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深度学习的双相障碍辅助诊断模型

来源 :中华精神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构建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以辅助诊断双相障碍患者,并分析双相障碍关键影像学特征,提高双相障碍识别率。

方法

收集符合 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146例(患者组)以及健康对照者234名(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低频振幅2种方法分析fMRI数据。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分别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和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dual-channe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DCNN)构建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分类准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分类模型;采用准确率较高的影像指标对基于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na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的90个大脑区域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基于单个脑区的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准确率指标,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

结果

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构建的DCNN分类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5.3%和72.6%,优于同指标下准确率分别为67.1%和65.1%的DNN分类模型,且使用ReHo指标构建的分类模型准确率相对优于低频振幅指标;同时基于SVM分类模型使用ReHo指标显示枕叶(枕中回、枕上回、舌回)、海马、丘脑等为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脑区,且准确率均高于65.0%。

结论

基于ReHo指标的DCNN分类模型可用于双相障碍的辅助诊断;同时枕叶、海马、丘脑可能是辅助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脑区。

其他文献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属于高度恶性的深部软组织肿瘤,位于头颈部罕见。本文报道了颈椎后方原发性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侵及延髓1例。患者男,33岁,发作性头痛4年,影像学检查显示溶骨性破坏以及穿孔样生长的侵袭性病灶,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类似于血管瘤。最终免疫组化结合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部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男,58岁,鼻咽右侧壁实性分叶状肿块,向内突入鼻咽腔,向外突入咽旁间隙,边界清楚,CT呈均匀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增强后中等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病理诊断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近年来,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PCD)的能谱CT技术日渐成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PCD-CT较传统CT具有能量和物质识别优势,且能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和扫描剂量。因此,笔者重点对PCD-CT在人体各系统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CD-CT的临床发展提供参考,并对可能的应用情景进行阐述和探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使用胸部低剂量CT扫描(LDCT)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可以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风险,包括辐射暴露的增加,对惰性肿瘤的过度诊断,以及假阳性结果。如何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对LDCT的推广至关重要。在当前老龄化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一大负担。胸部LDCT在肺癌筛查之外还可以对一些常见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筛查和诊断。本文介绍了胸部LDCT肺癌筛查对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脂肪肝、骨质疏松、肺外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检出价值。
期刊
期刊
作为一种狭义的概念,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那么在医学领域中开展的心理治疗工作应在精神医学的框架下进行,需要具有诊断基础、循证基础、指南推荐、客观评估和操作性强等特点。同时,心理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整合趋势,本文提出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的构想,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效果和规范性,符合精神医学框架下的心理治疗的要求,以期启发专业读者对心理治疗决策进行更多思考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接种疫苗是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精神障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是否应接种疫苗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重要问题。为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本文从精神障碍患者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法律和伦理问题等方面提供专家建议。
目的探讨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Stanfordacceleratedintelligentneuromodulationtherapy,SAINT)对抑郁症自杀观念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脑网络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开放标签研究,纳入了15例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采用SAINT联合SNRIs治疗。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个性化定位每例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与膝下前扣带回(subgenualante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