乐曲中反复运用突慢、突快的速度对比手法,诙谐乐观的情调等特点,设计了在活动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我首先出示图谱,让孩子根据不同乐器声音表现乐曲的A段旋律结构,其次,在B段速度对比的时候引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孩子掌握旋律中速度变化的特点,最后采用参加演出的游戏形式让孩子完整感知欣赏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以合奏、分声部演奏等形式让孩子对欣赏作品进行大胆表现。由于活动交替使用了听觉、视觉、动作、语言等辅助,因此效果十分显著。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并有强烈的参与操作欲望,整个活动过程就能有效优化幼儿的音乐感受和愉悦幼儿心情,孩子就会产生较强的表现欲望。
三、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共享快乐
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建立一种全新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承载的音乐素养、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音乐的发展过程,老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在整个活动中应充满自然与和谐,充满创造与快乐。例如:在欣赏作品《动物狂欢节》中我将区角活动中的角色游戏延伸到活动中,我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商量开理发店,并将乐曲和理发过程集合起来,引导孩子通过学理发感受乐曲诙谐的特点,后来逐步发展由孩子创编出新的动作表现作品,最后让孩子和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使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孩子和老师在活动中都感到愉悦。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是一位引导者,更应是一位支持者、协助者,甚至是向幼儿学习的学习者。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能力要深具信赖感,应能“由衷接受”幼儿的言行情感,对幼儿的想象、联想能“感同身受”,这样师生双方就会在认识情感、社会经验等方面有积极的交流、互动,从而迸发出动人的火花。
再次,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善于创造条件,为“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个体,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认识水平及音乐思维方式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欣赏音乐,表现出对音乐的奇异想象。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时间、空间、心理上为幼儿创造互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使师生在相互表达、观察,相互探讨、模仿中学习,共同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应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与经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幼儿心理学.
[3]幼儿园教育纲要.
一、合理选材,目标细化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合适的欣赏作品,是激发孩子欣赏兴趣的前提。因此,选择作品时要注意两个方面:1.所选的作品题材、风格等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化,旋律要动听,作品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这样更容易唤起幼儿的欣赏兴趣,引发幼儿对音乐的想象与联想。2.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欣赏作品。例如:在中班上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作品《卡通之歌》。因为作品的特点是旋律简单、反复,但在节奏上是一个由慢到快的渐变过程,孩子们在这段时期积累了一部分包饺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活动安排上我把音乐分成两部分,在第一次幼儿欣赏的时候是匀速部分,孩子通过包饺子的几个步骤感受乐曲旋律,这个游戏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孩子具有一部分生活经验,非常感兴趣,很快就熟悉了音乐旋律。在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又以游戏煮饺子帮助孩子感受乐曲由慢渐快的特点,孩子扮做饺子,在“锅里”随着水温的变化由慢到快地翻腾,这样使孩子很容易感受到乐曲渐变的特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创编饺子在锅里翻腾的动作大胆表现出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这两次活动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对欣赏活动有很大兴趣。
教学目标应注意不要过大,要细化。例如:小班孩子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活动内容如果是让孩子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那么活动目标就不能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大目标,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这样目标细化有利于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目标完成情况。
二、运用多种感官,发展欣赏能力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亲自到音乐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的经验和能力,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那么如何发挥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活动效益呢?实践使我认识到,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同样,音乐教学心理研究证明了: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综合性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除了常使用的听觉器官外,还应有机地将视觉、动觉、语言等作为辅助加以整合,合理运用,以此帮助幼儿全方位、多层面地感知音乐。如大班音乐欣赏作品《匈牙利舞曲第5号》中,我根据该作品曲调热情奔放,乐曲中反复运用突慢、突快的速度对比手法,诙谐乐观的情调等特点,设计了在活动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我首先出示图谱,让孩子根据不同乐器声音表现乐曲的A段旋律结构,其次,在B段速度对比的时候引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孩子掌握旋律中速度变化的特点,最后采用参加演出的游戏形式让孩子完整感知欣赏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以合奏、分声部演奏等形式让孩子对欣赏作品进行大胆表现。由于活动交替使用了听觉、视觉、动作、语言等辅助,因此效果十分显著。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并有强烈的参与操作欲望,整个活动过程就能有效优化幼儿的音乐感受和愉悦幼儿心情,孩子就会产生较强的表现欲望。
三、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共享快乐
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建立一种全新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承载的音乐素养、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音乐的发展过程,老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在整个活动中应充满自然与和谐,充满创造与快乐。例如:在欣赏作品《动物狂欢节》中我将区角活动中的角色游戏延伸到活动中,我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商量开理发店,并将乐曲和理发过程集合起来,引导孩子通过学理发感受乐曲诙谐的特点,后来逐步发展由孩子创编出新的动作表现作品,最后让孩子和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使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孩子和老师在活动中都感到愉悦。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是一位引导者,更应是一位支持者、协助者,甚至是向幼儿学习的学习者。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能力要深具信赖感,应能“由衷接受”幼儿的言行情感,对幼儿的想象、联想能“感同身受”,这样师生双方就会在认识情感、社会经验等方面有积极的交流、互动,从而迸发出动人的火花。
再次,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善于创造条件,为“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个体,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认识水平及音乐思维方式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欣赏音乐,表现出对音乐的奇异想象。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时间、空间、心理上为幼儿创造互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使师生在相互表达、观察,相互探讨、模仿中学习,共同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应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与经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幼儿心理学.
[3]幼儿园教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