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验一名领导者的讲话成功与否,就要看其是否感染和影响了人们。没有好的话语形象,人们何谈价值介入和情感介入?何谈受其影响和感染?
对于领导者、对于官员来说,话语不仅是生存本质上的工具,更是一种领导力,一种公共形象,一种为政资格。领导者话语并不一定得是枯燥乏味的“官腔”。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还是南北战争中,林肯在葛德斯堡那5分钟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无论是1883年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还是苏俄革命时期列宁一场场“广场演说”,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灵动的、充满现场感的“领导者话语”的巨大感染力。
流弊亟需治理
领导者话语形象在整个行政过程中的位置到底如何界定?
首先,话语形象是领导者个性魅力的组成部分。一名没有话语魅力的领导者,是谈不上人格魅力的;反过来说,一名充满个性魅力的领导者,一定是有着良好话语魅力的领导者。其次,话语形象是“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类文明时代,“领导力”不仅表现为刚性的权力强制力,更表现为通过话语展现的对人们精神、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领导者话语的质量和形象,与其领导力的强度和实现度有关。第三,话语形象是公共部门行政输出的重要内容,是公共产品的基本载体。由此,领导者语言形象是行政绩效的重要变量。话语形象不好,必然影响行政绩效。
毋庸讳言,今天领导者的话语形象多少已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要进行“治理”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一种现实:在各种各样的行政活动中,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学者们讲着陈陈相因的话,孩子们讲着大人为他们准备好的话,主持人讲着剧本上设计好的话,领导们则讲着秘书班子代拟好的话。而这种“失语”现象,在领导场上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近几年在研究领导者行为和领导力时,对这一“普世性”现象感触尤深,以“话语平庸时代”或“念稿时代”来命名并分析这样一种行政惯象。
领导场上“念稿”的普遍化可能是人们感受最为显著的一点。无论大会小会,或其他所谓“正规”场合,念稿是必然的。在一个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不过三言两语的开场白,也拿了稿子念一通。这位主持人是我很熟悉的朋友,我私下对他说,就这几句话,还非得念?他笑说:“习惯了,总是念稿子好啊,万一说错了,可不好。”2005年4月29日,连战在大陆之行中,到北大演讲。人们看到,堂堂中国第一学府北大,其主持人在开场白时也脱不了稿,而北大校委员会很短的几句致词,也是念稿的。比起连战的脱稿而洒脱的演讲,气势上矮了一截。似乎可以视之为一个标志性信息,堂堂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语言程式化和俗套也是“话语平庸时代”的一大特点。当年,毛泽东对程式化、空洞无物的“党八股”深恶痛绝,斥之为“味同嚼蜡”、“形同瘪三”。今天,毛泽东批评过的“党八股”、邓小平批评过的“形式主义”流弊仍甚。反观身边大大小小会议,我们就会发现,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形势没有不“大好”的……
话语精神的高度封闭性、排它性也是“念稿时代”的一种流弊。一种好的话语精神是开放的、吸纳式的,是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特征的,对于社会信息的感应是很敏感而具有吸纳功能的。今天领导场上一些话语不自觉地形成了内循环,辞语匮乏,风格呆板,程式僵滞,应有的感染力、动员力、影响力由此而减弱。
形象如何重塑
提升領导者语言形象,重塑官员话语体系,是提升领导绩效、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天,提升领导者语言形象,重塑官员话语体系,总体上需要把握以下路径:
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在行政过程中,语言是一种基本的行政工具,领导者和公共部门的话语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行政输出的载体和表现。它是政府形象、领导者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是“形象价值”的一部分。语言的本质是一种传播,传播的本质在于影响受众,通过说服和认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检验一名领导者的讲话成功与否,就是看其是否感染和影响了人们。没有好的话语形象,人们谈何价值介入和情感介入?谈何受其影响和感染?
从无条件念稿走向有条件念稿。在一些重大的场合、重要的国务活动中,念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其“严肃性”,但是,这并不表明凡是“重要会议”、“正规场合”,领导者一定得念稿子。战争年代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名篇,都是现场无稿演说,就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中央许多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大多也没有“正规”的稿子,只是自己事先列出发言提纲。这里提倡“有条件”的念稿,就是提倡有限度、分场合的念稿。即席讲话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现场感,灵动、亲切而不板滞。今天,在世界各国的重大国务活动、乃至重大外事活动中,领袖们已越来越多地即席讲话。退一步说,即使是“念稿”,也可以言之有物,“念”出充沛的思想、精神、学识来。
从权力行政走向知识行政。真正的讲话考量一个人的内质。你几斤几量,通过几句话,已明白地告诉了人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概括的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今天,官员、领导者们忙事务、欠读书也是“话语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是公共行政的基础,知识经济不是这一时代唯一的定义,知识政治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必然。知识政治的本质,是提升公共理性和知识在行政过程的支撑作用。领导者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一味陷于应酬、“放松”上。一名领导者如果一年中读不了一本书,那其语言素质可想而知。
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个性不仅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也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一种“基质”。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无不是充满了“个性”的。没有个性,便没有个体的灵魂。许多领袖与国务活动家们是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而显其个性魅力的。如毛泽东的恣肆汪洋、纵横捭阖、机智幽默,充满政治魅力;邓小平的直白朴实、晓畅而富有哲理—些短句如“发展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胡锦涛的严谨平和与民本精神——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都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在公共部门和领导场上,集体范式的“共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同样,反映个体灵性、体悟和思辨的个性话语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领导者话语除了真实、亲和、朴实、准确这些共性要素外,还十分需要那种体现了个体生命体悟、反映独特理解感受甚至智慧的“自我”语言。因此,倡导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是行政过程中增强领导活动影响力、感染力、动员力,提升领导绩效的必然要求。
对于领导者、对于官员来说,话语不仅是生存本质上的工具,更是一种领导力,一种公共形象,一种为政资格。领导者话语并不一定得是枯燥乏味的“官腔”。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还是南北战争中,林肯在葛德斯堡那5分钟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无论是1883年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还是苏俄革命时期列宁一场场“广场演说”,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灵动的、充满现场感的“领导者话语”的巨大感染力。

流弊亟需治理
领导者话语形象在整个行政过程中的位置到底如何界定?
首先,话语形象是领导者个性魅力的组成部分。一名没有话语魅力的领导者,是谈不上人格魅力的;反过来说,一名充满个性魅力的领导者,一定是有着良好话语魅力的领导者。其次,话语形象是“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类文明时代,“领导力”不仅表现为刚性的权力强制力,更表现为通过话语展现的对人们精神、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领导者话语的质量和形象,与其领导力的强度和实现度有关。第三,话语形象是公共部门行政输出的重要内容,是公共产品的基本载体。由此,领导者语言形象是行政绩效的重要变量。话语形象不好,必然影响行政绩效。
毋庸讳言,今天领导者的话语形象多少已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要进行“治理”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一种现实:在各种各样的行政活动中,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学者们讲着陈陈相因的话,孩子们讲着大人为他们准备好的话,主持人讲着剧本上设计好的话,领导们则讲着秘书班子代拟好的话。而这种“失语”现象,在领导场上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近几年在研究领导者行为和领导力时,对这一“普世性”现象感触尤深,以“话语平庸时代”或“念稿时代”来命名并分析这样一种行政惯象。
领导场上“念稿”的普遍化可能是人们感受最为显著的一点。无论大会小会,或其他所谓“正规”场合,念稿是必然的。在一个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不过三言两语的开场白,也拿了稿子念一通。这位主持人是我很熟悉的朋友,我私下对他说,就这几句话,还非得念?他笑说:“习惯了,总是念稿子好啊,万一说错了,可不好。”2005年4月29日,连战在大陆之行中,到北大演讲。人们看到,堂堂中国第一学府北大,其主持人在开场白时也脱不了稿,而北大校委员会很短的几句致词,也是念稿的。比起连战的脱稿而洒脱的演讲,气势上矮了一截。似乎可以视之为一个标志性信息,堂堂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语言程式化和俗套也是“话语平庸时代”的一大特点。当年,毛泽东对程式化、空洞无物的“党八股”深恶痛绝,斥之为“味同嚼蜡”、“形同瘪三”。今天,毛泽东批评过的“党八股”、邓小平批评过的“形式主义”流弊仍甚。反观身边大大小小会议,我们就会发现,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形势没有不“大好”的……
话语精神的高度封闭性、排它性也是“念稿时代”的一种流弊。一种好的话语精神是开放的、吸纳式的,是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特征的,对于社会信息的感应是很敏感而具有吸纳功能的。今天领导场上一些话语不自觉地形成了内循环,辞语匮乏,风格呆板,程式僵滞,应有的感染力、动员力、影响力由此而减弱。
形象如何重塑
提升領导者语言形象,重塑官员话语体系,是提升领导绩效、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天,提升领导者语言形象,重塑官员话语体系,总体上需要把握以下路径:
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在行政过程中,语言是一种基本的行政工具,领导者和公共部门的话语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行政输出的载体和表现。它是政府形象、领导者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是“形象价值”的一部分。语言的本质是一种传播,传播的本质在于影响受众,通过说服和认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检验一名领导者的讲话成功与否,就是看其是否感染和影响了人们。没有好的话语形象,人们谈何价值介入和情感介入?谈何受其影响和感染?

从无条件念稿走向有条件念稿。在一些重大的场合、重要的国务活动中,念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其“严肃性”,但是,这并不表明凡是“重要会议”、“正规场合”,领导者一定得念稿子。战争年代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名篇,都是现场无稿演说,就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中央许多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大多也没有“正规”的稿子,只是自己事先列出发言提纲。这里提倡“有条件”的念稿,就是提倡有限度、分场合的念稿。即席讲话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现场感,灵动、亲切而不板滞。今天,在世界各国的重大国务活动、乃至重大外事活动中,领袖们已越来越多地即席讲话。退一步说,即使是“念稿”,也可以言之有物,“念”出充沛的思想、精神、学识来。
从权力行政走向知识行政。真正的讲话考量一个人的内质。你几斤几量,通过几句话,已明白地告诉了人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概括的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今天,官员、领导者们忙事务、欠读书也是“话语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是公共行政的基础,知识经济不是这一时代唯一的定义,知识政治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必然。知识政治的本质,是提升公共理性和知识在行政过程的支撑作用。领导者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一味陷于应酬、“放松”上。一名领导者如果一年中读不了一本书,那其语言素质可想而知。
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个性不仅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也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一种“基质”。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无不是充满了“个性”的。没有个性,便没有个体的灵魂。许多领袖与国务活动家们是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而显其个性魅力的。如毛泽东的恣肆汪洋、纵横捭阖、机智幽默,充满政治魅力;邓小平的直白朴实、晓畅而富有哲理—些短句如“发展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胡锦涛的严谨平和与民本精神——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都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在公共部门和领导场上,集体范式的“共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同样,反映个体灵性、体悟和思辨的个性话语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领导者话语除了真实、亲和、朴实、准确这些共性要素外,还十分需要那种体现了个体生命体悟、反映独特理解感受甚至智慧的“自我”语言。因此,倡导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是行政过程中增强领导活动影响力、感染力、动员力,提升领导绩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