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速描
  于荣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学校管理创新典范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德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特聘德育专家。
  
  从17岁参加工作开始,在长达40年的从教时间里,由一名村小代课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校长,于荣学走过了一段平凡而又传奇的路。让我们走进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感受于荣学校长绚丽的教育人生,感受他对教育的永恒追求。
  
  为教育而生
  
  于荣学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非常独特:1971年,初中毕业的他在家劳动半年后,担任了本村村小老师。那一年他只有17岁。一天晚上,村领导找到于学荣,说村里的孩子没人教,让他去当代课老师。当时,于荣学刚刚得到一个做售货员的工作机会,正准备第二天去上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售货员是极受尊重的职业。可于学荣想都没想,就毅然放弃了这份非常有诱惑力的工作,选择了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没想到,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后,于荣学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他再次面临两难选择——是圆儿时的医生梦想,还是到师范专业深造?于荣学再次选择了师范专业。197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深山,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于荣学在此后的人生中,无数次面临教育工作与其他当时社会上最让人向往的职业之间的抉择,而他总会将自己交给教育事业。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于荣学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我想自己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1980年,于荣学来到一所农业高中任教。学校建在半山坡上,师生就住在半坡开挖后用石块砌成的窑洞里,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于荣学把家从六里外的山村搬进了窑洞,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清晨,他与学生一起集合、出操,到山下的公路上跑步;上课时,他与学生一起刨土、栽树、锄草、浇水、施肥、收割,汗水流在一起,情感融合在一起;夜晚,他与学生同在教室里上晚自习;下晚自习后,他还会抽出时间与学生在教室外的操场上,伴着星光谈心。
  小彭同学家住离学校30多里的深山中,家里人多,家境贫困,连衣服都穿不上。他父亲认为学习没用,不同意小彭继续上学。作为班主任,于荣学利用周日时间,步行两个多小时去家访。他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讲: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多吃点苦就挺住了。要改变家庭的困境,就要学习,要读书,要靠知识,靠技能。孩子不上学,家里会永远穷下去,村里会永远穷下去。一次没说服家长,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家访。于荣学的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家长,终于,小彭的父亲同意孩子继续上学了。
  小彭是靠每个星期日上山砍柴卖的钱来维持每周生活的,遇到星期日下雨,生活费就没了着落。于是,于老师带头捐钱,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小彭,支持他继续读书。三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小彭考上了本科院校,他把高中艰苦的求学生活和班主任、同学们的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部边疆工作,后来成为了著名企业的高管。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给他捐款的同学们的名单,还念念不忘支持他上学的于老师。
  于荣学的真情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听他的教导。但是,班内的学生是中等专业学校、重点与普通高中招收之后剩下来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他们对于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缺少信心。出于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于荣学尝试开展了前景教育。
  于荣学认为:“前景教育,就是依据青少年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强烈而有力地鼓舞他们憧憬未来、探索未来、追求未来。先从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活动着手,建立‘近景’境界。”如有的学生基础差,就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联系任课教师为其补课;有的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就号召同学们帮其解温饱之急;有的学生体弱多病,就帮其求医寻药。“一个人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随着学生个人需要的逐步满足,于荣学引导学生把追求的境界往远推移,提出需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的前景,把学生逐步引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如有的同学作文有特色,就鼓励其日后做一名文学爱好者乃至作家;有的同学果林课学得扎实,就鼓励其将来做个果林技术员
其他文献
刚走向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面对教学科研的多种压力,如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如何避免职业倦怠?……读了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或许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刘波是一位青年教师,2001年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任教。在从事教师工作的十一年间,他从不满足于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总是不断地思考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和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掌握对话策略 提升教学品质  新课改推进十年后的新课堂,呈现的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钟启泉教授语)。中学德育课程的对
【摘要】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方面,高效的初中英语教学在促进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初中英语知识的归纳与理解,增强初中学生的英语思维逻辑,帮助初中学生扩展英语视野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提高初中生英语单词储备量有助于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高效展开,本文将对初中生单词记忆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初中英语;初中学生;单词记忆  【作者简介】谢幼芬,福建省宁化
【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体验人是有潜能的;  2.重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我;  3.初步意识到只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潜能将被开发;  4.互相赞美,体验输出能量、收获能量的快乐。  【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每个人都有潜能;  2.引导学生通过检视自身的优点,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  【活动准备】  活动室一间;多媒体设备;彩纸一叠;秒表一只;球一个;每位学生
【摘要】从根本上来讲,思维的载体就是语言。在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使其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和加强,这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呈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英语思维得到有效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英语输出环境中,通过相对应的英语思维训练,使其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翻译教学中的英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致力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设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  一、研制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1.国际趋势: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对学业标准的研究日趋规范  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如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领域在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革,基于标准的学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是党的十八大的一大亮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这一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观点”,阐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科学性  生态
当教研组长已多年的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的听评课成效究竟有多大?毋庸置疑,任何一堂课上所呈现的信息都是十分丰富的,所关联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是非常多样的。相比之下,我们教师的听课本上留下的常常只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数学课的 “复习”“新授”,语文课的 “讲读”“指名朗读”等等,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教学流程;又或是埋头记下教师提了什么问题,学生作出了怎样的回答,等等。
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强调人不仅应该对同类有“怵惕恻隐之心”,对鸟兽有“不忍之心”,对草木有“悯恤之心”,甚至对非生命的瓦石也应该有“顾惜之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三书》中反复感叹“冷酷与荒凉之宇宙”和“孤独与苦累之人生”,并认为苦难是道德产生的根基,因为苦难激发了人类的悲悯,而正是这种悲悯之情激发人以道德超越苦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化,概言之,就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社会转型的背后,不仅有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人的形象的转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当代社会转型必须要求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公民是现代人的典型表征。培养公民,是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