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预设观认为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需要对个体生命与班级生命的真实了解,并在此了解的基础上,谋划最切实际、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这种预案的价值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生成观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教学也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他们也同样在资讯快捷的知识世界里接受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信息,因此教师对他们经验水平、知识积累乃至认知潜能等诸方面都没有可能进行充分而到位的一一预设,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按照教学预设的计划在课堂上实施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使得一部分教师把握生成,然而,又有不少案例证明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约的。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而在课堂,则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成的内部环境,营造人文关怀的课堂,构筑魅力四射的课堂,搭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的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预设,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元解读。这样,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比如,《桂花雨》一课来说,小琦君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又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虽然觉得累,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但还是需要精心设计。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活力,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例如我在执教《赤壁大战》一课时,课文学完了,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
我先是一笑,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正是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激起了他的灵感,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在重视生成性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而忽视了教学的预设性。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首先,语文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有其必须承载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其次,教育与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科学系统的工程,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多年来也积累了许多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最大限度地“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有人称之为“预设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四、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的生成观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教学也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他们也同样在资讯快捷的知识世界里接受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信息,因此教师对他们经验水平、知识积累乃至认知潜能等诸方面都没有可能进行充分而到位的一一预设,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按照教学预设的计划在课堂上实施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使得一部分教师把握生成,然而,又有不少案例证明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约的。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而在课堂,则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成的内部环境,营造人文关怀的课堂,构筑魅力四射的课堂,搭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的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预设,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元解读。这样,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比如,《桂花雨》一课来说,小琦君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又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虽然觉得累,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但还是需要精心设计。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活力,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例如我在执教《赤壁大战》一课时,课文学完了,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
我先是一笑,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正是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激起了他的灵感,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在重视生成性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而忽视了教学的预设性。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首先,语文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有其必须承载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其次,教育与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科学系统的工程,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多年来也积累了许多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最大限度地“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有人称之为“预设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四、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