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爱德华.史云逊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x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史云逊(J0hn Edward Svenson)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便尝试自行制作玩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于木艺的创作了。目前他一边制作受委托的大型作品,一边继续制作小型艺术品。他因那些他亲手制作的木质雕刻而声名鹊起,他使用了极其广泛的媒介来制作作品。“我的全部人生是由一种多样性的表达而组成的”他说,“我运用各种材料来创作,范围十分广泛,甚至包括玻璃纤维。”在他们的建筑设计计划正在进行的时候,史云逊经常开发利用那些运用到建筑上面的材料,他是这样认为的:“我可以运用作为建筑地基的材料来制作一个框架,在创作过程中,我不太想仅仅被一种材质束缚住。”
  尽管他可以熟悉地运用几乎任何一种材料来做作品,木材仍然是史云逊最常常用到的材质。他说:“我对木材有一种无比敬仰的感情,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生机。”他同样十分珍视那些对某种特定木材特性进行描述的史实,比如红木,这是一种拥有将近2500年历史的木材。虽然这种类型的木材在史云逊制作的动物类题材的木刻中的用途并不是十分显著,然而史云逊依然这样认为: “尽管红木是一种浅色的木材,可是他仍然拥有一种特定的温存。”
  用木材创作还给予了史云逊这样一种满足感:“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制作木雕。”然而如果用金属来制作雕塑的话,它们就必须被送到锻造厂里去进行加工,直至作品完成。
  愉悦与成就盛
  在史云逊的工作室和他在加利福尼亚Upland的画廊中,史云逊发觉创作的成就感不仅仅是用各种各样的材质创作,而且还是同不同类别的木材进行对话。红杉木材和兰伯氏松是他最喜欢的材料,他说:“不管何时,我只要看到木材,就会感到无比欢喜。”他认识家俱制作师SamMaloof(b,Samuel Solomon Maloof,1916-2009),当他们都很年轻的时候,他们特别珍惜同拥有许多异国木材的Maloof机构合作的机会。
  史云逊的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作品材质是红杉木材,这种材质本身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红杉树在树艺学的世界中是一种备受保护的物种,人们或许想要知道史云逊是如何想到使用这些天然的红杉树材质作为一种媒介来制作他那些数量巨大的作品的。他回忆道:“在大约20年以前,我买了大量的红杉树材,差不多够我此生创作所要使用的数量那么多。”这些树木是在一场大火之后被砍伐的,史云逊的这些原料是十分纯正的红木品种。他说:“你甚至可以数清楚在这颗树上存在的具有2500年历史的年轮,我有一些4英尺宽3英尺厚的嵌板,它们没有结点,它们就那样从中间被锯开,毫无利用价值,直到我得到了这些纯正的木材,它们没有白色或者新生的组织层,对于作品的细节制作来说这是一种优势,因此我可以将它们和嵌板结合,以此来完善我的创作。直到现在我还存留有大量的红杉木材。”他利用这些树木枝干上的结点和裂缝来对作品的细节进行雕琢。
  对于制作木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这个问题,史云逊认为最大的难题就是处理那些树木枝干上的结点和裂缝,但是这却是他进行创作时最为快乐的部分,他说:“那些树木棱干上的结点和裂缝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喜,每一片木材的纹理都是不同的。”雕塑家必须要依据木材天然的节孔来进行雕琢,有时还要在工作过程中根据这些节孔变换的方向来改变所创作形象的方位。史云逊回忆说: “在我的红衫木人像雕刻《母与子》中,我使用的木材中有一个树节,我想在这个位置雕凿孩子的脸,于是我将孩子的面孔的方向临时转换了位置,移到了人像的另一边。”他在作品中修正了一些细节,以此来更好地遵循木材本身的裂缝和纹路,他还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一些作品中,如他制作的一只猫头鹰,这成为了他最为喜爱的题材。他说:“如果我感到这件作品的面部太方太正了,我会利用水材的纹路来进行视觉上的平衡。”
  史云逊完成作品的过程通常包括对木雕的着色和染绘,他常常在作品将要完成的时候,将作品经火处理,使之出现焦炭的肌理,并用刷子摩擦它来去除掉那些炭状的物质,然后使那些坚硬的木质纹理变得清晰明显。他仅仅是使用一种水溶性漆料作为染色颜料,这是一种非常稀薄的颜料,所以它便于浸透到木材的各个部分之中。随后史云逊便将这些坚硬的纹路加以润饰。这种技巧在史云逊的猫头鹰木雕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似乎猫头鹰正在直视着你的眼睛。”他说。
  创作的来源和受到的影响
  史云逊对木材这样一种自然材质的偏好是他的创作原动力的基础,他受到的影响可以从我们对他的大型木雕作品所拥有的光滑的特质和自然生发的圆润形态及色彩中得到证明。他说: “我和爱斯基摩人有一点点的联系,我的大儿子在阿拉斯加大概住了40年。我把我的儿子们送到阿拉斯加,让他们和Chilkat[特领吉族人]还有Chilkoot[印第安人]一起工作,他们是同我合作过的朋友们的后裔。”史云逊的许多作品的形式与阿拉斯加的本土风格相类似,他经常创作一些原始质朴的作品,这同他对阿拉斯加原生的、质朴的文明的敬仰之心有关系。
  史云逊在大概12岁的时候就开始雕塑创作了,关于雕塑的最早记忆是他有一次与父亲在去往硬件商店的旅途中,他第一次使用了折叠小刀这种用来雕刻的工具。他说:“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到了我的大拇指。”但是这件事并没有阻止他在后来选择从事木刻创作来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他接受过一些正式的训练,在他服完兵役之后,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的克莱蒙研究大学学习过,这要感谢他的妻子帮助他申请了这个学校的学习机会。然而与导师共同制作作品的经历对于史云逊的事业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他接受的训练过程就像是青铜时代的大事年表:他同Albert StPart(1900—1965)一起学习,Albert Stewart同Paul Manship(1885—1966)一起学习过,Paul Manship同Frederick William McMonnies(1853—1937)一起学习过,Frederick William McMonmes同罗丹(1840-1917)学习过。并且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的影响依然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他也受到了AntoineLouis Bary 6(1796—1875)的青铜作品的影响,他珍藏了一件来自Stewart的遗赠,这是一件Bary 6的雕塑,同时这件作品也曾经是Mellon家族的成员赠送给Stewart的礼物。
  史云逊还同瑞典雕塑家Carl Milles(1875—1955)一起创作过青铜和金属材质的作品,他回忆说: “我们感到困惑的事情主要在于要保证每件作品要光亮、大气、有流动感,而不要使它们变得僵硬沉重还有做作,我们同当时流行的趋势一直保持着距离。”他曾用青铜来创作,这是一种“可以在世界任何~个角落被发现的神奇的材质”。但是,在当代社会,它却常常被切割成铝片。他说:“我可以给它上色而且你分辨不出其实它不是青铜。”当他和stewart一起创作一件受国际商务公司委托的作品的时候,他回想 道:“我们去了挪威的奥斯陆,那些年是我们做锻造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就像是100年以前的雕塑,就好像它们已经在室外的空间中矗立了许多年一样。”
  史云逊在做雕塑的时候总是充分利用双手的力量,这是他以木材为媒介做作品的一个理由。“这对我来说非常舒适,因为我不使用机器,我喜欢用双手做作品因为它意味着不要匆忙地创作。”
  现在,在22种种类不一的雕刻工具中,史云逊主要使用三种:一件由他自己制作的4英尺宽的,用来进行缓慢地雕琢大型红衫木作品的工具,还有一把粗锉刀和术槌。他根据他雕刻的作品来选择工具。“木头越是坚硬,你的工具就会变得越发迟钝。在软木头上雕刻,你的工具就自然会变得锋利了。”
  用双手工作有它的风险,因此史云逊说他不得不做自己的医生,因为他从来不佩戴手套。用这种方式工作需要他有对他自己的安全和对于木质作品的完善的双重关注,他意识到了,他在完成作品之前在作品上标记出了一些细节,任何在雕刻作品的过程中不慎切割和砍下的部分都不复存在,反而变成了一种表现在作品中的优势。
  一个家庭事件
  对于史云逊来说,艺术和创造并不仅仅是他艺术生命的驱动力,而家庭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艺术家,他的儿子大卫帮助管理史云逊的事务,他同史云逊共同制作了许多大型的作品,大卫是一个玻璃艺术家,起初在neno工作,在加利福尼亚的Glendale的nerlo艺术博物馆任职,他同时是《探索形式:一位美国雕塑家》一书的作者,这是一本关于约翰·爱德华·史云逊生平及作品的书,一本提供了关于史云逊创作作品过程的观点及多样化作品形式的书。史云逊的儿媳Kazumi KobayashiSvenson,以她的热玻璃艺术而闻名。史云逊的另一个儿子John Svenson Jr,是一位用玻璃,水彩和木材创作的艺术家,史云逊的另一个儿媳,Sharon Svenson是一位镶嵌玻璃艺术家。John和Sharon Svenson打,在阿拉斯加的Haines拥有一间叫做“极度梦想”的画廊。
  通过雕塑给予他人快乐
  对史云逊来说,雕塑是人生的乐事,他希望将这种快乐给予观赏者。他计划要长期使用木材和金属进行创作,由于他对木雕的特别偏爱,所以他这样说:“我希望,通过我对木雕的爱,能够使这种生动的,鲜活的材料再次恢复生机并且给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快乐。”
其他文献
2008年元旦,正值潘绍棠先生八十华诞,并且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和从艺从教60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也是他与夫人王善美女士的金婚纪念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一行应邀前往祝贺。      当北国的寒梅迎来了傲雪,祖国的南疆正是春色妖娆。  在2008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当代雕塑界的师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绍棠先生迎来了他的八十华诞,这一天
语录。一种文体名。用语体文记录老师或者道行、修养高深的人所讲的话,属于通俗文体。《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类》中有孔思尚《宋齐语录》十卷,为“语录”二字之始。自唐以来,僧徒记录师父言语以所用多口语,故延称语录,后来宋儒师徒传授亦常用此体。  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该语录与一般语录不同,专讲绘画原理,且用古奥难懂的文言,传由作者自己写出,而并非弟子所录。因石涛是高僧,是一代禅学和艺术大师,
[摘 要]民权运动是二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平权措施”则是民权运动中的重要主题,国内外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都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区和教育领域。城市史与种族社会史家托马斯·萨格鲁的《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1945年至1969年北部城市的民权、建筑行业与种族平等政治》,以建筑行业为中心,分析了二战后美国的种族关系与社会政治,重点探讨了北方城市的民权运动,从底层视角指出平权措施政策制定中“自下
台湾雕塑大师杨英风先生的作品“水袖”是他创作的“太鲁阁山水系列”作品之一,选址安放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水袖”这件作品借用京剧的水袖舞动为题,深刻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身也承载了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含义。  那舞者,将宽袖一抛,连衣纹的皱褶也充满自信与豪情……  以京剧的水袖舞动为题,以中国台湾东部太鲁阁山水的气势为型,历时3年,高7m,重达9t多的青铜雕塑《水袖》,于2
艺术家谈起艺术来往往从经验到经验,理论家说起理论又常常是从概念到概念,两者若互渗一下当会对艺术的认识更加贴切与透彻。如果对一个艺术思潮或个体性经验进行批评,没有一定的感受或实践经验和对文、史、哲的一定把握,便不能切中要害,自然会陷入到了套用概念或以热点现象解说艺术现象的套路中,这种隔靴搔痒的状态是不解决问题的。如果对一种材质或一种风格的试验没有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处。没有在试验中去定义一种摆脱已
海平面指的是假设在某一时刻,没有潮汐、波浪等扰动因素时,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海平面被廣泛用作城镇、山区和飞机高度的参考标准。然而,海洋本身并不都位于地面上的同一高度。海平面受重力和地球自转两种力量的影响,而最终参考点是地球的中心。由于地球在赤道附近自转的速度最快,所产生的力最大。所以赤道处的海平面向外膨胀,相比两极地区(几乎不动),离地心更远。另外,地球密度的差异会影响重力的强度,也造成了海平面
新课改的重点是教与学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课标”为基准,探索式地学习,实践创新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十条要点:(1)以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对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
佩雷尔曼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国际数学家大会宣布,这位俄国人获得了菲尔兹奖,他本人却拒绝出席颁奖礼;之后,因为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按照承诺,克雷研究所要颁发给证明者百万美元奖金,佩雷尔曼又一次拒绝了。  佩雷尔曼的传记Perfect Rigor,中译把“完美的苛刻”改为“完美的证明”。作者玛莎·葛森是个畅销书作家——女性、犹太人、女权主义者、莫斯科同性恋人权运动活跃分子。写这本传记时,葛森没能采访佩雷
摘 要:文章以“农民工文化”为视角,对祥子的人生悲剧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他是一个农民工,其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腐朽黑暗的社会,也在于其农民意识与城市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他是20世纪初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数渴望融入城市而又不得融入的农民工典型。  关键词:祥子 农民工 农民意识 城市法则 对立冲突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我国农民不断陷入窘境,同时又不断挣扎、摆脱窘
人们给予他的作品各种解读,比如“环境对人的侵蚀、政治强权下个人的渺小”,他自己说,“艺术家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准目标,向生活的纠结之处开炮”    刘勃麟站在工作室门口迎候我们,挺拔、利落的样子实在不像个艺术家,他开玩笑说,“没错,我不是什么搞艺术的,我是来这儿拍婚纱照的。”  今日798已经被咖啡馆、饭馆,乃至大大小小的服装店肢解,马路牙子上挤满了游客,手里拿着相机和北京地图。  尽管如此,这个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