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汉字危机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一股“汉字危机”似乎正悄然逼近人们的生活。
  你不会写字,小伙伴惊呆了
  近一段时期以来,两档关于汉字的节目《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受到追捧。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时期更是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手拿把攥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90后”歌手曾轶可就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同期播出的另一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在做宣传活动时,23岁的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她把“稻”字中右半部分的“臼”写成了“白”。
  看来,中国人千百年来使用的方块字似乎正在从“熟脸儿”变成“陌生人”。
  通过公众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汉字听写成年人不如在校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提笔忘字”现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有人高呼这是“汉字危机”。当电脑打字盛行,手写汉字渐行渐远之时,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汉字?而在生活中,提笔忘字以致不得不用拼音代替的尴尬场景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输入日益普遍,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电子输入的主要方式又是拼音输入,这是造成现今人们很多时候“能识不能写”的主要原因。
  优美的汉字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科技进步、工具利用的目的就是减少人的劳动,让人越来越轻松。现在的汉字输入法只会越来越简单,以后可能是语音输入,甚至若干年后更极端,直接心想输入——头脑里想什么汉字,电脑就输入什么汉字,还真是心想事成,心有灵犀不点也通。因此,手写汉字从大众角度、从交流角度来看,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可逆转。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就在尚不久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写汉字还是一种流行。
  那时,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课外兴趣班里总是人头攒动。安静的教室里都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沙沙”的声响和墨汁散发出的淡淡味道。
  在许多语文老师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没有那么多在电脑上演示的PPT课件,自己的笔记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课堂实录”,现在翻出来,还能回忆起上课的场景。可现在的学生,笔记里往往只能看到潦草的字迹和零散的词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拍下老师的课件。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把文字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工具的话,倒不妨把汉字再拿起来琢磨琢磨,没事写两封信,练练毛笔字。其实从现在看来,写字更多的成了一种怀旧,一种审美,也就是说现在应该把实用性和审美分开来看了,它会在艺术的领域里流行。比如说书法,都知道用简化字写书法不好看,那么繁体字就一定会通过书法永远的流传下去,它会在象牙塔里以艺术形态存在。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汉字漂亮,看看《兰亭集序》的书法帖,其中有21个“之”字,细细端详,哪个“之”子可以说插上翅膀就能飞起来,这就是汉字的美妙之处。
  有温度的汉字
  “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台湾最后一家铅字行老板曾摩挲着一块块铅字对参观者说。
  保护汉字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感情问题,更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它还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有着形音义之美。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使大家能够畅通交流。有学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汉字是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是我们汉字独特的魅力。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人口差不多,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语音稳定性较差,因此,一种文字,因为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就形成不同文字。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这是文字演进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字最终会不会彻底拼音化,现在很难预测,但即便最终拼音化,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汉字将彻底抛弃其表意系统,而成为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汉字消亡”。一种文字演进出新的书写形态,旧有形态就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美学、考古、书法等专业领域的一种研究对象。
  历史上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都曾作为通行字体存在,但现在都已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汉字形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些人的呼吁,也不是小学生都上书法课,而是人们的使用习惯。
  然而人们也不需要太过担心汉字消亡。对传统事物怀有感情是一种惯常心理,但只要这种演进是人们的自然选择,就无可厚非。肯定文字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因此就拒绝潮流、排斥新科技,试图人为改变业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则显然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做法了。
其他文献
记忆中的温情机器人  “变形金刚,随时变形状”相信这句歌词在很多年轻朋友的脑海里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汽车人的老大“擎天柱”以其勇敢、坚毅的强者形象成为了很多男孩心目中的英雄,一点不比今天的钢铁侠、蝙蝠侠人气差。  长久以来,在科幻电影中,有太多讲述机器人拥有生命的故事。有些机器人生性善良,有些机器人是大坏蛋,还有一些则是人们的朋友。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在科幻电影中都出现了哪些机器人小伙伴儿,永
期刊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  ——题记  笙歌归落院,灯火下楼台。民国就像一场散去的戏,曾经锣鼓喧嚣的倾城故事,曾经入目耳闻的尘烟往事,早已淹没在风中,何去何从?孤傲如她,清冷如她,着一袭华美的旗袍,撑一把油伞,在民国烟雨中款款走来。清风掠过,那落满一地的,是薄荷般清凉的记忆。  我喜欢张爱玲,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喜欢她对待爱情痴心不悔,喜欢她迟
期刊
同桌在玩手机,没调振动,突然来了条消息,这货立马把手机扔给我,同学们和老师的目光都投了过来,我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错了,您当场把它砸了吧。”同桌眼睛都直了!
期刊
高中时数学老师巨牛,第一次上课拿了一副牌进教室,给每人发一张,要求大家记住自己的牌,从此之后他每天上课都带着那副牌,在讲台上边洗牌边上课!还时不时丢出两张牌淡淡道:“梅花j、方块4上来做题……”
期刊
新学期开学,物理老师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娓娓道来:“本人李建民,唐朝皇帝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我与他素不相识,他能当皇帝,而我却不能,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惭愧!李世民血溅玄武门,杀了自己的亲兄弟,一点情理也不讲。他不讲情理,我也不讲情理,我讲物理。今天讲物理现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镜子的成像原理。”
期刊
为什么你越是不想发生的事总是发生?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最糗的那个人总是你?为什么你已经下了九头牛都拉不回去的决心可最后还是动摇了?为什么明明两三个小时能搞定的事你却花了好几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心理学定律是如何发生在你我的生活中的。  墨菲定律——做得更严密才能防止被它惩罚  墨菲定律是指任何你觉得有可能会出错的事, 它就真的会出错,引申为“所有的程序都有缺陷”或者是“若缺陷有很多
期刊
一同学想要翘课去上网,于是就给老师打电话说:“老师,我拉肚子,都拉一宿了,现在起不来,想请个假。 ”老师同意了。三分钟后,老师又接到电话,还是那位同学说:“走啊,我请完假了,上网去。”老师愣了几秒,说:“不去了,我还要给你们上课!”
期刊
女汉子Memo与萌妹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们身边都会围绕一堆性格迥异的异性,萌妹子总喜欢被呵护,而女汉子Memo却与他们称兄道弟。
期刊
近期,一个名为“中大早睡联盟”的QQ群逐渐在微博上被广泛讨论。该群一开始只有60多人入群,平常都比较冷清。不过,在李开复患癌事件后,“早睡联盟”被中大学生网友们热烈转发,如今群友增至120人,群主崔峻豪称,群内的发言也变得越发积极起来。据介绍,“早睡联盟”对早睡的定义是:每天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内或之前睡觉。群友们互相通过QQ和短信叮嘱彼此早睡,而且,群成员有晚睡的,就有可能被“踢”出群。  “你没
期刊
英语,让学生压力山大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降低英语分值比重从私心上来讲,大多数人是叫好的。语言的学习,有了语境自然习得,若为应试计,上课补课加强班,累到不行换得高分,可学来的还是地方版英语,那就惨了。就像大多数学生遇到的,上学期间,总会有一个操着浓重方言给学生上英语课的老师,大家听不懂,老外也听不明白。也有可喜的例子,英语成绩平平的中学生办了留学,到国外一年下来口语就溜得不行了。  当然,支持加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