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本文将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性较强的题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实验类型进行改进,让学生实验操作代替演示试验。在进行学生分组试验时,应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另外,课外小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制实验,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必修一《力的合成》一节中,我将课本上的“讨论与交流”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学生对照自制的模型,便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方向是如何随着两个力夹角的改变而改变。
当然一味强调动手是不够的,还需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理解更为深刻,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应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实验思想等的教育。其中,模型法、平衡法、比较法、转换法、代替法、对比法、放大法等是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主动做、动脑子、勤于沟通,熟练掌握物理方法与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二、加强理论推导,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只注重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认为一节课只要增加了一些使学生感兴趣实验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实验研究性学习不断加强,那么,这堂课就是一节有质量的课。但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却常常容易忽略。理论推导能力是物理规律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试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常常将学生的思维框架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只强调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或者注重对学生理论推导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学方式。只有将理论推导能力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让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根据规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而推导更为深广的规律公式。比如,在物理领域的先导性人物牛顿,他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理论推导能力,成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这是理论推导作用的最好证明。
在新教材中,还是有许多探究实验,因为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那么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各种逻辑推理手段得出结论。如选修3—1《静电力库仑定律》一节中,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电荷量的关系的实验就很难在课堂上演示,无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推导出电荷量增大,电荷间作用力也增大呢?我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逆向推理出当电荷量减小到最小(即电荷量为零)时,电荷间作用力也减为零。那么,就证明电荷间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减少而减小,反之亦可证。在这推理过程中,同时也应用到了极限思维,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从学生能力出发,呈现梯度性教学
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高一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一的物理十分难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从初中过度到高中,中间的梯度较大,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初中、高中的物理教学的梯度有效把握、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切入点。由于高中的一些知识还是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每一堂课的教学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且呈现梯度的教学模式。教授内容就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如在必修一《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节中,关于时间与时刻的讲解部分,我们就应从时间入手,从学生在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概念入手,加以讨论,然后深入定义时间即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从而引入时刻的概念。這样,学生从熟悉的时间比较平稳的过渡到了比较抽象的时刻,最后区别二者就相对比较简单。
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强化教与学的活动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日益丰富,逐渐增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觉性,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处于独立思考求解的状态,让学习氛围比较沉闷。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首先应结合讨论、作用等反馈系统反馈的信息。其次,要有效结合学生的自学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起来。此外,要增强师生的课题互动性,对学生的讨论、问题回答等与教师的讲述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面练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组成其最基本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各种活动需要学生相应的配合,同时学生的各种活动与教师的指导也密切相关。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全程贯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是一项集学生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于一体的课程。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只有结合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陶兆宝,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思考[J]
[2]吴寒平,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原则[J]
[3]崔晓惠,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性较强的题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实验类型进行改进,让学生实验操作代替演示试验。在进行学生分组试验时,应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另外,课外小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制实验,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必修一《力的合成》一节中,我将课本上的“讨论与交流”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学生对照自制的模型,便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方向是如何随着两个力夹角的改变而改变。
当然一味强调动手是不够的,还需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理解更为深刻,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应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实验思想等的教育。其中,模型法、平衡法、比较法、转换法、代替法、对比法、放大法等是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主动做、动脑子、勤于沟通,熟练掌握物理方法与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二、加强理论推导,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只注重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认为一节课只要增加了一些使学生感兴趣实验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实验研究性学习不断加强,那么,这堂课就是一节有质量的课。但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却常常容易忽略。理论推导能力是物理规律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试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常常将学生的思维框架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只强调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或者注重对学生理论推导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学方式。只有将理论推导能力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让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根据规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而推导更为深广的规律公式。比如,在物理领域的先导性人物牛顿,他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理论推导能力,成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这是理论推导作用的最好证明。
在新教材中,还是有许多探究实验,因为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那么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各种逻辑推理手段得出结论。如选修3—1《静电力库仑定律》一节中,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电荷量的关系的实验就很难在课堂上演示,无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推导出电荷量增大,电荷间作用力也增大呢?我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逆向推理出当电荷量减小到最小(即电荷量为零)时,电荷间作用力也减为零。那么,就证明电荷间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减少而减小,反之亦可证。在这推理过程中,同时也应用到了极限思维,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从学生能力出发,呈现梯度性教学
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高一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一的物理十分难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从初中过度到高中,中间的梯度较大,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初中、高中的物理教学的梯度有效把握、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切入点。由于高中的一些知识还是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每一堂课的教学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且呈现梯度的教学模式。教授内容就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如在必修一《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节中,关于时间与时刻的讲解部分,我们就应从时间入手,从学生在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概念入手,加以讨论,然后深入定义时间即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从而引入时刻的概念。這样,学生从熟悉的时间比较平稳的过渡到了比较抽象的时刻,最后区别二者就相对比较简单。
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强化教与学的活动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日益丰富,逐渐增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觉性,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处于独立思考求解的状态,让学习氛围比较沉闷。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首先应结合讨论、作用等反馈系统反馈的信息。其次,要有效结合学生的自学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起来。此外,要增强师生的课题互动性,对学生的讨论、问题回答等与教师的讲述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面练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组成其最基本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各种活动需要学生相应的配合,同时学生的各种活动与教师的指导也密切相关。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全程贯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是一项集学生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于一体的课程。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只有结合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陶兆宝,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思考[J]
[2]吴寒平,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原则[J]
[3]崔晓惠,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