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去过很多车厂,看到一辆辆崭新的轿车下线,觉得造车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今亲手造车才发现,梦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究竟造一辆车有多难? 我们深有体会。
自从收到本田寄送过来的造车指导光盘之后,我们的造车计划也正式拉开了序幕。从起初的车架设计,到车体施工,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世界汽车》杂志社全体编辑的汗水。
或许是起初我们想得太简单,开始动手才发现,实际的操作难度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6月底,编辑们才得以从忙碌的工作中见缝插针开始讨论车体布置方案:几轮布置?前驱?后驱?前轮转向?后轮转向?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多个日日夜夜中被逐一攻破,最终选择了前2轮后1轮、后轮驱动、前轮转向的设计方案。方案确定以后,便是选择材料:铁、铝合金、玻璃钢、碳纤维还是木材?鉴于我们造车的目的是节能,节能势必要求车身质量轻,考虑到成本以及加工的便利性,我们最终选择了6061航空铝合金。材料确定后,我们便根据相应型材的各种参数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设计工作。
CAD、UG悉数上场,由于这次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设计,所以大家也就见不到以前那种一个人伏在大案子上奋笔疾画的场景了。
设计图确定后,下一道工序便是加工了。由于铝合金的焊接需要NBC设备,并且需要工人具备非常专业的技术,因此我们选择了天津一家颇有实力的铝合金加工厂,我也由编辑摇身一变,成了“监工”。好在那段时间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杂志社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些,我便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车架的制造当中。在加工厂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伴随着最后一道工序—热处理炉的打开,我们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当闪亮的铝合金车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心情格外畅快,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接连不断的各种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市售的自行车的后轮,链条是连接在轮子右侧,而这次比赛所选用的发动机的驱动链轮在左侧,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发动机必须偏置,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个方案完全不可行,因为发动机的重量原因,造成了整体配重的失衡。最终,这个车架废弃了,我们的心情也直落谷底。好在加工厂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改进图纸交付的第7天,新车架就拿到了,于是大家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重新组装。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在订购各种配件:负责采购车轮的同事则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他们买来了德国马牌1.125英寸全手工制造的赛车轮胎,为我们的节能车制造出力不小。
车架已经制造完毕,我们要面对的还有整车的调试以及车壳的制作,这些内容将在下期继续为您详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