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速描
于荣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学校管理创新典范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德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特聘德育专家。
从17岁参加工作开始,在长达40年的从教时间里,由一名村小代课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校长,于荣学走过了一段平凡而又传奇的路。让我们走进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感受于荣学校长绚丽的教育人生,感受他对教育的永恒追求。
为教育而生
于荣学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非常独特:1971年,初中毕业的他在家劳动半年后,担任了本村村小老师。那一年他只有17岁。一天晚上,村领导找到于学荣,说村里的孩子没人教,让他去当代课老师。当时,于荣学刚刚得到一个做售货员的工作机会,正准备第二天去上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售货员是极受尊重的职业。可于学荣想都没想,就毅然放弃了这份非常有诱惑力的工作,选择了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没想到,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后,于荣学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他再次面临两难选择——是圆儿时的医生梦想,还是到师范专业深造?于荣学再次选择了师范专业。197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深山,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于荣学在此后的人生中,无数次面临教育工作与其他当时社会上最让人向往的职业之间的抉择,而他总会将自己交给教育事业。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于荣学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我想自己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1980年,于荣学来到一所农业高中任教。学校建在半山坡上,师生就住在半坡开挖后用石块砌成的窑洞里,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于荣学把家从六里外的山村搬进了窑洞,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清晨,他与学生一起集合、出操,到山下的公路上跑步;上课时,他与学生一起刨土、栽树、锄草、浇水、施肥、收割,汗水流在一起,情感融合在一起;夜晚,他与学生同在教室里上晚自习;下晚自习后,他还会抽出时间与学生在教室外的操场上,伴着星光谈心。
小彭同学家住离学校30多里的深山中,家里人多,家境贫困,连衣服都穿不上。他父亲认为学习没用,不同意小彭继续上学。作为班主任,于荣学利用周日时间,步行两个多小时去家访。他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讲: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多吃点苦就挺住了。要改变家庭的困境,就要学习,要读书,要靠知识,靠技能。孩子不上学,家里会永远穷下去,村里会永远穷下去。一次没说服家长,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家访。于荣学的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家长,终于,小彭的父亲同意孩子继续上学了。
小彭是靠每个星期日上山砍柴卖的钱来维持每周生活的,遇到星期日下雨,生活费就没了着落。于是,于老师带头捐钱,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小彭,支持他继续读书。三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小彭考上了本科院校,他把高中艰苦的求学生活和班主任、同学们的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部边疆工作,后来成为了著名企业的高管。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给他捐款的同学们的名单,还念念不忘支持他上学的于老师。
于荣学的真情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听他的教导。但是,班内的学生是中等专业学校、重点与普通高中招收之后剩下来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他们对于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缺少信心。出于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于荣学尝试开展了前景教育。
于荣学认为:“前景教育,就是依据青少年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强烈而有力地鼓舞他们憧憬未来、探索未来、追求未来。先从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活动着手,建立‘近景’境界。”如有的学生基础差,就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联系任课教师为其补课;有的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就号召同学们帮其解温饱之急;有的学生体弱多病,就帮其求医寻药。“一个人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随着学生个人需要的逐步满足,于荣学引导学生把追求的境界往远推移,提出需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的前景,把学生逐步引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如有的同学作文有特色,就鼓励其日后做一名文学爱好者乃至作家;有的同学果林课学得扎实,就鼓励其将来做个果林技术员
于荣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学校管理创新典范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德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特聘德育专家。
从17岁参加工作开始,在长达40年的从教时间里,由一名村小代课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校长,于荣学走过了一段平凡而又传奇的路。让我们走进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感受于荣学校长绚丽的教育人生,感受他对教育的永恒追求。
为教育而生
于荣学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非常独特:1971年,初中毕业的他在家劳动半年后,担任了本村村小老师。那一年他只有17岁。一天晚上,村领导找到于学荣,说村里的孩子没人教,让他去当代课老师。当时,于荣学刚刚得到一个做售货员的工作机会,正准备第二天去上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售货员是极受尊重的职业。可于学荣想都没想,就毅然放弃了这份非常有诱惑力的工作,选择了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没想到,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后,于荣学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他再次面临两难选择——是圆儿时的医生梦想,还是到师范专业深造?于荣学再次选择了师范专业。197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深山,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于荣学在此后的人生中,无数次面临教育工作与其他当时社会上最让人向往的职业之间的抉择,而他总会将自己交给教育事业。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于荣学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我想自己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1980年,于荣学来到一所农业高中任教。学校建在半山坡上,师生就住在半坡开挖后用石块砌成的窑洞里,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于荣学把家从六里外的山村搬进了窑洞,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清晨,他与学生一起集合、出操,到山下的公路上跑步;上课时,他与学生一起刨土、栽树、锄草、浇水、施肥、收割,汗水流在一起,情感融合在一起;夜晚,他与学生同在教室里上晚自习;下晚自习后,他还会抽出时间与学生在教室外的操场上,伴着星光谈心。
小彭同学家住离学校30多里的深山中,家里人多,家境贫困,连衣服都穿不上。他父亲认为学习没用,不同意小彭继续上学。作为班主任,于荣学利用周日时间,步行两个多小时去家访。他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讲: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多吃点苦就挺住了。要改变家庭的困境,就要学习,要读书,要靠知识,靠技能。孩子不上学,家里会永远穷下去,村里会永远穷下去。一次没说服家长,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家访。于荣学的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家长,终于,小彭的父亲同意孩子继续上学了。
小彭是靠每个星期日上山砍柴卖的钱来维持每周生活的,遇到星期日下雨,生活费就没了着落。于是,于老师带头捐钱,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小彭,支持他继续读书。三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小彭考上了本科院校,他把高中艰苦的求学生活和班主任、同学们的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部边疆工作,后来成为了著名企业的高管。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给他捐款的同学们的名单,还念念不忘支持他上学的于老师。
于荣学的真情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听他的教导。但是,班内的学生是中等专业学校、重点与普通高中招收之后剩下来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他们对于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缺少信心。出于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于荣学尝试开展了前景教育。
于荣学认为:“前景教育,就是依据青少年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强烈而有力地鼓舞他们憧憬未来、探索未来、追求未来。先从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活动着手,建立‘近景’境界。”如有的学生基础差,就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联系任课教师为其补课;有的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就号召同学们帮其解温饱之急;有的学生体弱多病,就帮其求医寻药。“一个人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随着学生个人需要的逐步满足,于荣学引导学生把追求的境界往远推移,提出需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的前景,把学生逐步引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如有的同学作文有特色,就鼓励其日后做一名文学爱好者乃至作家;有的同学果林课学得扎实,就鼓励其将来做个果林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