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荆门市海慧中学,校长张勇自信地说,学校任何一间教室都可以随时推门听课。
记者随机走进一间教室,是一节数学课。刚刚讲完题目的男生还没放下粉笔,马上有一位女生站出来,指出他刚才讲解中的一个小错误。站在学生中间的老师欣慰地表扬了这名女生,她乐呵呵地跑到黑板前,在自己小组的分数栏里加了3分。教室里顿时更加热闹起来,有的鼓掌,有的高举双手,有的甚至跳起来喊道:“范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一节课下来,有八九位学生站出来发言,为一道典型题目找出4种解法,而教师点拨、纠错、拓展的时间,总共不超过5分钟!下课铃响了,还有学生不停抱怨:“一节课时间怎么这么短,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发言。”
几节课听下来,记者既惊喜又疑惑丛生。惊喜的是,居然有这样散发着浓浓生命气息的课堂;疑惑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乐趣是怎么找到的?
自己把自己逼上课堂改革的快车道
海慧中学是荆门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初中,早在2002年就成功创建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在荆门市内外享有良好的口碑。因为拥有相对优质的办学资源,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全市基本处于领跑位置。
2007年,已经从教20多年的张勇从书记改任校长。上任不久,他就提出要推进课堂改革。“这不是瞎折腾吗?”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质疑,甚至反对。在杜郎口中学考察时张勇曾遇到的一位私立学校校长,得知海慧中学是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时,他惊叹道:“张校长,你敢搞课堂改革,胆子真够大!”
张勇教过小学、初中,也教过高中,他对教育最痛心的感受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教师“讲”得非常精彩,可是学生“不发言”,甚至“上课睡觉”。“这样的课堂,哪里有教育可言!”张勇说,原本是教育发生地的课堂,却成了最没有教育味道的地方,成为灌输、对立、扼杀的场所,成为阻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他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同样一道题目讲了五六遍,考试时依然有学生出错。而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学校发展进入高原平台期,不少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而依靠传统方式保持的良好成绩,在新课程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也显得底气不足,岌岌可危。“长此以往,优质将难以为继。”张勇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杞人忧天。
危机总是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悄悄酝酿。作为一所优质公办初中,海慧中学面临的危机来自教育均衡发展的洪流。2006年前后,荆门城区的教育生态出现新的变化,城区内几所改制初中,凭借体制优势及在招生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对海慧中学服务范围内的优质生源产生“虹吸效应”。
海慧中学校名意为“海纳百川,慧泽众生”。张勇所推进的改革就是要以“海纳百川,慧泽众生”的心态,通过转变课堂,实现课改理念在落地上的新突破。
改革就会有风险。海慧中学课堂改革的风险在于可能会使已有的课堂教学领跑优势不再,进而引起质量下滑,影响学生发展,甚至出现“省级示范”不能再“示范”的危险。
“内忧”与“外患”齐至,学校走到了十字路口,改革是遵循教育规
律的必然选择。张勇逼着自己连同海慧中学一起走上了课堂改革的快车道。
2007年底,张勇亲自带领七位骨干教师远赴杜郎口中学。一周时间里,他们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半,全程跟踪师生一天的活动,回到住处还继续热烈地讨论,通常要到凌晨一点才睡觉。这种“让学生做主的课堂”使他们十分震撼。
“尽管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代表了课堂改革的方向,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方向正确,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杜郎口中学回来,张勇更加坚定了推行课堂改革的决心。此时,坚定信心的不再是他一个人,而是学校整个领导班子团队。他们与全校教师一起,在海慧中学展开了一场过程曲折艰难却成效卓著的课堂改革,把课堂变成了师生释放生命激情、共写成长故事的场所,让学校从“优质”走向更高层次的“优质”。
教师不会“教书”了,学生却更爱学习了
在八年级一节英语课“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上,教师没有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简单布置任务后,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在各个小组间穿行,时而专心倾听,时而与学生简短交流几句。展示时,每个小组分别设置了不同情境,假设自己是国家领导人、大富翁、超人等,围绕“帮助别人”这个话题,用英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在每个小组发言后给予精当点评。
执教这节课的胡伟力,始终面带微笑沉浸其中。“其实三年前刚开始接触课堂改革时,心里是忐忑不安的。虽然知道课改的理念很好,但是不敢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传统课堂上成长起来的胡伟力,其父亲是当地一所全省著名高中的教师,从小到大,他耳濡目染的都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教师,不教何以为师?”改革起步期,一批教师很失落,担心自己在新课堂里不会“教书”。
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派出多批教师分赴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等课改成功的学校实地考察、体验,刘克耘作为考察代表为全校教师上了第一节汇报课。
“不管课堂改革的具体模式是什么,其核心精神都是以‘学’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刘克耘说。上汇报课前一天,他对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辅导,告诉学生不要紧张,别怕出错,并分别给各小组分派了讲解的内容,但是没有指定发言人选。第二天的课非常成功,学生状态很好,超出了大家的预料。第一个走到台前发言的居然是平时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是讲得很不错。这让参加听课的所有教师深思,为什么教师不“教书”了,学生反而学习更积极了?
在反思中,李红老师学会了“懒”,自称为“懒班主任”。她的体会是,要相信学生,更要激发学生。她说,第一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所以每接手一个班,她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到台前发言,并寻找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得好的固然可以加分,说得不好的只要开口也可以加鼓励分。在班级管理中,她敢于放手、乐于放手。作为班主任,她只帮着出点子、想方法,其他让学生自己去做。有段时间,李红因病请假,班级完全靠学生自治,让大家意外的是,在随后的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不降反升。 这些先行教师的积极探索,证明了学生完全有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让教师们拉近了与课堂改革的心理距离,他们已经看到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被压制的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
2009年秋,课堂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在七年级设置了4个实验班展开课堂改革实验。
用新方式上了一年多课后,地理教师田祥林发现自己不会用传统方式“讲课”了。他解释说,不会“讲课”是因为唱独角戏自己也觉得无味,更是因为学生不答应。一旦被压抑的大脑和被束缚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学生就会比教师更热情地期待推进这种改革。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田祥林说,“老师,我有更好的方法记住这组地理概念。”“老师,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老师,其实这样来看这个问题更好理解……”
七(10)班学生刘智杰的母亲发现,小学时总是被老师推着走的女儿,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带一份导学案回来,不需要叮嘱就自己去预习新知识,还会经常请教家长或者上网查资料。她告诉妈妈,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完成导学案,并尽最大努力解决其中的问题,甚至想出多种解决方案,“到课堂展示时,这些都可以为自己争取到上台发言的机会,并最终转化为小组的加分。”
“在新的课堂形态下,生成性问题大量增多,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未知的挑战。而且,以前一份教案可以对付所有班级,现在却必须考虑各班的学情来分别设计不同的导学案。”田祥林说。所以,虽然比以前更累,许多教师“却享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自己也变得振奋、积极了许多,“这才是教师该有的生活方式。”
2010年春季学期结束时,实验班较对比班学生成绩优秀率提高了21%,合格率提高了13%,学生品德优良率提高了8%。2010年秋,课堂改革在海慧中学七年级12个班全面展开。
如果说当时实验班的成绩还不能彻底打消家长和教师担心的分数问题的话,经过三年课改的2013届毕业生达到省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学生人数较前几届提高50%以上则让所有人看到了课堂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三年前,童雨桐的母亲把他送进海慧中学时,许多朋友、同事都不理解:听说海慧中学正在搞课堂改革,老师在课堂上连课都不讲了,让学生自己学习,怎么还敢把孩子送进去?如今孩子已经读九年级,这位母亲用事实向周围人证明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她说:“孩子升入初中后,渐渐变得非常开朗、阳光,不仅在学习上进步很大,而且在人格、性格、心智方面的成熟,让人刮目相看。”
“考试成绩的提高只是课堂改革带来的众多变化中的一小部分。”张勇印证了这位母亲的说法,“实施课堂改革以来,从教师层面看,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关系;从学生层面看,转变了学习观念,改变了学习方式,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从家长层面看,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子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以家庭为单元的学习型组织的诞生。”而这一切,归功于“课堂改革遵循教育规律,解放了教育生产力”。
一直在关注海慧中学课堂改革的荆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治鹏说:“现在走在海慧中学的校园里,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学生更添了许多朝气。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激情,提高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拄着模式的“拐杖”,走出传统课堂;丢掉模式的“拐杖”,走进合育课堂
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兰,虽然学习期间就听说过门类众多的新课堂模式,但是来到海慧中学后,一时还是无法适应。经过短期集中培训,李兰很快了解了学校推行的“合育课堂”模式的结构和操作方式,并在几位“师傅”的指导下摸索着上路了。
“课堂改革初期,需要给教师一根‘拐杖’,让教师拄着上路。这根‘拐杖’就是‘合育课堂’模式。先进的理念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科学的模式保障改革的路径有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彭继雄说。
海慧中学没有复制任何一所学校的课堂模式,而是一方面博采各课改学校的经验之长,一方面吸收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周洪宇的“合育论”、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等教育理论,提出了“合育课堂”的概念,即在“阳光教育·合育论”指导下,以“教学相长”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今对合育课堂颇有感悟的胡伟力,刚开始进入课堂改革时也遭遇了和李兰一样的困惑。他说:“当时不敢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其实是对自己没把握,不知道该如何‘操持’新课堂。”学校适时他们递上了进入课堂改革的“拐杖”——“合育课堂”模式。“合育课堂”模式可归结为:一个中心(创造“合作性学习课程”);两个基本点(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三大主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四项教学原则(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整合性);五种学习方式(独学、群学、展学、评学、拓学)。
为了让这根“拐杖”好使,学校对合育课堂作了一些较为硬性的规定。比如,合育课堂的时间结构为“35 10”,板块结构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梳理测评”,等等。
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小组建设和导学案编写尤为重要,成为全校性的校本教研课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身为学习小组组长,八(10)班学生陈立伟起初并不大乐意接受这个新角色。因为小组长不仅要组织组内学生讨论,还要“浪费”时间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解答难题,甚至有时要承担批改作业的“苦差”。但是不久她就发现,在给同学讲解难题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自己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也从他人那里受到很多启发。更让她惊喜的是,自己现在处理起事情来越来越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而那些原本让她担心会不服从管理、拉自己后腿的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了小组荣誉,也因为受周围同学的感染,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她说:“在一个小组里,人人都会想着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或者通过积极发言,或者通过努力完成适合自己的那部分作业。”
被小组学习和导学案激活的学生,在合育课堂上的热情空前高涨,碰撞出灿烂的智慧火花。但许多教师也逐渐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学生讨论有时候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有些知识需要探究但更需要教师讲解;各学科特点不同,课堂结构也不应完全一个模式……起初帮助教师们上路的“拐杖”,在主人走得更快、更远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羁绊。 “模式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教师们还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告诉他们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但是,课堂改革如果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水
平,那就恰恰违背了改革的精神。所以,当大家通过模式掌握了合育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等核心能力,实现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同步协调发展’的精髓后,就可以丢掉‘拐杖’,自由发挥,创造多彩课堂。”张勇说,“所以,‘35 10’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强调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四个板块只是合育课堂的基本形态,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变化,一节课中可以完整地包含这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一个、两个或三个环节,由教学内容而定。”学校鼓励各位教师在遵循合育课堂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现在,第一次走进海慧中学的人,很难一眼从各个课堂中辨认出一种共同的模式,因为每位教师都在创造带有个人特色的课堂。但是,无论课堂形式怎样呈现,都能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水乳交融般的合作关系。
把改革延伸到已经走进家庭的合育课堂
2009年的一个星期天,荆门宾馆的马经理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海慧中学的田行健和他的家庭合育小组的伙伴们。当时,他们正在进行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金融危机对荆门经济的影响。让马经理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不满15岁的初中生,采访起来居然像模像样,有人提问,有人记录,有人摄像,而提的问题也非常切合实际。其实他不知道,在此之前,这个小组已经“折戟”多次。
田行健后来回忆说,第一个调查对象是一个餐馆老板,把他们当成骗子轰了出来;第二个调查对象态度很好,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准备好要问哪些问题。“第一次独立走进社会,才知道自己的稚嫩。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勇敢地挑战自己,并在一次次应对挑战中迅速成长起来。”这次调查持续了大半年,2010年暑假,田行健所在的家庭合育小组完成了一个关于金融危机的调查报告,并在全校评比中获得特等奖。获奖感言中,组员们一致感谢家长们从实践主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的确立,到调查材料的准备、调查方案的调整、调查报告的撰写所给予的全程指导,以及遭遇挫折时对大家的鼓励。作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指导专家”,田行健的父亲说,家庭合育小组让孩子们在家里也有了像课堂上那样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延伸学校的教育功能。
家庭合育小组是海慧中学“把课堂延伸到校外”的一个载体。张勇分析说,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学伴、缺少玩伴;备受家长呵护,甚至是溺爱。这一方面导致学生不会合作、不能自立、不懂社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得不到及时巩固,产生了“5 2=0”的现象。“所以,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后依然可以接受有效教育,健康成长。家庭合育小组实现了这个功能。”
家庭合育小组以家庭住址相近为原则,由3-5名学生及其家长组成一个小组,学校教师进行分片指导。家庭合育小组由小组长确立每个周末的学习和活动内容,每周轮流集中到有能力、有实力、有时间的家庭,完成家庭作业,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课外学习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家庭合育小组把课堂搬到了学生家中,搭起了“家庭课堂”。
家庭合育小组组建之初,学校对家长进行了专门培训,教师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建立“家庭课堂”,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学生在“家庭课堂”中的学习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会,一起交流周末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困惑。
许多家长说,以前对孩子总是“爱之深,责之切”,要求很严,收效甚微,甚至使亲子关系有日渐僵化之势。组建家庭合育小组后,从老师那里、其他家长那里,甚至从孩子那里学到了很多沟通和教育的方法,不仅有效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也使自己变得更积极向上,思考了很多关于教育、关于成长的主题。
“家庭课堂”日渐成熟后,学校又指导家庭合育小组走出家庭,走入社会,进一步拓展“课堂”的内涵。现在,学生们和家长一起,利用周末参观李宁工业园、格林美公司,参访龙泉中学、天主教堂,走进林场、种植基地参加剪枝、摘草莓等活动,深入市场调查、自己摆小摊,在与现实的亲密接触中提升了综合素质,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至此,海慧中学构建了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三位一体的“大合育课堂”模式,实现了课堂的深层次变革。
正如荆门市教育局局长李本全评价的那样,海慧中学的这场课堂改革,不仅深化了课堂的内涵,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外延,把整个社会资源都纳入到“课堂”的范畴。目前,学校正在着手深度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多元课程,把课堂改革引向更深层次的课程改革。
记者随机走进一间教室,是一节数学课。刚刚讲完题目的男生还没放下粉笔,马上有一位女生站出来,指出他刚才讲解中的一个小错误。站在学生中间的老师欣慰地表扬了这名女生,她乐呵呵地跑到黑板前,在自己小组的分数栏里加了3分。教室里顿时更加热闹起来,有的鼓掌,有的高举双手,有的甚至跳起来喊道:“范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一节课下来,有八九位学生站出来发言,为一道典型题目找出4种解法,而教师点拨、纠错、拓展的时间,总共不超过5分钟!下课铃响了,还有学生不停抱怨:“一节课时间怎么这么短,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发言。”
几节课听下来,记者既惊喜又疑惑丛生。惊喜的是,居然有这样散发着浓浓生命气息的课堂;疑惑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乐趣是怎么找到的?
自己把自己逼上课堂改革的快车道
海慧中学是荆门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初中,早在2002年就成功创建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在荆门市内外享有良好的口碑。因为拥有相对优质的办学资源,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全市基本处于领跑位置。
2007年,已经从教20多年的张勇从书记改任校长。上任不久,他就提出要推进课堂改革。“这不是瞎折腾吗?”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质疑,甚至反对。在杜郎口中学考察时张勇曾遇到的一位私立学校校长,得知海慧中学是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时,他惊叹道:“张校长,你敢搞课堂改革,胆子真够大!”
张勇教过小学、初中,也教过高中,他对教育最痛心的感受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教师“讲”得非常精彩,可是学生“不发言”,甚至“上课睡觉”。“这样的课堂,哪里有教育可言!”张勇说,原本是教育发生地的课堂,却成了最没有教育味道的地方,成为灌输、对立、扼杀的场所,成为阻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他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同样一道题目讲了五六遍,考试时依然有学生出错。而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学校发展进入高原平台期,不少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而依靠传统方式保持的良好成绩,在新课程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也显得底气不足,岌岌可危。“长此以往,优质将难以为继。”张勇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杞人忧天。
危机总是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悄悄酝酿。作为一所优质公办初中,海慧中学面临的危机来自教育均衡发展的洪流。2006年前后,荆门城区的教育生态出现新的变化,城区内几所改制初中,凭借体制优势及在招生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对海慧中学服务范围内的优质生源产生“虹吸效应”。
海慧中学校名意为“海纳百川,慧泽众生”。张勇所推进的改革就是要以“海纳百川,慧泽众生”的心态,通过转变课堂,实现课改理念在落地上的新突破。
改革就会有风险。海慧中学课堂改革的风险在于可能会使已有的课堂教学领跑优势不再,进而引起质量下滑,影响学生发展,甚至出现“省级示范”不能再“示范”的危险。
“内忧”与“外患”齐至,学校走到了十字路口,改革是遵循教育规
律的必然选择。张勇逼着自己连同海慧中学一起走上了课堂改革的快车道。
2007年底,张勇亲自带领七位骨干教师远赴杜郎口中学。一周时间里,他们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半,全程跟踪师生一天的活动,回到住处还继续热烈地讨论,通常要到凌晨一点才睡觉。这种“让学生做主的课堂”使他们十分震撼。
“尽管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代表了课堂改革的方向,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方向正确,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杜郎口中学回来,张勇更加坚定了推行课堂改革的决心。此时,坚定信心的不再是他一个人,而是学校整个领导班子团队。他们与全校教师一起,在海慧中学展开了一场过程曲折艰难却成效卓著的课堂改革,把课堂变成了师生释放生命激情、共写成长故事的场所,让学校从“优质”走向更高层次的“优质”。
教师不会“教书”了,学生却更爱学习了
在八年级一节英语课“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上,教师没有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简单布置任务后,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在各个小组间穿行,时而专心倾听,时而与学生简短交流几句。展示时,每个小组分别设置了不同情境,假设自己是国家领导人、大富翁、超人等,围绕“帮助别人”这个话题,用英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在每个小组发言后给予精当点评。
执教这节课的胡伟力,始终面带微笑沉浸其中。“其实三年前刚开始接触课堂改革时,心里是忐忑不安的。虽然知道课改的理念很好,但是不敢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传统课堂上成长起来的胡伟力,其父亲是当地一所全省著名高中的教师,从小到大,他耳濡目染的都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教师,不教何以为师?”改革起步期,一批教师很失落,担心自己在新课堂里不会“教书”。
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派出多批教师分赴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等课改成功的学校实地考察、体验,刘克耘作为考察代表为全校教师上了第一节汇报课。
“不管课堂改革的具体模式是什么,其核心精神都是以‘学’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刘克耘说。上汇报课前一天,他对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辅导,告诉学生不要紧张,别怕出错,并分别给各小组分派了讲解的内容,但是没有指定发言人选。第二天的课非常成功,学生状态很好,超出了大家的预料。第一个走到台前发言的居然是平时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是讲得很不错。这让参加听课的所有教师深思,为什么教师不“教书”了,学生反而学习更积极了?
在反思中,李红老师学会了“懒”,自称为“懒班主任”。她的体会是,要相信学生,更要激发学生。她说,第一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所以每接手一个班,她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到台前发言,并寻找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得好的固然可以加分,说得不好的只要开口也可以加鼓励分。在班级管理中,她敢于放手、乐于放手。作为班主任,她只帮着出点子、想方法,其他让学生自己去做。有段时间,李红因病请假,班级完全靠学生自治,让大家意外的是,在随后的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不降反升。 这些先行教师的积极探索,证明了学生完全有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让教师们拉近了与课堂改革的心理距离,他们已经看到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被压制的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
2009年秋,课堂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在七年级设置了4个实验班展开课堂改革实验。
用新方式上了一年多课后,地理教师田祥林发现自己不会用传统方式“讲课”了。他解释说,不会“讲课”是因为唱独角戏自己也觉得无味,更是因为学生不答应。一旦被压抑的大脑和被束缚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学生就会比教师更热情地期待推进这种改革。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田祥林说,“老师,我有更好的方法记住这组地理概念。”“老师,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老师,其实这样来看这个问题更好理解……”
七(10)班学生刘智杰的母亲发现,小学时总是被老师推着走的女儿,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带一份导学案回来,不需要叮嘱就自己去预习新知识,还会经常请教家长或者上网查资料。她告诉妈妈,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完成导学案,并尽最大努力解决其中的问题,甚至想出多种解决方案,“到课堂展示时,这些都可以为自己争取到上台发言的机会,并最终转化为小组的加分。”
“在新的课堂形态下,生成性问题大量增多,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未知的挑战。而且,以前一份教案可以对付所有班级,现在却必须考虑各班的学情来分别设计不同的导学案。”田祥林说。所以,虽然比以前更累,许多教师“却享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自己也变得振奋、积极了许多,“这才是教师该有的生活方式。”
2010年春季学期结束时,实验班较对比班学生成绩优秀率提高了21%,合格率提高了13%,学生品德优良率提高了8%。2010年秋,课堂改革在海慧中学七年级12个班全面展开。
如果说当时实验班的成绩还不能彻底打消家长和教师担心的分数问题的话,经过三年课改的2013届毕业生达到省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学生人数较前几届提高50%以上则让所有人看到了课堂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三年前,童雨桐的母亲把他送进海慧中学时,许多朋友、同事都不理解:听说海慧中学正在搞课堂改革,老师在课堂上连课都不讲了,让学生自己学习,怎么还敢把孩子送进去?如今孩子已经读九年级,这位母亲用事实向周围人证明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她说:“孩子升入初中后,渐渐变得非常开朗、阳光,不仅在学习上进步很大,而且在人格、性格、心智方面的成熟,让人刮目相看。”
“考试成绩的提高只是课堂改革带来的众多变化中的一小部分。”张勇印证了这位母亲的说法,“实施课堂改革以来,从教师层面看,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关系;从学生层面看,转变了学习观念,改变了学习方式,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从家长层面看,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子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以家庭为单元的学习型组织的诞生。”而这一切,归功于“课堂改革遵循教育规律,解放了教育生产力”。
一直在关注海慧中学课堂改革的荆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治鹏说:“现在走在海慧中学的校园里,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学生更添了许多朝气。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激情,提高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拄着模式的“拐杖”,走出传统课堂;丢掉模式的“拐杖”,走进合育课堂
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兰,虽然学习期间就听说过门类众多的新课堂模式,但是来到海慧中学后,一时还是无法适应。经过短期集中培训,李兰很快了解了学校推行的“合育课堂”模式的结构和操作方式,并在几位“师傅”的指导下摸索着上路了。
“课堂改革初期,需要给教师一根‘拐杖’,让教师拄着上路。这根‘拐杖’就是‘合育课堂’模式。先进的理念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科学的模式保障改革的路径有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彭继雄说。
海慧中学没有复制任何一所学校的课堂模式,而是一方面博采各课改学校的经验之长,一方面吸收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周洪宇的“合育论”、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等教育理论,提出了“合育课堂”的概念,即在“阳光教育·合育论”指导下,以“教学相长”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今对合育课堂颇有感悟的胡伟力,刚开始进入课堂改革时也遭遇了和李兰一样的困惑。他说:“当时不敢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其实是对自己没把握,不知道该如何‘操持’新课堂。”学校适时他们递上了进入课堂改革的“拐杖”——“合育课堂”模式。“合育课堂”模式可归结为:一个中心(创造“合作性学习课程”);两个基本点(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三大主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四项教学原则(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整合性);五种学习方式(独学、群学、展学、评学、拓学)。
为了让这根“拐杖”好使,学校对合育课堂作了一些较为硬性的规定。比如,合育课堂的时间结构为“35 10”,板块结构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梳理测评”,等等。
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小组建设和导学案编写尤为重要,成为全校性的校本教研课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身为学习小组组长,八(10)班学生陈立伟起初并不大乐意接受这个新角色。因为小组长不仅要组织组内学生讨论,还要“浪费”时间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解答难题,甚至有时要承担批改作业的“苦差”。但是不久她就发现,在给同学讲解难题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自己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也从他人那里受到很多启发。更让她惊喜的是,自己现在处理起事情来越来越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而那些原本让她担心会不服从管理、拉自己后腿的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了小组荣誉,也因为受周围同学的感染,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她说:“在一个小组里,人人都会想着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或者通过积极发言,或者通过努力完成适合自己的那部分作业。”
被小组学习和导学案激活的学生,在合育课堂上的热情空前高涨,碰撞出灿烂的智慧火花。但许多教师也逐渐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学生讨论有时候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有些知识需要探究但更需要教师讲解;各学科特点不同,课堂结构也不应完全一个模式……起初帮助教师们上路的“拐杖”,在主人走得更快、更远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羁绊。 “模式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教师们还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告诉他们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但是,课堂改革如果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水
平,那就恰恰违背了改革的精神。所以,当大家通过模式掌握了合育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等核心能力,实现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同步协调发展’的精髓后,就可以丢掉‘拐杖’,自由发挥,创造多彩课堂。”张勇说,“所以,‘35 10’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强调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四个板块只是合育课堂的基本形态,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变化,一节课中可以完整地包含这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一个、两个或三个环节,由教学内容而定。”学校鼓励各位教师在遵循合育课堂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现在,第一次走进海慧中学的人,很难一眼从各个课堂中辨认出一种共同的模式,因为每位教师都在创造带有个人特色的课堂。但是,无论课堂形式怎样呈现,都能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水乳交融般的合作关系。
把改革延伸到已经走进家庭的合育课堂
2009年的一个星期天,荆门宾馆的马经理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海慧中学的田行健和他的家庭合育小组的伙伴们。当时,他们正在进行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金融危机对荆门经济的影响。让马经理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不满15岁的初中生,采访起来居然像模像样,有人提问,有人记录,有人摄像,而提的问题也非常切合实际。其实他不知道,在此之前,这个小组已经“折戟”多次。
田行健后来回忆说,第一个调查对象是一个餐馆老板,把他们当成骗子轰了出来;第二个调查对象态度很好,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准备好要问哪些问题。“第一次独立走进社会,才知道自己的稚嫩。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勇敢地挑战自己,并在一次次应对挑战中迅速成长起来。”这次调查持续了大半年,2010年暑假,田行健所在的家庭合育小组完成了一个关于金融危机的调查报告,并在全校评比中获得特等奖。获奖感言中,组员们一致感谢家长们从实践主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的确立,到调查材料的准备、调查方案的调整、调查报告的撰写所给予的全程指导,以及遭遇挫折时对大家的鼓励。作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指导专家”,田行健的父亲说,家庭合育小组让孩子们在家里也有了像课堂上那样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延伸学校的教育功能。
家庭合育小组是海慧中学“把课堂延伸到校外”的一个载体。张勇分析说,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学伴、缺少玩伴;备受家长呵护,甚至是溺爱。这一方面导致学生不会合作、不能自立、不懂社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得不到及时巩固,产生了“5 2=0”的现象。“所以,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后依然可以接受有效教育,健康成长。家庭合育小组实现了这个功能。”
家庭合育小组以家庭住址相近为原则,由3-5名学生及其家长组成一个小组,学校教师进行分片指导。家庭合育小组由小组长确立每个周末的学习和活动内容,每周轮流集中到有能力、有实力、有时间的家庭,完成家庭作业,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课外学习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家庭合育小组把课堂搬到了学生家中,搭起了“家庭课堂”。
家庭合育小组组建之初,学校对家长进行了专门培训,教师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建立“家庭课堂”,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学生在“家庭课堂”中的学习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会,一起交流周末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困惑。
许多家长说,以前对孩子总是“爱之深,责之切”,要求很严,收效甚微,甚至使亲子关系有日渐僵化之势。组建家庭合育小组后,从老师那里、其他家长那里,甚至从孩子那里学到了很多沟通和教育的方法,不仅有效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也使自己变得更积极向上,思考了很多关于教育、关于成长的主题。
“家庭课堂”日渐成熟后,学校又指导家庭合育小组走出家庭,走入社会,进一步拓展“课堂”的内涵。现在,学生们和家长一起,利用周末参观李宁工业园、格林美公司,参访龙泉中学、天主教堂,走进林场、种植基地参加剪枝、摘草莓等活动,深入市场调查、自己摆小摊,在与现实的亲密接触中提升了综合素质,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至此,海慧中学构建了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三位一体的“大合育课堂”模式,实现了课堂的深层次变革。
正如荆门市教育局局长李本全评价的那样,海慧中学的这场课堂改革,不仅深化了课堂的内涵,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外延,把整个社会资源都纳入到“课堂”的范畴。目前,学校正在着手深度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多元课程,把课堂改革引向更深层次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