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侯孝贤的影片《咖啡时光》在主题、内容、电影语言、叙事等多个方面均与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呼应,值得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小津 《咖啡时光》 侯孝贤
台湾导演侯孝贤于2003年拍摄的影片《咖啡时光》,是一部纪念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诞生一百周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咖啡时光》与小津的作品都存在着不少共鸣,同时也显示出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于这部作品的读解,同时进一步了解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各自的艺术特色。
1 家庭亲情
小津一生致力于描写家庭关系,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父母子女的亲近疏离都是他关注的重点。《咖啡时光》所反映的家庭的消失与小津电影中屡屡描写的家庭崩溃的状况是一致的。只不过小津慨叹的是传统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崩溃,而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亦不复存在。阳子长大后便离家生活,肇似乎也是如此,父母与子女虽然彼此牵挂。但是生活的忙碌和距离的遥远使得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父母对于子女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平等,年轻人更加自由独立。如果说小津怀着淡淡的伤感和温和的讽喻来描述家庭的解体和年轻人的自我,那么本片对此则抱有更加宽容和接纳的态度。比如。阳子作为思想独立的现代女性,怀孕以后选择独自抚养孩子而拒绝结婚成立家庭。影片对此有着细致含蓄的展示,阳子轻描淡写地说出自己的决定,父母虽然暗暗忧虑,但是对于她的想法也表示尊重,没有激烈反对或者横加阻拦。比较而言,小津影片中的许多年轻女性,即使内心不愿结婚,大多也会顺从父母家人的意愿成为贤妻良母。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时代发展带给人们尤其是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
2 孤独人生
小津的影片讲述了许多“嫁女”的故事。描绘了老人孤单凄凉的晚景。在小津看来,“嫁女”或许是诠释人生孤独的最佳方式。《咖啡时光》虽然没有女儿出嫁的情节,但是同样表达了孤独人生的感慨,无论是留守家中的年迈双亲还是漂泊在外的年轻儿女,无一不在体验着人生的孤独。阳子虽然没有出嫁,但与父母两地分居,彼此相聚的机会稀少。所以她的父母与小津作品中的老人一样,忍受着孤单的侵袭。对阳子来说,母亲在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从小就备尝孤独的滋味;长大以后,离家在外漂泊,父母爱人都不在身边,她总是独来独往地旅行、工作,纵然生病的时候也无人知晓。饱含寓意的梦和电车里的寂寞光景都暗示着她的孤独。肇和阳子一样,看起来没有什么朋友亲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大都市里,他绘制的图画便是他孤寂内心的写照:一个小小婴儿被纵横交错的电车所包围,眼神落寞孤单。阳子和肇每日穿行于忙忙碌碌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电车当中,有时擦肩而过却茫然不知,即使是亲近的朋友,也无法真正深入彼此的心灵。电车上的乘客。来去匆匆、默默无语,人人都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姿态。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个体的孤独似乎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症候。
3 闲适生活
小津晚期的作品,完全将目光投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以安宁舒缓的笔致描绘他们的男婚女嫁、吃喝玩乐、生老病死等种种情态,所以一向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趣味。《咖啡时光》从片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安逸、闲适的味道,它试图提醒人们超越庸常的生活,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自由,哪怕只是一杯咖啡的短暂时光。主人公阳子是自由撰稿人,肇经营书店,他们属于衣食无忧、重视精神享受的“小资”一族,电影展示的便是他们悠闲的日常生活。阳子和肇一起听音乐、谈论自己的梦境,在咖啡馆里采访江文也的妻子,在家里阅读童话……肇在书店里制作书签,录制有关电车的一切声音,陪着阳子搜寻江文也的资料……组成影片的便是如此种种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无甚戏剧性却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滋味。阳子和肇都是温和从容、随遇而安的人,他们的表情淡定、举止有礼、打扮休闲,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流连忘返,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虽然身处喧闹的都市,却拥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
4 怀旧
佐藤忠男认为小津热衷于描写走向灭亡的事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算作是一种怀旧。无论是从其影片对旧有生活方式的迷恋、还是从其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莫不如此。《咖啡时光》同样充满怀旧色彩,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阳子对于音乐家江文也的研究了。江文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日本学习、生活,阳子选择他作为写作对象,无形中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绪:渴望从传统的事物中寻求心灵的抚慰。阳子一路追寻他的足迹,逛旧书店、寻找咖啡馆、拍照,其实也是在不断了解和记录过去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阳子和肇结识是因为寻找江文也的资料,肇开的旧书店暗含着对于古老事物和传统文化的怀念和保存。虽然影片的主人公身处新世纪的现代都市,但是他们依然持有对传统的好奇和热爱,试图追本溯源,发现、认识自我,探寻自我存在的根据。
5 东京
小津出生于东京,《东京合唱》、《东京物语》、《东京暮色》……东京在他的电影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这些电影总是以东京作为故事背景或者表现对象,将那里发生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咖啡时光》同样将目光投向了东京。时光荏苒,跟随着阳子的足迹,二十一世纪的东京在我们眼前渐次展现: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街道、蜿蜒流淌的河流、安静雅致的咖啡馆……眼前的一切熟悉而又陌生。这不再是小津片中现代化初始的东京,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已经悄然完成,纵横交错的电车俨然是一个证明。电车是东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拥挤的都市中,电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人们暂时的休憩之处,他们在里面交谈、看书、思考、休息甚至消磨时光:电车载着主人公游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东京这个城市的外貌,还有东京人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甚至呼吸脉搏。
6 镜语
为了保持构图稳定和画面和谐,小津的电影严格遵循固定机位摄影,拒绝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本片中的固定摄影基本都与长镜头结合,几乎是一个镜头一个段落,是典型的侯孝贤镜语。譬如影片开头一个三分半钟的固定长镜头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旅行归来的阳子在窗前晾晒衣裳,同时接到肇的电话,与邻居寒暄、赠送礼物……主人公的身份、居住地点、目前的计划等等一一交代出来。此间镜头一直固定在她身后一米左右的位置上,偶尔有些摇拍,仿似一个沉默温和的观察者,营造了一种自然安逸的气氛。片中这样的镜头还有多处,比如阳子和肇在书店闲谈的场景、父母在阳子家做 客的场景等等,镜头总是对准中全景中的人物,默默注视着他们的言语举动,冷静、客观却也不乏温情。与小津极少使用移动镜头的习惯不同,本片运用了不少移动长镜头来表现人物在一定时空内的行动,令人印象较深的是阳子在东京街头和喧闹人群中踽踽独行的情景,深切凸显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与小津严格规整“形式主义趣味”相比,本片的镜头运用显得自由灵活许多,这与侯孝贤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例如,小津恪守的低机位仰拍镜头在片中时有出现,但是当人物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镜头和机位就随之变化:不仅如此,片中还常常出现从高处俯拍电车行驶或者河水流淌的镜头,显得空灵高远。与小津的影片一样。本片中几乎没有特写镜头,但是侯孝贤一贯偏爱的远景镜头则贯穿全片,无论是优美辽远的自然景色还是现代都市的忙碌图景,都在远景镜头中显露出一份安静从容的美。最后,与小津始终坚持正面拍摄人物对话不同,本片几乎没有人物正襟危坐面对镜头说话的画面或者场景;反而,人物侧面和背面的镜头比比皆是。比如,阳子回家后吃饭的镜头大约持续了一分半钟,期间阳子一直背对着观众,继母则侧面对着观众:阳子与肇在书店闲聊时,也是一直侧对着观众。整体看来。本片似乎缺乏小津影片那种彬彬有礼的待客之道和严谨的仪式感,但是却带给观众一种真切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实感以及冷静节制的观影体验。
小津一向推崇无技巧剪辑,几乎从不使用淡入淡出或者叠化等手段来连接前后画面。本片与之类似,除了偶尔几次淡出的运用,其余镜头之间均是直接切换,简洁明了。其次,小津的影片往往遵循着远景一中景一近景一中景一远景这样的镜头组接方式,规整而富有变化。相较而言。本片的镜头组接则随意许多,前后镜头之间在景别上没有一定之规,两个相同景别的镜头也常常组接在一起,仿佛从生活中信手拈来一般自然。但是,固定长镜头内部景别变化稀少,只是通过人物在前后左右小幅度的动作造成画面内部景别的变化,使得影片有时略显单调。再次,小津喜爱使用空镜头来连接上下段落,既起到提示环境的作用、也具有单纯的审美效果。本片中的空镜头也很多,但是没有明确的介绍背景或者指示环境的功能,更多是起到抒发情绪、营造意境的效果。如影片中经常出现电车来往和青山绿水的空镜头远景,与影片舒缓的节奏、沉静的风格、诗意的氛围相辅相成。
7 叙事
小津电影的叙事是散文化的,其晚年的成熟之作基本是“反情节”和“非戏剧化”的。《咖啡时光》的故事也相当简单:自由撰稿人井上阳子穿梭于东京的街头巷尾,搜集有关作曲家江文也的资料,期间穿插着她与家人的团聚、与朋友的交往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影片可以算是一篇没有故事的散文,结构松散、节奏缓慢,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将重点放在女主角的生活流程和生命状态的记录上。本片看似有一个中心事件——搜寻关于江文也的生平资料,但却常常偏离这个中心而去截取主人公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和一段段情绪状态。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并不清楚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可见影片是意在言外,情绪大干情节的。另外,本片还在刻意消弥戏剧冲突。比如。主人公阳子未婚先孕,但影片既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刻画任何剧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有意将其处理为一个稀松平常的事件。又如,阳子与肇之间的关系,是友谊还是爱情,影片似乎也在有意地模糊对待。可以说在淡化戏剧性方面,本片与小津的作品达到了共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这也符合侯孝贤一贯的抒情大于叙事的个人风格。
总之,《咖啡时光》并未局限在小津美学的框架之内亦步亦趋,侯孝贤通过个人一贯的内容形式来拍摄他眼中的东京和当代日本人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小津电影美学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于小津的真诚致敬和优雅变奏。
【关键词】小津 《咖啡时光》 侯孝贤
台湾导演侯孝贤于2003年拍摄的影片《咖啡时光》,是一部纪念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诞生一百周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咖啡时光》与小津的作品都存在着不少共鸣,同时也显示出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于这部作品的读解,同时进一步了解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各自的艺术特色。
1 家庭亲情
小津一生致力于描写家庭关系,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父母子女的亲近疏离都是他关注的重点。《咖啡时光》所反映的家庭的消失与小津电影中屡屡描写的家庭崩溃的状况是一致的。只不过小津慨叹的是传统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崩溃,而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亦不复存在。阳子长大后便离家生活,肇似乎也是如此,父母与子女虽然彼此牵挂。但是生活的忙碌和距离的遥远使得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父母对于子女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平等,年轻人更加自由独立。如果说小津怀着淡淡的伤感和温和的讽喻来描述家庭的解体和年轻人的自我,那么本片对此则抱有更加宽容和接纳的态度。比如。阳子作为思想独立的现代女性,怀孕以后选择独自抚养孩子而拒绝结婚成立家庭。影片对此有着细致含蓄的展示,阳子轻描淡写地说出自己的决定,父母虽然暗暗忧虑,但是对于她的想法也表示尊重,没有激烈反对或者横加阻拦。比较而言,小津影片中的许多年轻女性,即使内心不愿结婚,大多也会顺从父母家人的意愿成为贤妻良母。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时代发展带给人们尤其是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
2 孤独人生
小津的影片讲述了许多“嫁女”的故事。描绘了老人孤单凄凉的晚景。在小津看来,“嫁女”或许是诠释人生孤独的最佳方式。《咖啡时光》虽然没有女儿出嫁的情节,但是同样表达了孤独人生的感慨,无论是留守家中的年迈双亲还是漂泊在外的年轻儿女,无一不在体验着人生的孤独。阳子虽然没有出嫁,但与父母两地分居,彼此相聚的机会稀少。所以她的父母与小津作品中的老人一样,忍受着孤单的侵袭。对阳子来说,母亲在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从小就备尝孤独的滋味;长大以后,离家在外漂泊,父母爱人都不在身边,她总是独来独往地旅行、工作,纵然生病的时候也无人知晓。饱含寓意的梦和电车里的寂寞光景都暗示着她的孤独。肇和阳子一样,看起来没有什么朋友亲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大都市里,他绘制的图画便是他孤寂内心的写照:一个小小婴儿被纵横交错的电车所包围,眼神落寞孤单。阳子和肇每日穿行于忙忙碌碌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电车当中,有时擦肩而过却茫然不知,即使是亲近的朋友,也无法真正深入彼此的心灵。电车上的乘客。来去匆匆、默默无语,人人都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姿态。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个体的孤独似乎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症候。
3 闲适生活
小津晚期的作品,完全将目光投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以安宁舒缓的笔致描绘他们的男婚女嫁、吃喝玩乐、生老病死等种种情态,所以一向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趣味。《咖啡时光》从片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安逸、闲适的味道,它试图提醒人们超越庸常的生活,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自由,哪怕只是一杯咖啡的短暂时光。主人公阳子是自由撰稿人,肇经营书店,他们属于衣食无忧、重视精神享受的“小资”一族,电影展示的便是他们悠闲的日常生活。阳子和肇一起听音乐、谈论自己的梦境,在咖啡馆里采访江文也的妻子,在家里阅读童话……肇在书店里制作书签,录制有关电车的一切声音,陪着阳子搜寻江文也的资料……组成影片的便是如此种种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无甚戏剧性却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滋味。阳子和肇都是温和从容、随遇而安的人,他们的表情淡定、举止有礼、打扮休闲,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流连忘返,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虽然身处喧闹的都市,却拥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
4 怀旧
佐藤忠男认为小津热衷于描写走向灭亡的事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算作是一种怀旧。无论是从其影片对旧有生活方式的迷恋、还是从其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莫不如此。《咖啡时光》同样充满怀旧色彩,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阳子对于音乐家江文也的研究了。江文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日本学习、生活,阳子选择他作为写作对象,无形中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绪:渴望从传统的事物中寻求心灵的抚慰。阳子一路追寻他的足迹,逛旧书店、寻找咖啡馆、拍照,其实也是在不断了解和记录过去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阳子和肇结识是因为寻找江文也的资料,肇开的旧书店暗含着对于古老事物和传统文化的怀念和保存。虽然影片的主人公身处新世纪的现代都市,但是他们依然持有对传统的好奇和热爱,试图追本溯源,发现、认识自我,探寻自我存在的根据。
5 东京
小津出生于东京,《东京合唱》、《东京物语》、《东京暮色》……东京在他的电影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这些电影总是以东京作为故事背景或者表现对象,将那里发生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咖啡时光》同样将目光投向了东京。时光荏苒,跟随着阳子的足迹,二十一世纪的东京在我们眼前渐次展现: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街道、蜿蜒流淌的河流、安静雅致的咖啡馆……眼前的一切熟悉而又陌生。这不再是小津片中现代化初始的东京,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已经悄然完成,纵横交错的电车俨然是一个证明。电车是东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拥挤的都市中,电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人们暂时的休憩之处,他们在里面交谈、看书、思考、休息甚至消磨时光:电车载着主人公游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东京这个城市的外貌,还有东京人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甚至呼吸脉搏。
6 镜语
为了保持构图稳定和画面和谐,小津的电影严格遵循固定机位摄影,拒绝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本片中的固定摄影基本都与长镜头结合,几乎是一个镜头一个段落,是典型的侯孝贤镜语。譬如影片开头一个三分半钟的固定长镜头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旅行归来的阳子在窗前晾晒衣裳,同时接到肇的电话,与邻居寒暄、赠送礼物……主人公的身份、居住地点、目前的计划等等一一交代出来。此间镜头一直固定在她身后一米左右的位置上,偶尔有些摇拍,仿似一个沉默温和的观察者,营造了一种自然安逸的气氛。片中这样的镜头还有多处,比如阳子和肇在书店闲谈的场景、父母在阳子家做 客的场景等等,镜头总是对准中全景中的人物,默默注视着他们的言语举动,冷静、客观却也不乏温情。与小津极少使用移动镜头的习惯不同,本片运用了不少移动长镜头来表现人物在一定时空内的行动,令人印象较深的是阳子在东京街头和喧闹人群中踽踽独行的情景,深切凸显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与小津严格规整“形式主义趣味”相比,本片的镜头运用显得自由灵活许多,这与侯孝贤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例如,小津恪守的低机位仰拍镜头在片中时有出现,但是当人物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镜头和机位就随之变化:不仅如此,片中还常常出现从高处俯拍电车行驶或者河水流淌的镜头,显得空灵高远。与小津的影片一样。本片中几乎没有特写镜头,但是侯孝贤一贯偏爱的远景镜头则贯穿全片,无论是优美辽远的自然景色还是现代都市的忙碌图景,都在远景镜头中显露出一份安静从容的美。最后,与小津始终坚持正面拍摄人物对话不同,本片几乎没有人物正襟危坐面对镜头说话的画面或者场景;反而,人物侧面和背面的镜头比比皆是。比如,阳子回家后吃饭的镜头大约持续了一分半钟,期间阳子一直背对着观众,继母则侧面对着观众:阳子与肇在书店闲聊时,也是一直侧对着观众。整体看来。本片似乎缺乏小津影片那种彬彬有礼的待客之道和严谨的仪式感,但是却带给观众一种真切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实感以及冷静节制的观影体验。
小津一向推崇无技巧剪辑,几乎从不使用淡入淡出或者叠化等手段来连接前后画面。本片与之类似,除了偶尔几次淡出的运用,其余镜头之间均是直接切换,简洁明了。其次,小津的影片往往遵循着远景一中景一近景一中景一远景这样的镜头组接方式,规整而富有变化。相较而言。本片的镜头组接则随意许多,前后镜头之间在景别上没有一定之规,两个相同景别的镜头也常常组接在一起,仿佛从生活中信手拈来一般自然。但是,固定长镜头内部景别变化稀少,只是通过人物在前后左右小幅度的动作造成画面内部景别的变化,使得影片有时略显单调。再次,小津喜爱使用空镜头来连接上下段落,既起到提示环境的作用、也具有单纯的审美效果。本片中的空镜头也很多,但是没有明确的介绍背景或者指示环境的功能,更多是起到抒发情绪、营造意境的效果。如影片中经常出现电车来往和青山绿水的空镜头远景,与影片舒缓的节奏、沉静的风格、诗意的氛围相辅相成。
7 叙事
小津电影的叙事是散文化的,其晚年的成熟之作基本是“反情节”和“非戏剧化”的。《咖啡时光》的故事也相当简单:自由撰稿人井上阳子穿梭于东京的街头巷尾,搜集有关作曲家江文也的资料,期间穿插着她与家人的团聚、与朋友的交往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影片可以算是一篇没有故事的散文,结构松散、节奏缓慢,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将重点放在女主角的生活流程和生命状态的记录上。本片看似有一个中心事件——搜寻关于江文也的生平资料,但却常常偏离这个中心而去截取主人公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和一段段情绪状态。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并不清楚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可见影片是意在言外,情绪大干情节的。另外,本片还在刻意消弥戏剧冲突。比如。主人公阳子未婚先孕,但影片既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刻画任何剧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有意将其处理为一个稀松平常的事件。又如,阳子与肇之间的关系,是友谊还是爱情,影片似乎也在有意地模糊对待。可以说在淡化戏剧性方面,本片与小津的作品达到了共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这也符合侯孝贤一贯的抒情大于叙事的个人风格。
总之,《咖啡时光》并未局限在小津美学的框架之内亦步亦趋,侯孝贤通过个人一贯的内容形式来拍摄他眼中的东京和当代日本人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小津电影美学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于小津的真诚致敬和优雅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