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儒、道、释主体文化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审视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70-03
1 从儒、道、释主体文化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理念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对调整人类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同样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还有它消极的一面。
儒家文化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已复礼",不论先秦儒家还是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其基本价值都在于伦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始终置于首位,这是儒家的特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于大道,注重德的关照,给人的一切活动都加上了道德的藩篱,这就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人伦道德,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1]。
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2],人们习惯于按天人合一把人体视为大地的一部分:“身心一天地,天地我身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生机流畅,事事讲究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洞察阴阳之变,彻悟人天合一,在此基础上,道家思想强调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自然养生观。佛家文化则是中国化了的外来文化,主张世俗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认为万物的运动都有轮回,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个人身心平衡及其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是进入自由世界。
受儒、道、释主体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走上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路径:从认知模式和养生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体育认知强调“和合”,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运动则重视“分争”;道家道教保健体育养生模式是“内省”与“守道”,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运动则是“外察”与“守法”;从宗教形态来看,道家道教一神和多神的矛盾不明显,而希腊则十分激烈,也正是宗教特点的不同,导致了中国的宗教没能提供竞技体育发展所借助的条件,而古希腊的宗教则具备了实现这一过程的相关条件[2]。从理论和操作层面来看,两种体育在目的和检验标准、质量和效果两方面同样也有显著的差别,奥林匹克运动目的明确,检验标准严格而又准确,道家道教保健体育的检验标准则很少规范化、分类化、单一化,相对处于混沌状态。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则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还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可以说,这种旨在战胜自身弱点的,内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传统体育整体发展缓慢有直接的关系。
2 从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解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中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从历史渊源上看它与古希腊文明一脉相承[2]。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其核心部分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又有了新的内涵:
2.1 人本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
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能力。奥林匹克运动以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号召,成为强势文化。它承袭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神圣体战”的传统,加入世界和平潮流,又以“无私竞争”的精神,消弭敌对情绪。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竞争是可爱的竞争,是源于游戏的竞争,是源于人类童年天真无邪的竞争,是发自人类和平理想的文化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和平、民主、进步、团结、友谊等共同理想中[3]。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还是一种民主文化,公平规范的竞争要靠伦理和规则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精神,是一种人道礼让的精神,“费厄”的含义是民主、公平和依法办事,公平竞赛与阴谋竞争格格不入。
2.2 市场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当其规模过大时,似乎没有一种现实的经济力量能够支撑其生存,然而情况很快发生改观,萨马兰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改革,从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从“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找财源”变为“从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找财源”。于是,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变成了消费性事业,而且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还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相互推委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到不惜一切争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因此也找到了财源滚滚的经济支撑。
2.3 平等内涵 公平与公正不但表现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国家制度,都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在奥运会期间,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国别歧视,裁判员和运动员应该体现“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4]。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已波及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公共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妇女不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样也没有妇女参加,尽管第二届之后设立了女子项目,但数量并不多,二次大战后举行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1948年),女子比赛项目也仅有5个大项,争夺19块金牌,但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变化,2004年奥运会女子比赛项目已经有了21个大项,争夺97块金牌。同时,国际奥委会十几年来不仅有了女委员、女执委,而且还走在其它国际组织的前列,并对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宣言也迅速做出响应,要求各国奥委会2000年前在其领导机构中妇女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2005年前妇女的比例不低于20%,这些配套改革措施充分尊重了妇女的平等权利。可以说,男女平等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4 和平与发展内涵 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个年头。前后有过7任主席,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它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男爵以及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顾拜旦把古希腊关于人的均衡发展理论与现代社会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奠定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石。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曾历经坎坷,前途难卜。政治上,经多方努力,在1993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 “奥林匹克运动休战”决议,号召冲突各方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及前后一周内实行休战,并确定国际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的1994年为“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理想年”;在联合国50周年大会上还通过决议,要“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理想,为建设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贡献[5]。”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主流。奥林匹克运动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和氛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赛,也是包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为一体的国际交往盛会。
总之,奥林匹克运动是强者文化,它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所向披靡,尽管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盐湖城丑闻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身的发展因此也蒙上了阴影,但新的内涵同样也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活力,可以说,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的范畴,还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70-03
1 从儒、道、释主体文化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理念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对调整人类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同样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还有它消极的一面。
儒家文化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已复礼",不论先秦儒家还是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其基本价值都在于伦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始终置于首位,这是儒家的特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于大道,注重德的关照,给人的一切活动都加上了道德的藩篱,这就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人伦道德,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1]。
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2],人们习惯于按天人合一把人体视为大地的一部分:“身心一天地,天地我身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生机流畅,事事讲究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洞察阴阳之变,彻悟人天合一,在此基础上,道家思想强调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自然养生观。佛家文化则是中国化了的外来文化,主张世俗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认为万物的运动都有轮回,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个人身心平衡及其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是进入自由世界。
受儒、道、释主体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走上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路径:从认知模式和养生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体育认知强调“和合”,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运动则重视“分争”;道家道教保健体育养生模式是“内省”与“守道”,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运动则是“外察”与“守法”;从宗教形态来看,道家道教一神和多神的矛盾不明显,而希腊则十分激烈,也正是宗教特点的不同,导致了中国的宗教没能提供竞技体育发展所借助的条件,而古希腊的宗教则具备了实现这一过程的相关条件[2]。从理论和操作层面来看,两种体育在目的和检验标准、质量和效果两方面同样也有显著的差别,奥林匹克运动目的明确,检验标准严格而又准确,道家道教保健体育的检验标准则很少规范化、分类化、单一化,相对处于混沌状态。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则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还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可以说,这种旨在战胜自身弱点的,内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传统体育整体发展缓慢有直接的关系。
2 从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解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中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从历史渊源上看它与古希腊文明一脉相承[2]。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其核心部分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又有了新的内涵:
2.1 人本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
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能力。奥林匹克运动以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号召,成为强势文化。它承袭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神圣体战”的传统,加入世界和平潮流,又以“无私竞争”的精神,消弭敌对情绪。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竞争是可爱的竞争,是源于游戏的竞争,是源于人类童年天真无邪的竞争,是发自人类和平理想的文化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和平、民主、进步、团结、友谊等共同理想中[3]。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还是一种民主文化,公平规范的竞争要靠伦理和规则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精神,是一种人道礼让的精神,“费厄”的含义是民主、公平和依法办事,公平竞赛与阴谋竞争格格不入。
2.2 市场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当其规模过大时,似乎没有一种现实的经济力量能够支撑其生存,然而情况很快发生改观,萨马兰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改革,从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从“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找财源”变为“从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找财源”。于是,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变成了消费性事业,而且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还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相互推委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到不惜一切争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因此也找到了财源滚滚的经济支撑。
2.3 平等内涵 公平与公正不但表现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国家制度,都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在奥运会期间,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国别歧视,裁判员和运动员应该体现“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4]。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已波及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公共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妇女不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样也没有妇女参加,尽管第二届之后设立了女子项目,但数量并不多,二次大战后举行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1948年),女子比赛项目也仅有5个大项,争夺19块金牌,但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变化,2004年奥运会女子比赛项目已经有了21个大项,争夺97块金牌。同时,国际奥委会十几年来不仅有了女委员、女执委,而且还走在其它国际组织的前列,并对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宣言也迅速做出响应,要求各国奥委会2000年前在其领导机构中妇女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2005年前妇女的比例不低于20%,这些配套改革措施充分尊重了妇女的平等权利。可以说,男女平等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4 和平与发展内涵 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个年头。前后有过7任主席,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它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男爵以及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顾拜旦把古希腊关于人的均衡发展理论与现代社会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奠定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石。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曾历经坎坷,前途难卜。政治上,经多方努力,在1993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 “奥林匹克运动休战”决议,号召冲突各方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及前后一周内实行休战,并确定国际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的1994年为“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理想年”;在联合国50周年大会上还通过决议,要“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理想,为建设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贡献[5]。”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主流。奥林匹克运动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和氛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赛,也是包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为一体的国际交往盛会。
总之,奥林匹克运动是强者文化,它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所向披靡,尽管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盐湖城丑闻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身的发展因此也蒙上了阴影,但新的内涵同样也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活力,可以说,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的范畴,还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