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育中一种有益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虽然语文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但在实际的学校语文教学中,诵读的开展并没有被真正重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老师为主的讲解,就算有诵读环节,也是整齐划一、缺乏声情并茂的读文章,意义不大。因此,加大对语文诵读的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关键,让学生从小掌握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习惯,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精神培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训练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散文和记叙文,即便写了,也是干瘪瘪的,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只有记事,没有情感,好不容易想表达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只能用类似于“啊!好喜欢!”“啊!好美!”这样一些简单词语,不能用更细腻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阅读文章时只会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造成对文章意识的错解。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体验的情感太少、积累的语言素材太少、缺乏用心去领会。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对诵读的理解
所谓诵读,不仅仅要“读”,还要“诵”。“读”只是照着文章念,理解其字面意思,读了后可以归纳出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意思;“诵”不仅要达到“读”的要求,还要通过诵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深刻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诵者的语音、语调、表情、形态、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诵”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读,再在多种感官器官的共同作用下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提倡诵读,诵读也一直是我国语文传统教育中一种有益于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有助于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共同作用,增强记忆;有助于学生掌握语句的生成组合规律,能够自己造句;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的表达,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通过诵读的方式可以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感、感悟品味、情感升华,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是四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状的课堂很少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了,老师也很少去做诵读指导。 不去诵读的语文学习,就是哑巴语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急功近利,嫌诵读耽误记忆的时间、嫌由学生通过诵读自己去理解、感悟不深甚至还可能有错误的理解,老师就干脆一步到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参上要求要掌握的考点一一讲解给学生,老师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修辞手法、写作技巧、重点词句、作者的情感等一股脑儿端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会答题就够了。这样的课题堂常常是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学生在下面就象听故事会,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其它的语文知识点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但为了考试,学生不得不去记和背老师的讲的东西。一篇篇充满了生机的文章不给学生读的机会,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参与阅读感悟的机会,无法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没机会去品味文章语言带来的美,带给读者的心灵感悟,更谈不上欣赏了。这种机械式的被动学习很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理解一篇新的文章,以后遇到一篇新的文章还是不会理解,不会欣赏,更不用说提升人文素养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大量地练题、讲题、记题,让学生“见多识广”去应付考试。最后导致学生讨厌学语文、讨厌写作文、不善于去表达,这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是很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更应该从读着手,在诵读中丰富语文学习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渐掌握字、词、句的用法,学会说和写。必须改变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把诵读环节重视起来。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诵读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定不能舍本逐末放弃诵读的训练,它对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开展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練。
一是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语录·论为学》中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学生青春年少,学得的往往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2]熟读成诵了就慢慢积累起来了,不是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吗。可见,要提升诵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多去读,提供阅读的好材料,保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
二是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诵读也要得要领,而不是在哪儿瞎读一通,否则那就是老百姓说的读“忘天书”,自己读的啥子都不晓得。诵读训练和指导要循序渐进,教师要熟悉每册教材的诵读要求和训练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训练诵读中要教学生如何去发声、换气、灵活处理诵读中的声调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怎样用自己的语气语调准确地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三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诵读,要开口读。诵读不是默读,要让学生自己开口读,才能发挥学生多个器官的共同作用,才能把领会到的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情等传递出来,才能有亲切的体会。经过多遍的诵读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仿佛读者就在事件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真正去体会到作者语句的优美、写作构思的巧妙,逐渐掌握其表达的要领,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不能跳过诵读这一环节,而且必须从小学就要认真训练。
(作者单位:自贡市塘坎上小学)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5.
[2]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训练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散文和记叙文,即便写了,也是干瘪瘪的,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只有记事,没有情感,好不容易想表达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只能用类似于“啊!好喜欢!”“啊!好美!”这样一些简单词语,不能用更细腻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阅读文章时只会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造成对文章意识的错解。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体验的情感太少、积累的语言素材太少、缺乏用心去领会。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对诵读的理解
所谓诵读,不仅仅要“读”,还要“诵”。“读”只是照着文章念,理解其字面意思,读了后可以归纳出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意思;“诵”不仅要达到“读”的要求,还要通过诵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深刻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诵者的语音、语调、表情、形态、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诵”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读,再在多种感官器官的共同作用下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提倡诵读,诵读也一直是我国语文传统教育中一种有益于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有助于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共同作用,增强记忆;有助于学生掌握语句的生成组合规律,能够自己造句;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的表达,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通过诵读的方式可以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感、感悟品味、情感升华,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是四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状的课堂很少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了,老师也很少去做诵读指导。 不去诵读的语文学习,就是哑巴语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急功近利,嫌诵读耽误记忆的时间、嫌由学生通过诵读自己去理解、感悟不深甚至还可能有错误的理解,老师就干脆一步到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参上要求要掌握的考点一一讲解给学生,老师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修辞手法、写作技巧、重点词句、作者的情感等一股脑儿端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会答题就够了。这样的课题堂常常是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学生在下面就象听故事会,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其它的语文知识点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但为了考试,学生不得不去记和背老师的讲的东西。一篇篇充满了生机的文章不给学生读的机会,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参与阅读感悟的机会,无法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没机会去品味文章语言带来的美,带给读者的心灵感悟,更谈不上欣赏了。这种机械式的被动学习很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理解一篇新的文章,以后遇到一篇新的文章还是不会理解,不会欣赏,更不用说提升人文素养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大量地练题、讲题、记题,让学生“见多识广”去应付考试。最后导致学生讨厌学语文、讨厌写作文、不善于去表达,这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是很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更应该从读着手,在诵读中丰富语文学习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渐掌握字、词、句的用法,学会说和写。必须改变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把诵读环节重视起来。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诵读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定不能舍本逐末放弃诵读的训练,它对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开展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練。
一是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语录·论为学》中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学生青春年少,学得的往往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2]熟读成诵了就慢慢积累起来了,不是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吗。可见,要提升诵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多去读,提供阅读的好材料,保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
二是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诵读也要得要领,而不是在哪儿瞎读一通,否则那就是老百姓说的读“忘天书”,自己读的啥子都不晓得。诵读训练和指导要循序渐进,教师要熟悉每册教材的诵读要求和训练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训练诵读中要教学生如何去发声、换气、灵活处理诵读中的声调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怎样用自己的语气语调准确地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三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诵读,要开口读。诵读不是默读,要让学生自己开口读,才能发挥学生多个器官的共同作用,才能把领会到的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情等传递出来,才能有亲切的体会。经过多遍的诵读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仿佛读者就在事件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真正去体会到作者语句的优美、写作构思的巧妙,逐渐掌握其表达的要领,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不能跳过诵读这一环节,而且必须从小学就要认真训练。
(作者单位:自贡市塘坎上小学)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5.
[2]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