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学模式的解构与素质教学模式的建构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其已逐渐暴露不足之处。教育现状着实堪忧。
  
  一、传统教育导向使教育步入误区
  
  传统教育模式基本是一种“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单纯重视暂时表面的教育效果。教育目标的“短视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实际上已使教育成了一种肤浅的、庸俗的教育。应试教育的封闭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的脱离实际,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应试教育把教育导向了僵化的境地,使教育在这个怪圈中进行着恶性循环。一切均已证明,传统教育已无力担当起培养二十一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理论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導向,素质教育立足于被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素质教育理论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未来教育应立足于素质潜能的开发,它要求一切从教之人要尽快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人才观念、质量观念,使教育步入正轨,以正确的教育思想理论去“导”新时代的教育。
  
  二、改革教育结构模式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导向的改变,必然引起教育机制、教育模式的变革。
  1.语文课程新体系的建立
  建立语文课程新体系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现行语文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单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新时期语文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概括说来,这个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部分。所谓“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等。若进一步划分,显性课程又可为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目前教学更注重的是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其他课程对提高学生素质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花时多、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又充斥着整个语文教学,此中原因,有教材因素,但更多的是教师教法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法;同时还必须压缩教学总时数,省下课时开设其他课程。如综合性课程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寻求它们在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结合点;发展性课程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智能;活动性课程是把语文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所谓“隐性课程”是指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隐性课程注重情境教育,这里的情境包含了校园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
  2.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结构和形式,以自学辅导式模式替代注入式模式,创设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最佳教学结构。叶圣陶老先生曾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改革教学结构的同时,还应探求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利于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和优势。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评价上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评价方法把教育引向了死胡同,不利于受教育者各项素质的提高。新时期语文教育评价更应注重内容的全面、形式的多样。在内容上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在形式上重点检测平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把评价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听、说、读、写等能力。对教师的评价,应立足于把教师的教落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上,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其实,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献身事业的精神,亦即应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上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
  
  三、创设情感活动的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环境语文对学生的思想、语言、情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情感环境的设置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情境和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讲课从不板着面孔,总是有表情,提问精心设计,能切合各类学生的水平。课堂上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角色”,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加强自己的感情,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地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也能使学生从流露出的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确是值得探讨和尝试的。教师如能恰切地进行投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定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