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孤独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主要讲述了两大家族在百年的轮回中走向消亡和走向发展的不同过程。这两部作品的文化主题很多,本文主要从死亡和孤独两方面来对比分析。
  关键词:《百年孤独》 《百年不孤》 主题 死亡 孤独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分别是马尔克斯和陶少鸿结合本土文化特色所创作的长篇巨作,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两大家族的发展史,揭露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丰富的人性。两部作品有很明显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两部作品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孤独的灵魂反映出整个拉美的孤独,而后者则是通过整体团结奋斗来表现善与德。但由于陶少鸿也曾受到了马尔克斯写作方式的影响,这两部作品在某些主題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百年”对应着“生死”,象征着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孤独”对应着“不孤”,这二者都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因素。本文主要从死亡、孤独两个主题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
  一、死亡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讲述的都是家族兴衰,通过对很多鲜活的人物最后都逃脱不了死亡的描写,来表达生命的脆弱与和平的美好。这两部作品主要包括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百年孤独》整个情节都在围绕着即将死亡、正在死亡、已经死亡的过程而开展,而《百年不孤》则是围绕着团结奋斗、生命的光明、活下来而开展。
  1.自然死亡
  自然死亡是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展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在这两部作品中,自然死亡的人是这个民族的代表,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百年孤独》中,活得最久的是乌苏拉,她从精明地建造了一个布恩迪亚家生活的宫殿开始,一直到自己失明,都是整个家族的掌舵人。另外一位爱吃土的女孩儿丽贝卡,丈夫死后,她失去了活着的乐趣,一直等待死亡的来临。但是等待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她最后不能如愿地早死,只能孤独地活在这个世上,直至整个家族消失。同样,很久以前就等着死亡到来的阿玛兰,缝合了她的裹尸布,然后又拆开了它,在孤独中等待死亡的到来。死亡与活着并没有分开,他们孤独地活着,期盼死亡的到来。生是死的必经过程,死是生的最终归宿。
  在《百年不孤》中,岑国仁安静平和地离开了,这个家族最后也通过岑晓红、宋子觉等得以延续百年甚至千年。土地改革时,岑励畬被误打而不甘心,他接下来的生命意义便是找到那个打他的人,当最后知道真相是被误打才死去。岑励畬的儿子岑国仁成了植物人,七年之后才醒来。脆弱的生命总有很多意外发生,但是德与善是需要每个人一生坚守的。百年的生命会流逝,但百年的历史已经存在于世。整个传统的乡绅文化反映出,好人有好报是这本书的代名词。《百年不孤》中正常死亡的人,都是经历磨难却依然坚持着德与善。
  每一段历史都有见证人,这正是作者为了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整个历史而设置的。这两部作品中正常死亡的人都生活了百年,他们经历了战争和改革的磨难。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正常死亡实属不易。两篇作品通过对正常死亡的人物故事的描写,传达出德与善始终是人们应该坚持的信仰。
  2. 非自然死亡
  非自然死亡是指由于生命或疾病发展规律以外的因素而提前发生的死亡。这两部作品的非自然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的死亡有战争死亡、社会死亡,内因的死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死亡。
  《百年孤独》中战争死亡的有第二代的长子和十四个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儿子,他们由于政权的争夺而被蓄谋杀害。还有因为反抗暴政而被杀死的几千人,最后被火车拖走,不知去向。战争的外力因素造成人物的死亡,动荡的局势让每个生命格外脆弱。在《百年不孤》中,老牛黄儿被日本飞机炸得鲜血和肚肠流了一地。因为饥饿被双龙镇收留的七个日本军中的一个最后死在了双龙河,被日军炸弹炸死的田中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死的三弟,还有关进农场不明不白被枪打死的岑国义,以及因为保护手中的首饰盒被饥荒的难民误伤,最后死亡的国仁的母亲刘惠贞,这些都是外力导致的死亡。时局的动荡、战争的侵略,使得这个时代的生命格外脆弱。正是因为战争可以轻易剥夺人们的生命,人们才能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
  《百年孤独》中第四代奥雷利亚诺没有正当的职业,生活奢靡而荒废,最后在病痛中死去。第六代奥雷利亚诺与他的姨母乱伦,姨母生下第七代奥雷利亚诺后,因难产而死。而他姨母生下的正是第一代布恩迪亚害怕见到的近亲产物,第七代的孩子身上长出了猪尾巴,他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了,布恩迪亚家族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在《百年不孤》中,三叔公家的儿子岑励僖因为经常出去花天酒地,最后得了痨病,娶了林小梅冲喜之后去世;还有经常出去打牌赌博,因为吸食鸦片而死的三叔公。岑励僖是因为孤独才选择了奢靡的生活,而三叔公是因为堕落、不学无术,破罐子破摔,最后导致死亡。
  相比之下,《百年不孤》中的一些死亡表现出不同之处。1966—1976年间,被冤枉的宋学礼无法忍受不堪的言论,也无法忍受另类的眼光,最终跳水自杀。宋学礼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很多像宋学礼一样的人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最终死亡。
  这两部作品中,死亡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发生的,但生活的奢靡颓废、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死亡,都能让人们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孤独
  孤独是人的本性,孤独是自我封闭。时间流逝,社会发展,无论是处在顶峰还是低谷,没有人能够逃离孤独。在这两部作品中,孤独的人与事很多,他们各不相同。本节主要从情感的孤独以及思想境界的孤独来挖掘孤独的本质。
  1. 情感的孤独
  亲情的孤独在《百年孤独》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布恩迪亚家族七代都没有过多的交流,也没有展现出爱,他们自我封闭,宁愿躲在小房子里承受孤独,也不愿与家人过多沟通。乌苏拉评价奥雷连利亚诺上校说:“她隐隐约约地发现,他并不像大家都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某个理想而转战南北,也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倦怠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她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她险些为他丢了性命的儿子只是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 《百年不孤》中,从吾之公到岑家的后辈,与三叔公都有着血缘关系,但是三叔公的表现却很恶毒,整个菁华堂死气沉沉,没有一丝生气。菁华堂的人身上有一种孤独的气质,不愿与人交流。僖叔不务正业,花天酒地,最后染上了痨病,娶了林小梅冲喜,这却加剧了僖叔悲剧的发生,僖叔的灵魂是孤独的,他越孤独越想去热闹的场所,最终只能因为这份孤独失去了生命。岑国仁的妹妹岑国英最后因为三叔公被迫嫁给了生意败落而喝花酒,又有家庭暴力的田中玉,最后因为战争失去了记忆,直到回归乡土她才恢复记忆,在外的那些年她是孤独的,是对家人思念与不知自己是谁的孤独。   2. 思想境界的孤独
  思想境界的孤独是只有经历过很多事情或者专注于一件事的人才能达到的高度。
  在《百年孤独》中雷梅苔丝在如仙女般存在的孤独;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在去马孔多镇后,痴迷于炼金术,不被他人理解,最后家人将他绑在一棵树上,导致其精神失常;还有奥雷利亚诺上校在经历了几十次的战争之后,选择了回到曾经的那个小木屋,不追求任何的功利,只为了制作手工艺品,最后得知有人要用他的名声来换取这个工艺品,宁愿拆了再做也不再拿出自己的金鱼。他们都看淡了这个世界的浮华,抛弃了功名利益,只想回归自然与本真。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奥雷利亚诺上校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厲害的军事人物,但最终签署了《停战协定》,放弃了他可以轻易获得的胜利,并在制造金鱼的循环中与孤独妥协。
  《百年不孤》中,岑励畬与岑国仁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们虽然极力行善以维护吾之公的名声,不希望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或者有损吾之公的名声,他们虽然都是名望极高的人,但是这样的乡绅在双龙镇这个小镇有着不为普通农民理解的孤独。这样的时代,人们都在想着如何才能摆脱饥饿,而岑家却总是想着怎样才能做到德与善,思想境界的孤独显得尤为突出。
  《百年孤独》的作者认为孤独的反面是团结,就是说正是因为他们不团结才感到孤独。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团结,整个民族的团结。而《百年不孤》是描写乡绅家族在践行德与善的过程中,面对外来冲突表现出了团结奋斗的精神。这种团结更体现着对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一种追崇。
  三、结语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生”与“死”对应,“孤独”与“不孤”对应。这两部作品中写非自然死亡,是为了凸显对生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珍惜。“孤独”与“不孤”的主题,是警示世人,在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而渺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参考文献:
  [1] 刘怡. 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2] 杭赟.陌生化理论下《百年孤独》多重主题研究[J].语文建设,2016(32).
  [3] 苏婕.小说《百年孤独》中“孤独”的主题分析[J].语文建设,2015(33).
  作 者: 胡艳芳,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传承与发展没有中断的国家,这得益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兴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格外重视,并且着眼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适时提出了有关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且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初次见你,是一头精练的短发,脸庞散发着玉兰的气质,你的眼眸大而深邃,仿佛像一个黑洞,纳入所有的光亮。   我曾经以为你是一位极为严肃的老师,因为每当上课的时候,每抬起头看向你,你那不用瞪就睁的极大的眼睛,似乎可以把我上课的每一个小动作尽收眼底,你的目光像一支永远能射中靶心的箭,快,准,狠,让我不得不沿着箭所划出的弧线,找到你的眼睛,认真听你讲课,不得懈怠半分,尤其是当我犯错你批评我的时候,我望向
摘 要: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剧作,但在布莱希特的悲剧叙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鲜明的喜剧因素。本文就布萊希特悲剧叙事中的喜剧因素及喜剧因素的具体体现两方面作简要的探讨和论析。  关键词:《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悲剧叙事 喜剧因素  一、悲剧叙事中的喜剧因素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是布莱希特史诗剧创作阶段的作品,戏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命运走向为主线,
摘 要: 本文试对林语堂经典之作《吾国与吾民》 的无本回译进行研究,通过译本对比,以无本回译的三个评价标准为主线,解析译者针对文本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译文的产生是语言、文体和文化标准多维度观照下的结果,因而无本回译的终极性范本并不存在。尽管译本各有偏向,但它们为《吾国与吾民》 在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确立其翻译文学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2.以《
摘 要: 《山崖上的情感》是梶井基次郎在汤岛疗养时期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梶井将对窥视崖下的窗户拥有强烈兴趣的两位青年的对话和心境变化作为故事主线,窥视者透过“窗户”看见的不仅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隐藏在窗内的是对生死的无力感与对人生的虚无感。本文尝试着以“窗户”这一意象为切入口对这篇立意新颖的小说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中对“窗户”的具体描写为中心;第二部分主要从窗户之内与外,窗
摘 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以来,迟子建在书写现实的同时将自己的笔触及到人性的深处。在其均获鲁迅文学奖的《清水洗尘》和《雾月牛栏》中,迟子建挖掘出隐藏在粗糙现实背后的人性温暖。  关键词:粗糙 人性 温暖 《清水洗尘》 《雾月牛栏》  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文本中不仅仅有真、善、美,也还包括了大量的假、恶、丑,任何作家和读者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家的写作不
摘 要: 2020年夏天,电视剧《三十而已》、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火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也引起了众多女性的共鸣,这些作品让大家听到了30 女性成长的声音,其带来的强烈效应引人深思。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于女性生活现状,用多样的手法展示女性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愈加凸显的以下五个方面特质:母性思维、感性气质、独立智慧、合作主义、和平关爱。本文将结合这两部大热作品,深入挖掘这些乘风破浪的姐姐
摘 要: 2019年11月中旬,电视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大会”系列再添一员猛将。节目从中国地名的文字形式、空间用途、功效定位、意义内涵等方面制题,为电视观众带来一场通识文化教育盛宴。中国地名文化是构成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中国电视坚定本土化自主原创的又一次尝试,其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也使中国地名成为新时期传
摘要:《老子》五千言中有“吾”和“我”两个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这两个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指代进行辨析,我们发现,在《老子》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关键词:吾 我 句法功能 代指意义  上古汉语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印、余、予、台、朕等,《老子》用了“吾”和“我”两
摘 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新的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适应青年受众的收视习惯,策划确立了每期一部典籍、讲述一个跨越时空故事的创作思路。将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关、弦歌不辍的精神力量传播给青年受众。本文以节目选取的典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节目的表现形式、空间维度和现代技术手段,同时立足青年受众视角,分析其文化价值和对青年受众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文化综艺 节目理念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