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评价基本原则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立足考试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针对当前高校考试评价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高校教试评价基本原则
  
  高校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些无可取代的重要功能决定了它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能动作用于教学双方的情绪与节奏,不断调整教与学的步伐,纠正教学发展的方向,强化师生追求目标的动机和实现目标的意志,促进学校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评价遵循以下一些重要原则。
  
  一、目标服务原则
  
  作为一种伴随教育活动始终的社会活动,考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数千年延绵不断的辉煌历史。最初的考试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学记》中就记载了大学的进程及其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考试逐步演化成两大分支,一是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主要手段,二是教学中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这两个考试的功能有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更注重对已有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侧重点是如何选与用的问题,后者更注重通过考试,加强引导、督促教与学,最终实现对人才的合理培养。能否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有没有为社会培养提供优秀人才。所以,这两者之间,考试对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的功能更为重要。但在考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古有科举选拔制度绵延千余年,今有高考指挥棒威力无比,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更为关注考试的选拔作用,而忽略了选拔背后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评价就一定要遵从一个目标服务原则,也就是考试评价的内容、开展都必须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坚持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的统一、坚持考试评价与素质创新教育的统一,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与督促,考试与学习相互促进。
  
  二、主体能动原则
  
  考试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的“接受教育”的窠臼,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表现在考试评价中,就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作为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考试与评价也主要以其掌握知识有多少为主要依据,根本无需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就更无从谈起。其二,我国“严进宽出”的高校教育指导思想依然较为突出,过去高考选拔的是拔尖的优秀人才,“宽出”高校校门之后大部分还是较突出的。在近些年高校扩招之后,生源良莠不齐,但很多高校将各路生源招进来之后,依然承袭以往基本上要保证其能顺利毕业的惯例,所以很多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上课时的重点、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有的教师在给学生有复习辅导时,划定的复习范围和重点也很明确,甚至有的教师还将考试内容变相地透露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只要“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就能过关,想象力、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将助长一部分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惰性,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不能得到发挥。
  我们要建立考试评价的主体原则,必须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出发,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促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而考试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内容。在评价时,我们应当把学生是否积极、自主参与课程教学过程,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否有效開展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指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三、和谐发展原则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实践、互动和交往的过程。要使得这一过程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当前高校的这种考试评价制度使得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而展开,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教材和笔记,而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个性特点、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却受到极大限制,甚至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而学生则以“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为信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只读书,除了上课、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去想。对此,我们应倡导一种和谐发展原则,坚持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之间互动建构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①的现代考试评价观念。具体而言,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考试评价应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让教师不仅授业、解惑,更传道,言传身教,对学生从人格、道德上潜移默化,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对教师的有力督促与监督;其二,构建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一次考试定结论的状况,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质与能力发展的过程,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多从形成的角度而非终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而非静态的角度、从面向未来的角度而非面向过往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四、综合评价原则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后代”。《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考试评价则是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人才的肯定,考试成为评价人才的准绳。因此我们可以如此推断: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毋庸置疑,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型人才。而我们的教育、考试评价体系是否有利于这种人才的培养呢?
  当前高校在考试中使用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可以简单作答、方便判卷的标准化试题,而综合性的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辨析题等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索性题比较少。虽然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有甚者,一旦这种形式单一、标准单一的考试结果——分数成了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正如福柯所说:“考试是无形的权利对人冷酷的定位。”在这里,考试无形中变成了一种暴力,将人简化为一种可以测量的物,分数的高低是它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尺度,因此,没有人才,只有产品,他们或许有满腹的经伦,但绝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其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产生了很多“高分”的庸才,根本无法肩负起建设社会的重任。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主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好的考试评价应遵循综合评价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陶冶他们的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彰显个性原则
  
  我们的教育对象有着极强的个性,只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的考试评价才是科学合理的。而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个性雏型,从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具有层次性的。当代大学生,除了满足物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然而在当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条件下,只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这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趋于“同化”,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在全国39所中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招生改革办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招收成绩并不一定拔尖,但个性一定要突出、素质一定要全面的人才,正是为了“不拘一格招人才”,由此可见个性的彰显在新型人才观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深化教学考试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个性彰显原则,坚持以多无的评价标准,给我们培养的人才留下一定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彰显个性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
  考试评价作为对人的知识与能力所进行的测试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一个技术过程,正如任何技术都有自身的特性与缺陷一样,考试评价也就会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优与劣、好与坏的差别,能否遵循上述五个原则,能否将考试评价变成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则是我们能否正确使用这项技术的关键。
  
  注释:
  ①黄光扬.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05.
  
  参考文献:
  [1]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
  [2]黄伟泷.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3]高向东.高等学校应构建创新考试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组卷是考试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如何利用Web技術进行试题库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就Web试题库设计中的主要模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Web技术试题库系统设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