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部分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的现状,积极寻找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以提高数学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 激发 提高 兴趣
一、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受中考指挥棒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
学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部分教师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采用“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教学方法呆板,观念陈旧。
部分数学老师教学理念落后,以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和兴趣。
3、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变大了。
抽象思维要求提高,学生一下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喜悦的难度加大,这些直接会导致兴趣下降。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理论认识。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事物活动的意愿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1.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支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数学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习知识。只使用教、练的老方法,势必让学生反感,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1. 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这一切都體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2. 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数学内容一般又是抽象而枯燥的。为了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变得简单明了,教师就应根据此时期学生所处的思维状态,尽量去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因为生动直观的比喻能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清楚明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3.注重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努力加强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设置一定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
4.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兴趣。
按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很不适应抽象思维的,他们很喜欢简单地操作,直观地观察结果,就是说,爱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学要利用这种天性引导学生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得知识。
如在教学概率知识时,很多内容都通过学生实际试验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索“相同大小的4个白球和2个黄球,随机抽取一个白球的概率”时,准备了4个白乒乓球和2个黄乒乓球,装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内,就象玩游戏一样地让学生不断地抽取几百次,记下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气氛是相当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因学生对数学课的轻松和愉快,产生对数学课的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5.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有趣。
关键字: 激发 提高 兴趣
一、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受中考指挥棒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
学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部分教师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采用“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教学方法呆板,观念陈旧。
部分数学老师教学理念落后,以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和兴趣。
3、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变大了。
抽象思维要求提高,学生一下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喜悦的难度加大,这些直接会导致兴趣下降。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理论认识。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事物活动的意愿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1.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支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数学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习知识。只使用教、练的老方法,势必让学生反感,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1. 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这一切都體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2. 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数学内容一般又是抽象而枯燥的。为了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变得简单明了,教师就应根据此时期学生所处的思维状态,尽量去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因为生动直观的比喻能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清楚明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3.注重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努力加强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设置一定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
4.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兴趣。
按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很不适应抽象思维的,他们很喜欢简单地操作,直观地观察结果,就是说,爱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学要利用这种天性引导学生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得知识。
如在教学概率知识时,很多内容都通过学生实际试验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索“相同大小的4个白球和2个黄球,随机抽取一个白球的概率”时,准备了4个白乒乓球和2个黄乒乓球,装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内,就象玩游戏一样地让学生不断地抽取几百次,记下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气氛是相当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因学生对数学课的轻松和愉快,产生对数学课的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5.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