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5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初三教学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要研讨单元复习课教学如何梳理知识,巩固提升,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现以一节“二次函数复习”为例,与同仁交流.
[关键词] 思维;过程
教学片段呈现
环节1:回顾复习,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1:已知二次函数y=x2 bx-3的图像经过点A(-1,0).
(1)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
(2)这个图像的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为______;
(3)当-1≤x≤0时,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教师依次呈现(1)、(2)、(3)问,请学生个别回答. 回答第(3)问时,教师进行了提问)
问题1:你是怎么求得y的取值范围的?(学生说代入x的临界值求得)
问题2:y的值会变,那么y的值会怎么变?(启发学生利用函数增减性求解)
(教师将第(3)问进行了变式)
变式:当-1≤x≤4时,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教师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你是怎么求的?(学生说代入x的临界值求得)
问题2:y的值怎么变?(学生画图说明函数增减性)
问题3:你是怎么画出草图的?(复习用五点法画草图)
教师小结:求取值范围,不仅仅代入临界值求值,更要关注函数的增减性,所以,我们解决函数问题时要用好图像这个工具.
环节2:先猜想后验算,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2:如图1,抛物线y=x2-2x-3与坐标轴的交点记为A,B,C,连接AB,BC,AC,得到△ABC,在抛物线上再找一点D,使得S=S,则D点的坐标为______.
(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求值,而是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这个D点的位置在哪里?这样的D点你能找到几个?(学生说找到了3个)
问题2:你觉得哪个点的位置最好求?坐标是多少?你是怎么求的?(学生利用同底等高直接求出点C关于对称轴对称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3:那么另外两个D点的大概位置在哪儿?(学生画出大致位置)
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求解验证. 在学生求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环节3:综合运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3: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如图2所示.
(1)P为线段BC上的任意一点,设P点的横坐标为x,请你写出P点的坐标:______.
(2)过P点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点F,是否存在点F,使得线段PF的长度有最大值?若存在,求出线段PF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M是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G是对称轴与线段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四边形MGF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教师先呈现(1)问,在学生解决(1)问后归纳)
教师归纳:P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所以它的横、纵坐标都是变量,但不管怎么变,它们始终有不变的关系,那就是y=x-3.
(在呈现(2)问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问题1:点P从B到C的过程中,PF的长度怎么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PF的变化)
问题2:什么时候PF最大?(引发学生观察图形猜想,有学生猜想PF与GQ重合时PF最大,也有学生猜想在x=时PF最大)
教师接着呈现(2)问,让学生求解验证猜想.
(解决(2)问之后,在呈现(3)问之前,教师以下列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问题1:连接M,G,F,P,在点P从B到C的过程中,四边形MGFP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问题2:有没有可能是特殊四边形?如果有,是什么图形?
问题3:四边形MGFP什么时候是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回答当PF=MG时)
问题4:观察图形,P从B到C的过程中,由于PF的长度变化是从小到大再到小,此时有几种PF=MG的情况?(继续引导学生根据点的运动来想象图形)
学生画出两个可能的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追问.
问题5:你是怎么画出这两种情况的?(启发学生从PF最大值的角度观察PF的左右两边出现PF=MG的情况)
问题6:点P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始终有PF∥MG,那么在PF∥MG条件下,你还有其他方法判定四边形MGFP是平行四边形吗?(激发学生思维,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问题7:PF=MG和MP∥GF,你觉得你能求哪个?(学生回答目前能求PF=MG)
接着教师呈现(3)问让学生求解验证,并对(3)问进行追问.
问题8:如果P点沿着射线BC继续运动,还能得到以M,G,F,P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吗?什么时候是平行四边形?(继续引导学生画出图形)
接着,教师呈现问题变式,让学生求解.
变式:在射线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以M,G,F,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环节4:概括小结,提炼函数思想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复习框图(图3),总结: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观察图形的变化,如果需要确定图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求解;如果已经确定了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或者一些特殊值时,可以建立方程模型求解. 其中,变量的对应关系是函数知识的核心,我们在解决函数问题时,要学会观察图形的变化,关注变量的变化规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思维;过程
教学片段呈现
环节1:回顾复习,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1:已知二次函数y=x2 bx-3的图像经过点A(-1,0).
(1)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
(2)这个图像的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为______;
(3)当-1≤x≤0时,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教师依次呈现(1)、(2)、(3)问,请学生个别回答. 回答第(3)问时,教师进行了提问)
问题1:你是怎么求得y的取值范围的?(学生说代入x的临界值求得)
问题2:y的值会变,那么y的值会怎么变?(启发学生利用函数增减性求解)
(教师将第(3)问进行了变式)
变式:当-1≤x≤4时,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教师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你是怎么求的?(学生说代入x的临界值求得)
问题2:y的值怎么变?(学生画图说明函数增减性)
问题3:你是怎么画出草图的?(复习用五点法画草图)
教师小结:求取值范围,不仅仅代入临界值求值,更要关注函数的增减性,所以,我们解决函数问题时要用好图像这个工具.
环节2:先猜想后验算,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2:如图1,抛物线y=x2-2x-3与坐标轴的交点记为A,B,C,连接AB,BC,AC,得到△ABC,在抛物线上再找一点D,使得S=S,则D点的坐标为______.
(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求值,而是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这个D点的位置在哪里?这样的D点你能找到几个?(学生说找到了3个)
问题2:你觉得哪个点的位置最好求?坐标是多少?你是怎么求的?(学生利用同底等高直接求出点C关于对称轴对称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3:那么另外两个D点的大概位置在哪儿?(学生画出大致位置)
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求解验证. 在学生求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环节3:综合运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3: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如图2所示.
(1)P为线段BC上的任意一点,设P点的横坐标为x,请你写出P点的坐标:______.
(2)过P点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点F,是否存在点F,使得线段PF的长度有最大值?若存在,求出线段PF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M是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G是对称轴与线段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四边形MGF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教师先呈现(1)问,在学生解决(1)问后归纳)
教师归纳:P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所以它的横、纵坐标都是变量,但不管怎么变,它们始终有不变的关系,那就是y=x-3.
(在呈现(2)问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问题1:点P从B到C的过程中,PF的长度怎么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PF的变化)
问题2:什么时候PF最大?(引发学生观察图形猜想,有学生猜想PF与GQ重合时PF最大,也有学生猜想在x=时PF最大)
教师接着呈现(2)问,让学生求解验证猜想.
(解决(2)问之后,在呈现(3)问之前,教师以下列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问题1:连接M,G,F,P,在点P从B到C的过程中,四边形MGFP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问题2:有没有可能是特殊四边形?如果有,是什么图形?
问题3:四边形MGFP什么时候是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回答当PF=MG时)
问题4:观察图形,P从B到C的过程中,由于PF的长度变化是从小到大再到小,此时有几种PF=MG的情况?(继续引导学生根据点的运动来想象图形)
学生画出两个可能的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追问.
问题5:你是怎么画出这两种情况的?(启发学生从PF最大值的角度观察PF的左右两边出现PF=MG的情况)
问题6:点P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始终有PF∥MG,那么在PF∥MG条件下,你还有其他方法判定四边形MGFP是平行四边形吗?(激发学生思维,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问题7:PF=MG和MP∥GF,你觉得你能求哪个?(学生回答目前能求PF=MG)
接着教师呈现(3)问让学生求解验证,并对(3)问进行追问.
问题8:如果P点沿着射线BC继续运动,还能得到以M,G,F,P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吗?什么时候是平行四边形?(继续引导学生画出图形)
接着,教师呈现问题变式,让学生求解.
变式:在射线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以M,G,F,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环节4:概括小结,提炼函数思想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复习框图(图3),总结: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观察图形的变化,如果需要确定图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求解;如果已经确定了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或者一些特殊值时,可以建立方程模型求解. 其中,变量的对应关系是函数知识的核心,我们在解决函数问题时,要学会观察图形的变化,关注变量的变化规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