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11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经历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学生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苹果,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但教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教师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學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教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学生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简、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学生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l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了解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体会到了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总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11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经历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学生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苹果,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但教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教师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學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教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学生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简、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学生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l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了解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体会到了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总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