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手法赏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虞美人》是李煜最负盛名的佳作,在艺术手法上,自有他的独到之处。通篇问答,以高亢的调子,刻绘此人悲恨相续的心理;反复对比,以富有哲理的意味,传出词人对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的慨叹;善用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词人的满腔忧愤;巧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虞美人》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古今。
  关键词:婉约词;艺术手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27-001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确实,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个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一、通篇问答,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此人悲恨相续的心理
  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奠定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在正常人的眼里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见了这样的美好心里反而显得烦躁,劈头直问: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才能结束呢?奇问劈空而下。然而,我们仔细想来,因为李煜所处的境地,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已然感到厌烦,他面对此情此景,不由感叹人的生命随着每一次的花谢月缺而消逝不再。于是转而问人“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他作为南唐后主时的奢华生活。那时的欢乐,那时尊贵的地位,那时的自由。然而现在,以往的一切都已消散,已不复存在,已化为虚无。他深深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他沦为阶下囚的生活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地流逝,季节的变化引发他的无限感慨,他不禁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是一声深沉的浩叹。他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心中的亡国之恨。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只是朱颜改”。无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这样的问答,无不刻绘出词人心中的悲恨。
  二、反复对比,以富有哲理的意味,传出词人对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的慨叹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引出他的悔恨、他的追思。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之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感慨深沉。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止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反复对比,将词人心中的波澜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三、善用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词人心中的满腔忧愤
  这首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愁无声,愁绪无形,如何把无声无形的愁绪写得形象具体呢?词人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词人最后仰天长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仅九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现出来,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他愁思的真正内涵,而仅展现它的外部形态,这样人们就能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这样,此词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共鸣并得以千古传诵了。
  四、巧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既有情感的内涵,又有景物的描写。明清后的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它通常表达的是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的极态尽妍。 “秋月”“月明”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作者当时的处境,他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景,使人深感悲痛,使词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而其之所以不朽,除了内容情感上的“绝望”“眼泪”以外,更得益于作者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反复的对比、贴切形象的比喻,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也正因如此.而流传千古。
其他文献
摘要: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本文依据课堂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进行研讨,挖掘阅读过程中的示范、点评、欣赏、拓延、创造等精读环节要义,来体悟文章的“微言精义”,让精读课显其精、尽其用。关键词:模仿示范;精点细评;美品赏析;创意拓展;纵横延伸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59-001在语文精读课中,小学生受到知识、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阅读往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等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张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的阅读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才会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创设多种情境,采用多元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加快乐,真正步入快乐的作文王国。关键词:快乐;兴趣;生活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70-001生活是多元、多彩的,我们的思维
摘要: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一种水果,则成了本课时教学中的难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76-001《石榴》是苏教版三上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作者通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向我们介绍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
摘要: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审视了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堂评价的内容、方式、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评价方式。关键词:课堂评价;内容;方式;功能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1-001“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有效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是将文本、学生和教师拉近,使三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
摘要: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追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总害怕教学时出现“静”。其实热闹的课堂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活跃,安静的课堂中也在不断地活跃思维,静静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让每个孩子收获饱满的果实。关键词:数学课堂;热闹;安静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3-001作为一名新教师,有时为了上好一节
摘要:“一切为了孩子”是学前教育工作的宗旨,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以环境创设、教学研究、建立成长档案、安全教育等形式,仔细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采取适宜性策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尊重;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中图分类号:G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107-001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成立于2008年7月,现下辖4所
摘要:谈话,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谈话活动重在一个“谈”字,谈什么是一个值得教师深究的问题,即怎样选择谈话中心话题。教师在选择谈话的中心话题时应该考虑三个因素:熟悉、新鲜、共同关注。教师要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提高幼儿参与谈话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向幼儿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调动幼儿个人对有关谈话中心话题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谈话经验交流个人见解。关键词
摘要:重点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初高中教育接轨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逆商的培养,使其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一学生的适应性,甚至对学生将来的生活都是良好人格的奠定。关键词:重点中学;高一学生;逆商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05-001除了智商、情商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逆商)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使得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教学工作是一个摸索着的实践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堂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馈等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实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上好新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高中政治;新授课;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