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猜想与探究活动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课程的“总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如下[1]: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普遍认为问题解决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数学能力.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常见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题目,这就“迫使”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为探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途径,我们在本文从河南省2019年的中考第22题为例谈起.
  1.5 试题简评
  (1)符合《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
  《课标(2011年版)》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落实这个理念的主要做法就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课”主要还是面对“优秀生”设计并展开的,表现在“三个统一”(例题统一,练习题统一,要求统一)上,这必然导致“学困生”掉队.这样的教学根本不可能实现上面的核心理念.本题为我们开展面向全体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策略——着眼于过程设计教学活动.
  本考题能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学生,考题分三部分,大部分考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都能有收获:即使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通过阅读题意、观察图1,也能发现BD与CP分别在△ABD和△ACP中,凭直觉,这两个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考虑到△ABC是等腰三角形以及α=60°,不难证明出△ACP≌△ABD.從而得到对问题(1)的解答.后面的“类比探究”与“解决问题”部分,主要是针对优等生设计的.因此,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思考、解答本题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落实“面向全体”的理念:对于一个题目的条件,可以设计多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有一定层次和联系,鼓励学生努力进行解答,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对所有小问题的解答.
  (2)突出了对“四基”的考查
  本题属于“综合压轴题”,对于学生的考查也是多方面的:
  ①知识角度
  从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解答时用到的知识比较多(见前面的1.2).
  ②能力方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猜想能力、类比能力、探究能力,证明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
  ③思想方法角度
  解答过程主要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例如,在“观察猜想”部分,题目给定的点P在△ABC内;在“类比探究”部分,点P在△ABC外面,这两种情况“暗示”出在“解决问题”部分,需要对点P分为在△ABC内、外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这就导致“解决问题”部分中 AD CP 的值有两个,这一点学生往往由于考虑不全,容易出现“漏解”现象,从而导致错解.
  学生通过解答本题,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数学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是落实《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作为家长,你可以陪孩子体会那份简单的快乐吗?如果不可以,那就做最好的支持者吧!  下雨了,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哗啦哗啦。郡宝趴在窗台上向外望,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他是在观察雨势的大小,还是在听雨的声音呢?他是在看被雨打得东扭西歪的树叶,还是在看地面上形成的小水洼呢?  我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突然,郡宝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妈妈,我要下楼去玩。你看曦曦在下面呢,我要去找她”我向外
4教学反思  4.1此题的教学价值  此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考查了学生的模型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了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此题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考查,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全等、相似、一次函数等知识;考查了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作图能力.此题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有很强的区分度,也为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数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应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题目里的几何图形,经过观察、思考、交流、发现等数学活动,自发的发现问题之间的联
我走起来,  风呼呼地吹;  我跑起来,  风呼呼呼地吹;  我停下来,  風也停了。  风,  你是在跟我玩捉迷藏吗?
【摘要】通過对“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的分析,从关注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环节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如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紧扣数学的本质,深入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数学的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背景”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衬托主要事物的景物或者解释为后台、靠山.中考难题中相似三角形出现率极高,而且解难题的难点常表现为寻找和应用相似三角形.无论难题中的相似三角形是“衬托”型、还是“后台”型,只要利用好这些相似三角形,便化难为易、柳暗花明.相似三角形构成了某些中考难题的背景.下面举近几年中考题为例说明.
【摘要】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问题解决”目标中,除了继续提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之外,又强调还应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一道试题为例指出:加强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结构不良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解
丹丹的妈妈在菜市场看见了鲜蹦活跳的虾儿,可讨人喜欢了。她给自己买了一些,还买了一些给丹丹的外婆。但是丹丹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给丹丹的外婆送到六层楼上去,就在虾儿袋子外面包上一层纸,搁进丹丹外婆的信箱里,然后打电话给丹丹外婆,让丹丹外婆自己下楼,到信箱里来拿。  丹丹外婆是个热心人,楼里的人见她,都爱同她说说话。这个说说,那個说说,所以好一会儿才下楼来。丹丹外婆打开信箱,信箱里是一只猫!  啊哈,
軒轩在草地上看到一朵小花,就把它画了下来。你觉得他用了哪几支蜡笔来画?哪几支没用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有广泛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介绍这两个定理的一些初步的应用,另外,结合这两个定理,介绍了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有关知识.  1本章内容概述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极常见而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