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小说对叙事“空缺”的建构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叙事中对于迷宫的建构是龙江作家对先锋小说叙事方法论接受的表现。在何凯旋的《兴凯湖》中,原本作为一个地域符号的“兴凯湖”,在小说的叙事中被转换为一个国家强力机构,原来的能指与所指在小说中发生断裂,从而为“兴凯湖”赋予新的意义。老学究在小说结尾缺席的原因在于其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作者将之剔除叙述后,留下的“空缺”被北京胡同儿的居民以及兴凯湖的劳改犯所替换,从而达到了使文本生成“历史批判”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兴凯湖》 叙事空缺 历史批判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65-02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有此一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1]在这个蛊惑人心的句子中,“不在场”的意义开始不断生成。沿着这一运思方向,德里达发现了“增补”,罗兰·巴特公然蔑视作者权威,而列维纳斯则开创了一门“死亡现象学”。这样的哲学话语传入东方,则成为先锋作家思想武库中的枪支弹药。对于“空缺”的运用成为以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惯用的叙事策略,而“空缺”则在文本之外生成意义。在逃离宏大叙事以后,作家开始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反映其与文本的关系。龙江作家对于上述理论的接受以及在叙事中对于迷宫的建构的文本,可以说层出不穷。数篇小说的写作形式均与格非等相似,其原因也许既受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受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感染”。本文将以黑龙江作家何凯旋的《兴凯湖》为例,讨论龙江小说对叙事“空缺”的建构。
  《兴凯湖》讲述了一个来自兴凯湖的初中生在北京胡同儿里的经历。故事围绕叙事者“我”对一位“足足有60多岁”的“老学究”的私人生活的勘察展开。老学究解放前家产颇丰,曾在北京大学就读地球物理系,但“现在”的他完全没有世家子弟、知识分子的精神与面貌:
  他不但没有学究的样子,甚至比胡同里任何人更不像样子……矮矮胖胖的个头,分不清头发还是胡子,一律花花搭搭,乱乱蓬蓬,没过膝盖的中山装上面,黏着一块又一块油点子,随着两条短腿的摆动,纽扣一样闪烁,鞋面上也是这样的油点子……
  带着好奇的叙事者与他交谈时才发现老学究知道自己的故乡兴凯湖,接下来又从别人口中得知老学究热衷于外出寻找“外地漂亮老太太”,接下来老学究也亲口告诉他自己去了黑龙江,并把自己的收获总结为有温泉意味着“就会发生地震”。小说接下来进入高潮部分,转而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对北京胡同儿里的人造成的影响,并在“我”的关于“五座不到十八岁女犯人的坟被湖水冲走”的叙述中进入尾声。
  按照传统小说的叙事规范,这篇小说至少有两处没有达标。一是题目在内容中的表达,二是故事的核心内容的呈现。前者有文不对题的嫌疑,后者则意味着故事没讲完,这都是传统小说创作的所谓“硬伤”。但是,现代小说的作者越来越倾向于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也就是说故意在小说的写作中留下不确定性,以此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小说的题目《兴凯湖》是一个表示地域的专名,该湖泊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按照传统的创作路数,如果小说题目是地域性的专名,那么其所示空间一般就是故事的发生地,或者与这个专名密切相关。比如王安忆的《小鲍庄》、陈忠实的《白鹿原》、沈从文的《边城》,上述文本的全部故事或主要故事就发生在題目标示的专名中。但我们讨论的小说则不然,叙事者的整个叙事活动均发生在北京,故事中涉及兴凯湖的地方也不过2处,而且只是提及,并未描述。对于地域性专名的描述常见于小说当中,其作用既可以增加故事的“信息量”,也可以造成一种似真效果。《兴凯湖》则不然,文中并不见对该湖泊特征的描写性文字,也就是说这个专名并未构成文本的表现对象。作为地名,“兴凯湖”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建构,它只是符号化的呈现。按照符号学理论,我们可以轻易将“兴凯湖”这一符号的“能指”确定为这三个字的视觉形象,而对表示符号对应概念的“所指”的分析,却需要花费一定心思。
  如果我们抛开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地理学知识,仅从文本出发去理解“兴凯湖”,得到的结论是其并非意味着一个天然的湖泊,而是一个极具压迫性质的社会机构——“劳改农场”。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兴凯湖”这个词语,是叙事者“我”回忆自己来北京以前的居所,并将之定义为“戒备森严的地方”;第二次是接近小说尾声的时候,“兴凯湖劳改农场”直接被北京居民们所谈及,并进一步明确是“隶属北京市公安五处管辖”①,关押了包括叙事者母亲在内的大量“现行反革命”,而上文提到的五个不到十八岁的女犯人,就是当地鹿圈的饲养员,因为误吃了兴凯湖大湖岗上的花脸毒蘑菇,“眼睁睁地死去”。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作为一个地域符号的“兴凯湖”,在小说的叙事中被转换为一个国家强力机构,原来的能指与所指在小说中发生断裂,并为“兴凯湖”赋予新的意义。
  能指与所指的断裂在先锋作家的创作中屡见不鲜,其意图往往是通过符号游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叙事本身。如格非《褐色鸟群》中不断被修改的“棋”。与这种形式主义化的目的不同,何凯旋对“兴凯湖”重新定义,事实上带着强烈的历史批判意味。将所指原来的意义替换成全新的,并且以此表达小说主题,这是《兴凯湖》的“先锋性”所在。
  文本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问题是,故事一直围绕着叙事者对老学究的私事,进一步说是寻找“外地漂亮老太太”的行为的勘察展开,但在小说高潮部分,老学究不知所踪,那个被其“整整寻找了25个年头”的“外地漂亮老太太”,最终也没有在故事中得以呈现。这也就是说,故事的核心线索在小说结尾突然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叙事者与其他具有配角特征的人物对历史的狂欢化控诉。传统的叙事文学重视将故事写完,尤其是主线情节,必须有一个尘埃落定式的结果。无论是大团圆、生死两方还是物是人非,情节的结果是必须有的。《兴凯湖》的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传统叙事学,他的叙事方式说明他对主题的偏好远远大于故事结构。在文本中,老学究一旦相对于小说主题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就被作者毫不犹豫地剔除叙述,也就是说,老学究何去何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建构小说主题思想中所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作家的写作让老学究的“历史使命”完成得很圆满。一方面,这个木讷、孤僻、不思上进、不敢反抗的形象塑造,让人们不免联想到他的“原型”——孔乙己,在这一层面上来讲,老学究形象的批判力量与《伤痕》《班主任》《李顺大造屋》等伤痕、反思文学中的主人公不相伯仲。另一方面,是他和他的故事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本文的内在焦点兴凯湖,并最后完成叙写对象的转换——“在场”的北京胡同儿的居民被“不在场”的兴凯湖的劳改犯所替换,从而达到了使文本生成“历史批判”意义的目的。这种叙事形式无疑为故事本身留下尚未填补的“空缺”,空缺因意义生成,可以说,在这个文本中,故事本身成为被压抑的对象,那个超级所指“兴凯湖”则是叙事的唯一中心。
  《兴凯湖》以及大庆作家王鸿达的《鹿死谁手》等小说,在创作中均对先锋作家的叙事方法有所借鉴,不同的是,龙江作家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出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并非形式主义的叙事探索。“叙事空缺”在这里不过是方法论,是写作的技巧,小说的重心依旧在内容层面。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是在“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承载其对土地与文化、命运与人生的考量”。[2]这与先锋派的本质特征尚有一定差距。
  注释:
  ①笔者认为该引文本身有语病。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勇,刘立强,刘昭.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庞壮国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大量美国情景喜剧引入中国,对情景喜剧中出现的幽默对话的解读却会因不同国家所独具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产生差异,因此对幽默对话的翻译成为了译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研究厄尼斯特格特关联理论对情景喜剧幽默对话英汉翻译的解释力,利用关联理论的原则评析字幕中各类幽默语言的翻译并提供可行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关联理论 幽默翻译 字幕翻译 生活大爆炸  中图分类号:H1
摘要: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研究理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过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三维”转换方法实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匆匆》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在三维转换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作出分析解读。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匆匆》 适应与选择 “三维”转换 
摘要:本文从多年网页设计经验和教学入手,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学习的网站设计应更注重网站前台美工设计,更多地从视觉角度和浏览者的感受入手,使不同性质的网站按照不同的风格和创意进行处理,版面的编排和细节的处理需符合客户心理以及审美诉求,通过大量的欣赏、分析、模仿、创造和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审美体验、规划布局、动手能力、细节处理和交流谈判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淡化后台程序技术,使术业有专攻,为社会培养
摘要: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中进行的,因此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尤其是政治新闻产生于与译入语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在翻译中必然会受到某些因素的操纵。本文旨在以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参考消息》中的一则新闻翻译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因素等对政治新闻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勒弗维尔改写理论政治新闻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要:今天的世界,人权成为重要的议题,人权问题亦是法律的核心内容之一,更因其独特的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影响力而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而中国的人权问题也日益被我们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法律全球化 中国人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52-01  一、普遍人权意识不足  在西方,我们常听到一些令人捧腹的法律案例,比如吃饭烫
摘要:毕业生去向是教育培养系统的工作指标之一。随着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经济波动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在逐渐缩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经济金融学院2014年与2015年就业工作的数据对比,分析论述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学院在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身在就业第一线阵营的辅导员日后的工作展望。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 毕业生就业去向 多元化就业形式 就业指导 一对
摘要:以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创新举措为切入点,说明图书馆创新服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和积极影响,本文重点阐述了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独特属性,提出了读书文化节在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四大创新体现。通过列举汉口学院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说明民办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关键词:图书馆 书香校园 创新 服务 读书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绵阳科技城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园林城市。通过分析绵阳科技城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绿色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慕课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国外,并且已经走过了前期准备阶段,传入中国后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慕课具有开放、大规模、在线和透明的特点。慕课平台是慕课课程的载体,它的发展对慕课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介绍慕课特点的同时,也对国内外的慕课平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慕课 慕课平台 开放 大规模 在线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欧美国家,2013年进人中国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存在体系不完善、教育方式滞后、内容单一、效果欠佳等问题,本文以浙江省独立学院为例,对“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对策进行分析。实践证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由内而外提升“互联网 ”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诚信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 大学生 网络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