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头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生发展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班主任成为有效的心理辅导者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心理辅导者;优化策略
班主任不仅要组织管理学生,更要起到心理医生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教育为教师提出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许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心理保健工作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班主任能否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着重大的作用。
当下,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新时期人类的高发病症。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非常普遍。虽然说,班主任在学生的人生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新事物时的指南针,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指引正确方向的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许多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表现出好动、厌学、打架等行为,所以,实现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者二者形象的结合,十分重要。
一、初中生发展的基本特点
1.缺乏平衡性
人类的青春期是个体发展向上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发展正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仍落后于心理,他们在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仍未达到良好的成熟指标,仍处于发展阶段。基于此,初中生的心理、生理与社会发展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具有抵抗性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冲突,在成熟之前具有一定的抵抗性。这种抵抗性往往由情感传递到行为,再由行为影响到情感。例如,他们虽然有着敏锐的思维,但是通常具有较强的片面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行为举止上,有明显的冲动和抵抗特征。在社会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待家长和老师容易有较强的反叛心理,并进一步演化成为行为。除此之外,生理上存在的抵抗性以及其他剧烈变化,又被称为“青春期骚动”。
3.自我意识强烈
初中生的身体发育使得他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无论是心理还是具体的行为上,都有明显的自主性。他们讨厌被管教,希望走出父母、教师的束缚,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监管。但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在行为上暴露诸多不成熟之处。再加上经济不够独立,这就迫使他们依赖父母。在思想上,他们渴望被重视,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因为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在行为上盲目自大,容易出现偏执的情况。
二、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者的优化策略
1.开展集体活动
在日常管理活动当中,班主任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初中学生在上学期间不仅要学习,还需要有相应的课余活动,班主任要利用好这些课余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集体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人际交往,建立合作、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得到巩固。初中班主任的组织能力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进而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影响。班主任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性,提升活动的针对性,看学生在活动中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培养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为班级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实现对班级的调节和重大事项的布置,不仅仅要体现在人员组织以及纪律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心理教育上,要确保连续性。班会作为集体交流的一种形式,班主任也可以为其融入心理辅导的功能,俗称班会心理科。班主任采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思考,改变原来错误的想法。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谈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想办法亲近学生,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负担,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积极地了解学生
想要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就需要找准病因。一些班主任管理学生到初三以后,还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就会轻易放弃,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疑虑。但是,越在这个关头,班主任就更不应该放弃,更应该让学生加强警惕,不能放松和怠慢。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批评以后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教师也会有得过且过的时候,就会放弃细节的把控。所以,初三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考验教师和学生彼此耐心的时期。教师要将更多的关心落实在细节上,通过细节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管教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他们的成长。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成长记录册,为学生定期布置内容或者进行交流。让学生写具体的内容,可以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这样教师也能够找出病症所在。交流记录,则是教师心理疏导过程的记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见证,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可以把握的依据。
4.尊重理解学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试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然后如何去突破。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教师的说教很遥远、枯燥,将心比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在了解了学生所想之后,要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去优化这种想法,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无论是笔谈还是面谈,都要注意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平等原则,师生平等,没有谁高一等的说法,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相互信任。第二,要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所作所为的思想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第三,尊重学生的隐私,只有以此为前提,学生才愿意畅所欲言。
三、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长身体的阶段,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同时也有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新时期,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班主任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的工作有效结合。如何实现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者的有效衔接,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工作者一同探讨和发现,总结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毕建英,王虎“四一”模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65-67.
[2]邱雅琴.小学中年级学生更换班主任心理状况调查及团体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01):35-37.
[3]曾珊.从个案分析中浅谈如何把初中生心理辅导工作结合到班主任工作中去[J].改革与开放,2011(16):153.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心理辅导者;优化策略
班主任不仅要组织管理学生,更要起到心理医生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教育为教师提出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许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心理保健工作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班主任能否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着重大的作用。
当下,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新时期人类的高发病症。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非常普遍。虽然说,班主任在学生的人生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新事物时的指南针,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指引正确方向的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许多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表现出好动、厌学、打架等行为,所以,实现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者二者形象的结合,十分重要。
一、初中生发展的基本特点
1.缺乏平衡性
人类的青春期是个体发展向上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发展正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仍落后于心理,他们在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仍未达到良好的成熟指标,仍处于发展阶段。基于此,初中生的心理、生理与社会发展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具有抵抗性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冲突,在成熟之前具有一定的抵抗性。这种抵抗性往往由情感传递到行为,再由行为影响到情感。例如,他们虽然有着敏锐的思维,但是通常具有较强的片面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行为举止上,有明显的冲动和抵抗特征。在社会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待家长和老师容易有较强的反叛心理,并进一步演化成为行为。除此之外,生理上存在的抵抗性以及其他剧烈变化,又被称为“青春期骚动”。
3.自我意识强烈
初中生的身体发育使得他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无论是心理还是具体的行为上,都有明显的自主性。他们讨厌被管教,希望走出父母、教师的束缚,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监管。但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在行为上暴露诸多不成熟之处。再加上经济不够独立,这就迫使他们依赖父母。在思想上,他们渴望被重视,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因为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在行为上盲目自大,容易出现偏执的情况。
二、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者的优化策略
1.开展集体活动
在日常管理活动当中,班主任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初中学生在上学期间不仅要学习,还需要有相应的课余活动,班主任要利用好这些课余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集体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人际交往,建立合作、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得到巩固。初中班主任的组织能力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进而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影响。班主任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性,提升活动的针对性,看学生在活动中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培养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为班级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实现对班级的调节和重大事项的布置,不仅仅要体现在人员组织以及纪律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心理教育上,要确保连续性。班会作为集体交流的一种形式,班主任也可以为其融入心理辅导的功能,俗称班会心理科。班主任采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思考,改变原来错误的想法。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谈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想办法亲近学生,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负担,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积极地了解学生
想要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就需要找准病因。一些班主任管理学生到初三以后,还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就会轻易放弃,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疑虑。但是,越在这个关头,班主任就更不应该放弃,更应该让学生加强警惕,不能放松和怠慢。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批评以后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教师也会有得过且过的时候,就会放弃细节的把控。所以,初三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考验教师和学生彼此耐心的时期。教师要将更多的关心落实在细节上,通过细节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管教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他们的成长。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成长记录册,为学生定期布置内容或者进行交流。让学生写具体的内容,可以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这样教师也能够找出病症所在。交流记录,则是教师心理疏导过程的记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见证,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可以把握的依据。
4.尊重理解学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试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然后如何去突破。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教师的说教很遥远、枯燥,将心比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在了解了学生所想之后,要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去优化这种想法,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无论是笔谈还是面谈,都要注意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平等原则,师生平等,没有谁高一等的说法,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相互信任。第二,要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所作所为的思想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第三,尊重学生的隐私,只有以此为前提,学生才愿意畅所欲言。
三、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长身体的阶段,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同时也有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新时期,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班主任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的工作有效结合。如何实现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者的有效衔接,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工作者一同探讨和发现,总结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毕建英,王虎“四一”模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65-67.
[2]邱雅琴.小学中年级学生更换班主任心理状况调查及团体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01):35-37.
[3]曾珊.从个案分析中浅谈如何把初中生心理辅导工作结合到班主任工作中去[J].改革与开放,2011(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