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吉林省慈善总会的“老朋友”,在近4年的时间里,这位乡村老人默默地为慈善事业捐款近5万元,而老人节衣缩食,住着两间破旧的小土房一直过着简朴生活。
他是通榆县团结乡胜利村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4岁的杜尚学老人。
坐一夜火车送来万元善款
老人在媒体上得知西南五省遭遇百年大旱,心里非常难过。和老伴商量尽快把钱捐给灾区,给孩子们买点水喝。那几天老人多次打听捐赠账号,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打听到。老人瞒着儿女,怀揣10000元,连卧铺都不舍得买,坐一夜火车从通榆到长春,为了省钱老人硬是从火车站走了2个小时来到省慈善总会。我们看到老人面带倦容显然很劳累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为青海玉树捐款5000元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电视上播放的地震画面,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让杜尚学老人寝食难安。他和老伴商量捐款的事,老伴说:“汶川地震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现在玉树有难,咱们还得帮呀。”老人打电话到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捐赠账号,因老人没有办过银行转账,决定还是通过邮局汇款。4月19日,老人早早起来,骑自行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乡里的邮局汇款,可是邮局已经撤并到县里了,老人只好又换乘客车颠簸两个小时来到县里。到达县里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邮局已经关门,老人只好花15元钱在车站旁边找了一家旅馆住下。安顿好住的地方后,老人在旅馆旁边的商店买了几根麻花。一根麻花、一杯开水,这便是老人的晚餐。
20日一大早,老人的早餐仍是一根麻花、一杯开水。吃罢早餐便去邮局排队,拿出5000元钱委托储蓄所的工作人员捐给玉树灾区。而此时,老人脚上穿的鞋还带着两个大大的补丁,身上还是在家干活穿的旧衣服。
5年,12张捐款单
老人有一个黄色帆布书包。老人说,这是1967年他当老师那会儿,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时候买的,书包里放着一本荣誉证书和12张捐款收据单。收据单上的时间从2005年开始,捐款数额从1000元到10000元不等,共捐款4.7万元,其中有一笔1000元捐给了残疾人,其他均是捐給灾区的。
2005年1月4日,为印尼海啸灾区捐款10000元。
2005年12月15日,捐款1000元。
2005年12月27日,捐款1000元。
2006年11月14日,为通榆县雹灾捐款1000元。
2007年11月22日,捐款2000元。
2008年5月15日至12月16日,向汶川地震灾区分4次捐款共计10000元。
2009年8月21日,向台湾地震灾区捐款2000元。
2010年4月2日,为西南五省抗旱捐款10000元。
2010年4月20日,向玉树灾区捐款5000元。
简单的生活,平凡的事
杜尚学老人膝下7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老人扎根农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老两口闲着没事便种地,搞养殖,养羊、养猪、养鸡。两位老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平时很少买零食吃,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服,出门办事从来不下饭店,把平时节省的钱,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张俊久说:“我们为有这样的爱心人士感到骄傲。”
老人每月工资1700多元,足够两个人的生活费,攒下来的钱怎么办?老人和老伴商量,孩子们在外面打工,生活都还过得去,这些钱就捐给那些衣食无着的灾区人民吧!2005年印尼海啸,老人坐卧不安,几天后,老伴在老人内衣上缝了个口袋,放进10000元钱。怀揣着这笔钱,老人坐车两个多小时,悄悄地来到县慈善会,委托工作人员将款汇给印尼海啸灾区后,又悄悄地回到那个偏僻的乡村。那个仅100多户人家的村子,谁也不知道老人出门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老人也从没对谁提起这件事。5个月后的一天,老人坐在简陋的土房暖炕上,收到了一本红红的荣誉证书,他被评为省“慈善捐助先进个人”。今年老人黄色帆布书包里又多了两个荣誉证书,为西南五省抗旱和青海玉树地震捐款证书。
“我和老伴的原则是,冻不着、热不着,吃得饱就行,简单地过生活,平凡中做点好事,是人生的快乐。” 杜尚学老人说。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百姓,一位并不富裕的七旬老人,他对社会的爱,那么深沉、朴实。这就是党培养出的人民教师,大爱情怀的老人,草根慈善家!
他是通榆县团结乡胜利村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4岁的杜尚学老人。
坐一夜火车送来万元善款
老人在媒体上得知西南五省遭遇百年大旱,心里非常难过。和老伴商量尽快把钱捐给灾区,给孩子们买点水喝。那几天老人多次打听捐赠账号,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打听到。老人瞒着儿女,怀揣10000元,连卧铺都不舍得买,坐一夜火车从通榆到长春,为了省钱老人硬是从火车站走了2个小时来到省慈善总会。我们看到老人面带倦容显然很劳累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为青海玉树捐款5000元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电视上播放的地震画面,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让杜尚学老人寝食难安。他和老伴商量捐款的事,老伴说:“汶川地震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现在玉树有难,咱们还得帮呀。”老人打电话到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捐赠账号,因老人没有办过银行转账,决定还是通过邮局汇款。4月19日,老人早早起来,骑自行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乡里的邮局汇款,可是邮局已经撤并到县里了,老人只好又换乘客车颠簸两个小时来到县里。到达县里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邮局已经关门,老人只好花15元钱在车站旁边找了一家旅馆住下。安顿好住的地方后,老人在旅馆旁边的商店买了几根麻花。一根麻花、一杯开水,这便是老人的晚餐。
20日一大早,老人的早餐仍是一根麻花、一杯开水。吃罢早餐便去邮局排队,拿出5000元钱委托储蓄所的工作人员捐给玉树灾区。而此时,老人脚上穿的鞋还带着两个大大的补丁,身上还是在家干活穿的旧衣服。
5年,12张捐款单
老人有一个黄色帆布书包。老人说,这是1967年他当老师那会儿,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时候买的,书包里放着一本荣誉证书和12张捐款收据单。收据单上的时间从2005年开始,捐款数额从1000元到10000元不等,共捐款4.7万元,其中有一笔1000元捐给了残疾人,其他均是捐給灾区的。
2005年1月4日,为印尼海啸灾区捐款10000元。
2005年12月15日,捐款1000元。
2005年12月27日,捐款1000元。
2006年11月14日,为通榆县雹灾捐款1000元。
2007年11月22日,捐款2000元。
2008年5月15日至12月16日,向汶川地震灾区分4次捐款共计10000元。
2009年8月21日,向台湾地震灾区捐款2000元。
2010年4月2日,为西南五省抗旱捐款10000元。
2010年4月20日,向玉树灾区捐款5000元。
简单的生活,平凡的事
杜尚学老人膝下7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老人扎根农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老两口闲着没事便种地,搞养殖,养羊、养猪、养鸡。两位老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平时很少买零食吃,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服,出门办事从来不下饭店,把平时节省的钱,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张俊久说:“我们为有这样的爱心人士感到骄傲。”
老人每月工资1700多元,足够两个人的生活费,攒下来的钱怎么办?老人和老伴商量,孩子们在外面打工,生活都还过得去,这些钱就捐给那些衣食无着的灾区人民吧!2005年印尼海啸,老人坐卧不安,几天后,老伴在老人内衣上缝了个口袋,放进10000元钱。怀揣着这笔钱,老人坐车两个多小时,悄悄地来到县慈善会,委托工作人员将款汇给印尼海啸灾区后,又悄悄地回到那个偏僻的乡村。那个仅100多户人家的村子,谁也不知道老人出门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老人也从没对谁提起这件事。5个月后的一天,老人坐在简陋的土房暖炕上,收到了一本红红的荣誉证书,他被评为省“慈善捐助先进个人”。今年老人黄色帆布书包里又多了两个荣誉证书,为西南五省抗旱和青海玉树地震捐款证书。
“我和老伴的原则是,冻不着、热不着,吃得饱就行,简单地过生活,平凡中做点好事,是人生的快乐。” 杜尚学老人说。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百姓,一位并不富裕的七旬老人,他对社会的爱,那么深沉、朴实。这就是党培养出的人民教师,大爱情怀的老人,草根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