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中国戏剧的艺术哲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剧学史稿》是一部有特色的巨著。
  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中国戏剧学独特体系的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内容有理论性的,有评论性的,有技法性的,有史料性的,有戏剧哲学的探讨,也有戏剧史观的表述。现存的古代戏剧学史料,记实、评戏、述史、论理、授法,往往浑为一体,构成了中国戏剧学的多层次性,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如果沿袭“言必称希腊”的作风,把欧洲的悲剧喜剧的理论和对西洋戏剧流派的认识,套用到中国戏剧学的研究上,则往往会隔靴搔痒,甚至会得出中国戏剧学理论“贫乏”或“无系统”的错误结论。
  本书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中国戏剧理论特有的逻辑思维途径,努力开掘中国戏剧的艺术哲理。诸如虚实、风神、本色、当行、情理、音律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习用的术语,标志着特定的范畴。《中国戏剧学史稿》努力发掘其哲理因素,并使之系统化。例如,对“虚实论”的评述,便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内容之一。作者从王骥德的《曲律》中虚实论的研究出发,广泛探讨,认为“虚实论”是关系到题材处理、表现手法,和如何理解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历史真实的重大问题。作者把“虚实论”与中国哲学史联系起来,认为“虚实论”来自儒道思想的结合。并举出大量有关的论述,阐明“虚实论”是关乎个别与一般,思想与形象,有限与无限,以及显隐、形神、有无等哲学范畴,揭示了“虚实论”在中国流行的哲学渊源。在作中国戏剧学史的阐述时,则极其注意“虚实论”在戏剧理论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对第一流的剧论家如汤显祖、王骥德、李渔诸家的研究,更是强调了他们有关“虚实”理论的重大意义,并进而联系到清代诸家的理论。充分肯定了袁于令所云“天下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金圣叹所云“自古至今,无限妙文必无一字是实写”的言论的美学意义。
  在对“戏曲”这一概念进行探讨时,作者提出“如果说,西方传统戏剧论是由以剧诗为中心的讨论发展而成,中国的戏剧论则是由以音乐为本位的乐论展开的。这也就是何以西方古代戏剧学长期间以剧诗论或剧本论压倒一切,而中国古代戏剧学却以演唱声律论贯穿始终的原因。”正是以这个认识为纲,作者对“本色论”、“当行论”以及“文采派”、“本色派”等戏剧学的观念,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论及各家剧论中有关这些观念时,作者瞻前顾后,注意从史的观点出发,探索其来龙去脉,并注意从戏剧本身的两重性——舞台性和文学性两个方面来比较和斟酌。从而使本书成为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戏剧理论批评史和戏剧理论史纲。
  《中国戏剧学史稿》在驾驭和引用史料时非常注重史料的全面性。古代剧论中虽然有系统的理论批评的宏篇巨帙,然而更多的却散见于文人笔记、杂说、序跋和剧本评点之中。检拾出来,确实要费很大的气力。作者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大量资料下了工夫,作出细心的选择,凡具理论价值的一并拿来,以中国戏曲发展史为脉络加以梳理,从而总结出各个时期戏剧学的特色。作者认为“明代中晚期的戏剧学特色在于‘大’,清代初中期的戏剧学特色则在于‘深’;明代的曲学精神贵在‘辨’,清代的曲学精神则在‘思’。”这些看法之所以非常具有说服力,就因为它是以确实的材料为依据的。
  《中国戏剧学史稿》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也力求公允持平。比如,明代剧坛上对沈和汤显祖的不同评价,是戏曲史上不同的美学思潮和流派的辩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戏曲史界曾提出过与此有关的“格律派”、“文采派”、“吴江派”、“临川派”等派流说。本书作者充分地肯定了沈憬曲学的成就,认为沈憬订定南曲谱的积极意义,是可以使更多的作者很快地掌握曲牌的特点。但同时指出沈憬曲谱中表示出相当浓厚的返古情绪,对于发展曲牌音乐是不利的。在探讨流派时,作者认为,“本色派”与“文采派”有不同的创作追求,都曾产生过杰出的人物,如果偏于一端,完全无视戏剧的舞台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性,就可能产生极端的片面性,而影响了戏曲的创作。文采派的极端,则为骈绮派,如明后期的昆山派;本色派的极端,则为音律派,如明后期的吴江派末流。在文采派与本色派的争论中,出现了越中以王骥德和吕天成为代表的“双美”派。《中国戏剧学史稿》肯定了“双美”派的观点,认为他们在理论上取得了更为重要的突破,是积极的艺术探索与学术论争带来的成果。这种结论是切合戏曲发展史的事实的。
  《中国戏剧学史稿》把数十年来中国戏剧理论研究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园地,联成一片,清晰地勾划出中国戏剧学史的全貌,具有拓荒的意义。但读完书后,也会感到,在作者拓荒者的视野和气魄中,还缺少精耕细作的耐心。或许作者把这些留给了今后更加求精入微的专著。我们期待着。
  
  (《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3.95元)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六月版,一九八二年第二次印刷)第189页说:“蒋智由字惺斋,号观云,诸暨人”。第575页又说:“担任《政论》主编的蒋智由,是政闻社的主要骨干。蒋字星斋,别号观云、愿云、因明子,浙江海宁人,……”看了真叫人疑疑惑惑,无所适从!其实,留日学生于一九○三年创办的《浙江潮》第三期上记载得明明白白:蒋智由,绍兴诸暨人,光绪28年12月到东(京)。蒋智由就是以精于军
美国联邦政府的很多部门处于关闭状态已经数周。除了一些关键性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机场安检、航空管制、海关检查等正常运作以外,其他部门均关门歇业。38万名联邦工作人员被强制无薪休假,关键岗位的42万名联邦政府职员继续上班,但从2018年12月22日起就领不到工资。笔者撰稿时,关门状况仍在持续。  随着政府关门时间的延长,民生也逐渐开始受到影响。比如,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员工被迫无薪工作,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
一如我国的《尚书》、《论语》、《庄子》、《道德经》、《荀子》、《孟子》以至《史记》、《战国策》等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一样,古希腊、罗马的许多有关哲学、历史、法律、天文、地理等的著作,也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言必希腊、罗马,固非必要;但正如我们不能不涉猎《论语》、《庄子》,我们也不可不多少涉猎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它们代表人类文化(包括文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高度,而且至今“仍未失去他们的重要历史地位,
和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约好上午九点钟在社会科学院的小客厅谈一次。我准点到达时已见一位高个子,黄头发,背部微躬的外国客人站在门口和一位青年用中文交谈,讲话虽然慢一些,发音吐字却极标准。不用问,这一定是我要见的客人了。  坐下来之后,话题自然先落到韩南教授的专业上。美国较重要的大学都开设有东方或中国文化专业,其中总有四五个教授是专攻中国文学的。例如在哈佛,目前就有四位专门研究中国文
一九八一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合写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刚问世,立即成了一本畅销书,并被一些美国著名大学指定为企业管理必读书。这本只有十几万字的著作所以不胫而走,是因为它通过东西方管理技能的比较,向美国企业界等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人口十分拥挤、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会在战后不长的时期内,使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会一个一个地夺走美国汽车、炼钢、造船、手表、照相机、
林品  距离北京环球影城9月20日正式开园营业还有一段时间,关于它的讨论已经热翻了天,先是有内测票的人在朋友圈“炫富”,之后是各种体验报告、攻略、吐槽,此起彼伏。这座“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广、开园规模最大”的环球影城还未真正开业,就已经成为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1964年,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环球影城第一次对公众开放,迅速风靡欧美。自上世纪80年代起,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不断拓展海外版图,如今在全球范围
读《中国面向世界》想到的  弗朗索瓦·佘敷华一德硕姆的《中国面向世界》,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  佘敷华(一九一五——一九七七)是法国学者、画家、外交家,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在法国驻华外交机构中任职。他从青年时代起钻研中国艺术,结交中国朋友,注意了解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这本书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最早以英文发表于一九六七年。正象张芝联教授在本书中译本前言中所说的:“余
迩冬兄寄来他的《闲话三分》,这是他在病中不断写的关于谈《三国演义》的结集。过去也曾在报章上发表过,我曾陆续看到过一些,当时觉得很不错,但却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主要因为是断断续续看的。今天打开这本小书,随着一篇一篇浏览下去,不禁爱不释手,不知不觉在晚饭后,一口气读完,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以迄掩卷,还觉得有说不尽的余味,一段一段地萦回在脑子里。  《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过去一些讨论作品
那是今年五月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应邀前来复旦大学哲学系讲学的美国著名哲学家H.G.布洛克同我谈起了当代法国哲学。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他在评说法国哲学时多次使用了“radical”(激进的)这个词。是呵,我时常在想,用“激进”二字勾勒当代法国知识分子的特征或许是颇为恰当的吧。而这种激进,不仅表征在五月风暴这类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而且还体现于他们提出的反叛传统、介入现实的繁多思潮里。炮制五花八
一    一九四七年,一位执掌苏联意识形态大权的人物在讨论哲学家亚历山大罗夫的《西欧哲学史》的会议上为哲学史定了调子:哲学史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据此,学术问题被归结为政治问题,亚历山大罗夫的那本书被冠之以“资产阶级客观主义”而痛加批判,哲学史也按着新的调子重新改写。尽管那位大人物一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但由这次会议所形成的气氛使人们噤若寒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