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一股“汉字危机”似乎正悄然逼近人们的生活。
你不会写字,小伙伴惊呆了
近一段时期以来,两档关于汉字的节目《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受到追捧。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时期更是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手拿把攥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90后”歌手曾轶可就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同期播出的另一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在做宣传活动时,23岁的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她把“稻”字中右半部分的“臼”写成了“白”。
看来,中国人千百年来使用的方块字似乎正在从“熟脸儿”变成“陌生人”。
通过公众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汉字听写成年人不如在校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提笔忘字”现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有人高呼这是“汉字危机”。当电脑打字盛行,手写汉字渐行渐远之时,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汉字?而在生活中,提笔忘字以致不得不用拼音代替的尴尬场景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输入日益普遍,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电子输入的主要方式又是拼音输入,这是造成现今人们很多时候“能识不能写”的主要原因。
优美的汉字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科技进步、工具利用的目的就是减少人的劳动,让人越来越轻松。现在的汉字输入法只会越来越简单,以后可能是语音输入,甚至若干年后更极端,直接心想输入——头脑里想什么汉字,电脑就输入什么汉字,还真是心想事成,心有灵犀不点也通。因此,手写汉字从大众角度、从交流角度来看,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可逆转。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就在尚不久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写汉字还是一种流行。
那时,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课外兴趣班里总是人头攒动。安静的教室里都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沙沙”的声响和墨汁散发出的淡淡味道。
在许多语文老师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没有那么多在电脑上演示的PPT课件,自己的笔记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课堂实录”,现在翻出来,还能回忆起上课的场景。可现在的学生,笔记里往往只能看到潦草的字迹和零散的词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拍下老师的课件。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把文字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工具的话,倒不妨把汉字再拿起来琢磨琢磨,没事写两封信,练练毛笔字。其实从现在看来,写字更多的成了一种怀旧,一种审美,也就是说现在应该把实用性和审美分开来看了,它会在艺术的领域里流行。比如说书法,都知道用简化字写书法不好看,那么繁体字就一定会通过书法永远的流传下去,它会在象牙塔里以艺术形态存在。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汉字漂亮,看看《兰亭集序》的书法帖,其中有21个“之”字,细细端详,哪个“之”子可以说插上翅膀就能飞起来,这就是汉字的美妙之处。
有温度的汉字
“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台湾最后一家铅字行老板曾摩挲着一块块铅字对参观者说。
保护汉字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感情问题,更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它还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有着形音义之美。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使大家能够畅通交流。有学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汉字是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是我们汉字独特的魅力。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人口差不多,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语音稳定性较差,因此,一种文字,因为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就形成不同文字。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这是文字演进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字最终会不会彻底拼音化,现在很难预测,但即便最终拼音化,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汉字将彻底抛弃其表意系统,而成为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汉字消亡”。一种文字演进出新的书写形态,旧有形态就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美学、考古、书法等专业领域的一种研究对象。
历史上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都曾作为通行字体存在,但现在都已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汉字形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些人的呼吁,也不是小学生都上书法课,而是人们的使用习惯。
然而人们也不需要太过担心汉字消亡。对传统事物怀有感情是一种惯常心理,但只要这种演进是人们的自然选择,就无可厚非。肯定文字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因此就拒绝潮流、排斥新科技,试图人为改变业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则显然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做法了。
你不会写字,小伙伴惊呆了
近一段时期以来,两档关于汉字的节目《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受到追捧。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时期更是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手拿把攥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90后”歌手曾轶可就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同期播出的另一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在做宣传活动时,23岁的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她把“稻”字中右半部分的“臼”写成了“白”。
看来,中国人千百年来使用的方块字似乎正在从“熟脸儿”变成“陌生人”。
通过公众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汉字听写成年人不如在校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提笔忘字”现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有人高呼这是“汉字危机”。当电脑打字盛行,手写汉字渐行渐远之时,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汉字?而在生活中,提笔忘字以致不得不用拼音代替的尴尬场景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输入日益普遍,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电子输入的主要方式又是拼音输入,这是造成现今人们很多时候“能识不能写”的主要原因。
优美的汉字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科技进步、工具利用的目的就是减少人的劳动,让人越来越轻松。现在的汉字输入法只会越来越简单,以后可能是语音输入,甚至若干年后更极端,直接心想输入——头脑里想什么汉字,电脑就输入什么汉字,还真是心想事成,心有灵犀不点也通。因此,手写汉字从大众角度、从交流角度来看,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可逆转。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就在尚不久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写汉字还是一种流行。
那时,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课外兴趣班里总是人头攒动。安静的教室里都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沙沙”的声响和墨汁散发出的淡淡味道。
在许多语文老师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没有那么多在电脑上演示的PPT课件,自己的笔记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课堂实录”,现在翻出来,还能回忆起上课的场景。可现在的学生,笔记里往往只能看到潦草的字迹和零散的词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拍下老师的课件。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把文字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工具的话,倒不妨把汉字再拿起来琢磨琢磨,没事写两封信,练练毛笔字。其实从现在看来,写字更多的成了一种怀旧,一种审美,也就是说现在应该把实用性和审美分开来看了,它会在艺术的领域里流行。比如说书法,都知道用简化字写书法不好看,那么繁体字就一定会通过书法永远的流传下去,它会在象牙塔里以艺术形态存在。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汉字漂亮,看看《兰亭集序》的书法帖,其中有21个“之”字,细细端详,哪个“之”子可以说插上翅膀就能飞起来,这就是汉字的美妙之处。
有温度的汉字
“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台湾最后一家铅字行老板曾摩挲着一块块铅字对参观者说。
保护汉字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感情问题,更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它还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有着形音义之美。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使大家能够畅通交流。有学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汉字是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是我们汉字独特的魅力。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人口差不多,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语音稳定性较差,因此,一种文字,因为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就形成不同文字。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这是文字演进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字最终会不会彻底拼音化,现在很难预测,但即便最终拼音化,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汉字将彻底抛弃其表意系统,而成为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汉字消亡”。一种文字演进出新的书写形态,旧有形态就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美学、考古、书法等专业领域的一种研究对象。
历史上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都曾作为通行字体存在,但现在都已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汉字形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些人的呼吁,也不是小学生都上书法课,而是人们的使用习惯。
然而人们也不需要太过担心汉字消亡。对传统事物怀有感情是一种惯常心理,但只要这种演进是人们的自然选择,就无可厚非。肯定文字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因此就拒绝潮流、排斥新科技,试图人为改变业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则显然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