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女士最近非常苦恼,原来已经上一年级的儿子小天突然又尿床了。据刘女士介绍,小天自2岁开始就没有尿过床,但自进入小学后,到现在几乎每周都尿床一次。本以为会有什么生理疾病,但经过医生全面检查证明,发育一切正常,精神状态和智商水平也处于良好状态。但据了解,小天的父亲小学时也曾有段尿床史。经过综合分析,大夫告诉她,原来小天患的是儿童遗尿症。
遗尿症在儿童期比较常见。据统计,在5岁的儿童人群里患遗尿症者占10%,9岁的儿童人群里患遗尿症者约占5%。严格意义上讲,儿童3岁之前尿床是正常现象。3岁后,儿童控制排尿的功能逐渐成熟,大部分能在睡眠中感受到尿意而醒来排尿,不再尿床,但也有少数排尿功能成熟晚点的儿童存在尿床现象。总体来说,尿床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以致达到自愈。
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开始,未曾有持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约占80%。5岁以上儿童晚上尿床≥2次/周,白天排尿正常,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是指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的情况,可由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智力低下、神经精神损伤、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但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所致。因此,对于遗尿的患儿应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关的临床评价,从而给予正确的管理及治疗。
为什么宝宝会尿床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医学界认为,遗尿症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若父母于儿时皆曾为遗尿患者,则孩子有四分之三的患病机率;若父母一方患该症,孩子有二分之一机率患病,此类孩子通常会在到达父母停止遗尿的年龄不药而愈。
觉醒机制
睡眠中对膨胀膀胱刺激觉醒度差,是遗尿的一个重要因素。
尿浓缩能力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能相应增加导致夜间多尿,是约1/3遗尿者的原因。
膀胱功能成熟延迟
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遗尿症患儿,发现其膀胱容量比正常儿童的膀胱容量要小近50%。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每次尿量不多,尽管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但它却造成收缩排尿。
精神因素
如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或恐惧受惊等,容易导致儿童排尿习惯发生变化。据临床统计,这些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要比其他孩子多。再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
排尿训练不当
如果叫醒孩子排尿次数过多,会使得膀胱未得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致使膀胱失去有效应激反应;如果次数过少,如给孩子使用“尿不湿”,不管不问,则易使孩子失去起床排尿习惯;如果训练过早,如在宝宝几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训练,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反因排尿紊乱而尿床;如果强迫训练,如夜里强制把宝宝叫醒排尿,不管宝宝如何挣扎、哭闹,无论有尿没尿,只要不排尿就不允许离开便盆,这样,使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环境因素
突然变更居住、睡眠环境或气候变化,如突然变冷等。
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等都会造成夜间尿床。
“八管”齐下治疗遗尿症
对于尿床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带着孩子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如尿常规和膀胱检查,做泌尿系统 B超、脊柱的X线拍摄等,待确定引起尿床的原因后,再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对于由于神经系统受害、躯体疾病等所引起的尿床的孩子,要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才能根除遗尿现象。而多数遗尿症患儿,根据实际需要,可进行药物治疗。目前主要选择一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来改善遗尿患儿的夜间多尿,一般晚上睡前服用,但要注意晚饭后饮水量不要太多,以免发生水潴留、高血压。
遗尿报警训练
这是一种深受国际认可、效果非常明显的训练方式。在患儿尿垫上设置特殊的报警设备,一旦尿垫沾有少量尿液就会自动报警,训练患儿对充盈膀胱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孩子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或鼓励孩子在白天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而“憋尿”-再排尿-再中断,重复练习若干次,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调整饮食
白天保证足够的饮用水后,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储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睡前排小便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生活中要加强孩子的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局部,内裤要天天换洗,尿湿后要及时更换。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穿湿裤子,会因不舒服而改正尿床的毛病,但其实湿裤子的寒冷或腌渍刺激只能促使孩子夜间又尿床。
遗尿症患儿不仅承受肉体的痛苦,还会因尿床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加强鼓励,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这比单纯的训练还有益处。切忌打骂、羞辱孩子,这种强烈的精神刺激不但伤害孩子自尊,还伤及大脑对脏腑系统、器官的支配功能,并加重遗尿。父母要相信孩子,促使孩子树立信心,安慰及鼓励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遗尿症在儿童期比较常见。据统计,在5岁的儿童人群里患遗尿症者占10%,9岁的儿童人群里患遗尿症者约占5%。严格意义上讲,儿童3岁之前尿床是正常现象。3岁后,儿童控制排尿的功能逐渐成熟,大部分能在睡眠中感受到尿意而醒来排尿,不再尿床,但也有少数排尿功能成熟晚点的儿童存在尿床现象。总体来说,尿床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以致达到自愈。
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开始,未曾有持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约占80%。5岁以上儿童晚上尿床≥2次/周,白天排尿正常,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是指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的情况,可由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智力低下、神经精神损伤、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但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所致。因此,对于遗尿的患儿应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关的临床评价,从而给予正确的管理及治疗。
为什么宝宝会尿床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医学界认为,遗尿症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若父母于儿时皆曾为遗尿患者,则孩子有四分之三的患病机率;若父母一方患该症,孩子有二分之一机率患病,此类孩子通常会在到达父母停止遗尿的年龄不药而愈。
觉醒机制
睡眠中对膨胀膀胱刺激觉醒度差,是遗尿的一个重要因素。
尿浓缩能力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能相应增加导致夜间多尿,是约1/3遗尿者的原因。
膀胱功能成熟延迟
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遗尿症患儿,发现其膀胱容量比正常儿童的膀胱容量要小近50%。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每次尿量不多,尽管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但它却造成收缩排尿。
精神因素
如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或恐惧受惊等,容易导致儿童排尿习惯发生变化。据临床统计,这些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要比其他孩子多。再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
排尿训练不当
如果叫醒孩子排尿次数过多,会使得膀胱未得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致使膀胱失去有效应激反应;如果次数过少,如给孩子使用“尿不湿”,不管不问,则易使孩子失去起床排尿习惯;如果训练过早,如在宝宝几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训练,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反因排尿紊乱而尿床;如果强迫训练,如夜里强制把宝宝叫醒排尿,不管宝宝如何挣扎、哭闹,无论有尿没尿,只要不排尿就不允许离开便盆,这样,使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环境因素
突然变更居住、睡眠环境或气候变化,如突然变冷等。
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等都会造成夜间尿床。
“八管”齐下治疗遗尿症
对于尿床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带着孩子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如尿常规和膀胱检查,做泌尿系统 B超、脊柱的X线拍摄等,待确定引起尿床的原因后,再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对于由于神经系统受害、躯体疾病等所引起的尿床的孩子,要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才能根除遗尿现象。而多数遗尿症患儿,根据实际需要,可进行药物治疗。目前主要选择一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来改善遗尿患儿的夜间多尿,一般晚上睡前服用,但要注意晚饭后饮水量不要太多,以免发生水潴留、高血压。
遗尿报警训练
这是一种深受国际认可、效果非常明显的训练方式。在患儿尿垫上设置特殊的报警设备,一旦尿垫沾有少量尿液就会自动报警,训练患儿对充盈膀胱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孩子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或鼓励孩子在白天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而“憋尿”-再排尿-再中断,重复练习若干次,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调整饮食
白天保证足够的饮用水后,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储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睡前排小便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生活中要加强孩子的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局部,内裤要天天换洗,尿湿后要及时更换。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穿湿裤子,会因不舒服而改正尿床的毛病,但其实湿裤子的寒冷或腌渍刺激只能促使孩子夜间又尿床。
遗尿症患儿不仅承受肉体的痛苦,还会因尿床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加强鼓励,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这比单纯的训练还有益处。切忌打骂、羞辱孩子,这种强烈的精神刺激不但伤害孩子自尊,还伤及大脑对脏腑系统、器官的支配功能,并加重遗尿。父母要相信孩子,促使孩子树立信心,安慰及鼓励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