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文言文,实词是难点之一,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下面以高中课本中的实词为例,将一些巧妙方法介绍一二。
一、巧借成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而成语保存了古汉语的基本含义。记实词从成语入手,事半功倍。
《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中的“果”的含义是“很饱的样子”。可联系成语“食不果腹”。
《促知》中“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龅敌领”中“领”的含义是“脖子”,可联系成语“引领而望”。
《促知》中“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中“胫”的含义是“小腿”,可联系成语“不胫而走”。
《促知》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的“比”的含义是“并排挨着”,可联系成语“比肩而立”、“比肩接踵”。
《登泰山记》中“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中的“当”的含义是“挡住、阻挡”。可联系成语“螳臂当车”、“锐不可当”。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举一反三,将之推广到联系现代汉语的词语上去。如:
《柳毅传》中有一句“妇始楚而谢”,其中的“楚”的含义是“悲伤”,可联系现代汉语词语“苦楚、凄楚”。
《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访风景于崇阿”,其中的“阿”的含义是“山”,可联系现代汉语词语“山阿”,且《纪念刘和珍君》中引用的一句诗中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二、巧用偏旁
大多数汉字可以观其形,辨其音;观其形,识其意。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巧记古汉语实词。如;
“纟”偏旁往往和绳索有关。 组:丝带、丝绳。《伶官传序》中有一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绪:丝头。《种树郭寨驼传》中有一句“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公子执辔愈恭”。
“月”字偏旁往往和身体部位或肉有关。
腥:颈项。《五人墓碑记》中有一句“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膑:膑盖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胫:小腿。肱:胳膊。股:大腿。胼胝:手掌脚底生的老茧。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贝”字偏旁往往和财物有关。
“木”字偏旁往往和树木有关。
“水”字偏旁往往和水有关。
“雨”字偏旁往往和雨、雪、雾有关。
三、巧用本意
每个汉字都有其最初的含义,是它的本意,后来在本意的基础上,又有了比喻义、引申义等含义。记实词从它的本意人手,可以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易记得准、记得牢。
“本”的本意是“树根”,无根则树不活。由此有了“本源、根源”之意,有了“根本、基础”之意。在古文中“根”往往和“本”连在一块使用。
“末”的本意是“树梢”,所以才会有“尖端、末梢”、“不重要的事情”、“末了、末尾”的含义。
“集”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本意是“鸟落在树上”,所以才会有引申义“停留”。《促知》中有一句“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理解了它的本意,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集”的“停留”的含义了。
“黛”的本意是“青黑色的颜料”,由此有了引申义“青黑色”,古代女子以此画眉。所以有了比喻义“女子的眉毛”。
四、巧用对比
在学习古文时,善用对比既可使词语的含义特点鲜明,从而使记忆深刻;又可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充满乐趣。
1 含义对比
古代的“稍”是“渐渐”之意,如《黔之驴》中有一句“稍出近之”。但容易误解为“稍微”,可对比“少”的含义,是“稍微”之意,如《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的“汤”是“水”的含义,古代的“羹”是现代汉语的“汤”。
古代的“干”是“盾牌、冒犯”等的意思,古代的“燥”是现代汉语的“干燥”。
古代的“走”是“跑、逃跑”的意思。古代的“步”、“行”是现代汉语的“走”。
2 形近对比
“颠”的含义是“头顶。泛指物体的顶部”,陶渊明有一句“鸡鸣桑树颠”。
“巅”的含义是“山顶”。
3 相反对比
古代的“少”有“轻视”之意。由此可想。古代的“多”有“称赞、推重”之意。
4 同义对比
意思是将课文中出现的同义词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如:文言文中的“比”、“逮”、“洎”、“迨”、“至”、“及”都有“等到”之意,可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项脊轩志》中有“迨诸父异爨”,“比去,以手阖门”。《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登泰山记》中“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如:“军”、“壁”、“屯”都有“驻扎、驻军”之意。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留军壁邺”。《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如:“属”、“徒”、“伦”、“类”都有“这类”之意。
“期”、“至”、“及”都有“到达”之意。
“干”、“滨”、“涣”都有“水边”之意。
“烈”、“伐”都有“功业”之意。
这些词语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文言实词的学习重在积累,重在联系。重在学新不忘旧,而好的记忆方法,则能锦上添花。能让文言文的学习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一、巧借成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而成语保存了古汉语的基本含义。记实词从成语入手,事半功倍。
《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中的“果”的含义是“很饱的样子”。可联系成语“食不果腹”。
《促知》中“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龅敌领”中“领”的含义是“脖子”,可联系成语“引领而望”。
《促知》中“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中“胫”的含义是“小腿”,可联系成语“不胫而走”。
《促知》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的“比”的含义是“并排挨着”,可联系成语“比肩而立”、“比肩接踵”。
《登泰山记》中“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中的“当”的含义是“挡住、阻挡”。可联系成语“螳臂当车”、“锐不可当”。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举一反三,将之推广到联系现代汉语的词语上去。如:
《柳毅传》中有一句“妇始楚而谢”,其中的“楚”的含义是“悲伤”,可联系现代汉语词语“苦楚、凄楚”。
《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访风景于崇阿”,其中的“阿”的含义是“山”,可联系现代汉语词语“山阿”,且《纪念刘和珍君》中引用的一句诗中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二、巧用偏旁
大多数汉字可以观其形,辨其音;观其形,识其意。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巧记古汉语实词。如;
“纟”偏旁往往和绳索有关。 组:丝带、丝绳。《伶官传序》中有一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绪:丝头。《种树郭寨驼传》中有一句“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公子执辔愈恭”。
“月”字偏旁往往和身体部位或肉有关。
腥:颈项。《五人墓碑记》中有一句“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膑:膑盖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胫:小腿。肱:胳膊。股:大腿。胼胝:手掌脚底生的老茧。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贝”字偏旁往往和财物有关。
“木”字偏旁往往和树木有关。
“水”字偏旁往往和水有关。
“雨”字偏旁往往和雨、雪、雾有关。
三、巧用本意
每个汉字都有其最初的含义,是它的本意,后来在本意的基础上,又有了比喻义、引申义等含义。记实词从它的本意人手,可以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易记得准、记得牢。
“本”的本意是“树根”,无根则树不活。由此有了“本源、根源”之意,有了“根本、基础”之意。在古文中“根”往往和“本”连在一块使用。
“末”的本意是“树梢”,所以才会有“尖端、末梢”、“不重要的事情”、“末了、末尾”的含义。
“集”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本意是“鸟落在树上”,所以才会有引申义“停留”。《促知》中有一句“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理解了它的本意,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集”的“停留”的含义了。
“黛”的本意是“青黑色的颜料”,由此有了引申义“青黑色”,古代女子以此画眉。所以有了比喻义“女子的眉毛”。
四、巧用对比
在学习古文时,善用对比既可使词语的含义特点鲜明,从而使记忆深刻;又可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充满乐趣。
1 含义对比
古代的“稍”是“渐渐”之意,如《黔之驴》中有一句“稍出近之”。但容易误解为“稍微”,可对比“少”的含义,是“稍微”之意,如《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的“汤”是“水”的含义,古代的“羹”是现代汉语的“汤”。
古代的“干”是“盾牌、冒犯”等的意思,古代的“燥”是现代汉语的“干燥”。
古代的“走”是“跑、逃跑”的意思。古代的“步”、“行”是现代汉语的“走”。
2 形近对比
“颠”的含义是“头顶。泛指物体的顶部”,陶渊明有一句“鸡鸣桑树颠”。
“巅”的含义是“山顶”。
3 相反对比
古代的“少”有“轻视”之意。由此可想。古代的“多”有“称赞、推重”之意。
4 同义对比
意思是将课文中出现的同义词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如:文言文中的“比”、“逮”、“洎”、“迨”、“至”、“及”都有“等到”之意,可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项脊轩志》中有“迨诸父异爨”,“比去,以手阖门”。《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登泰山记》中“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如:“军”、“壁”、“屯”都有“驻扎、驻军”之意。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留军壁邺”。《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如:“属”、“徒”、“伦”、“类”都有“这类”之意。
“期”、“至”、“及”都有“到达”之意。
“干”、“滨”、“涣”都有“水边”之意。
“烈”、“伐”都有“功业”之意。
这些词语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文言实词的学习重在积累,重在联系。重在学新不忘旧,而好的记忆方法,则能锦上添花。能让文言文的学习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