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6-02
一、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一)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技能人才队伍在逐年壮大,但增长缓慢,不能满足需求。
(二)技能人才环境分析
1.社会支撑体系分析
(1)认识不足。
(2)投资不足。
(3)管理不力。
2.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分析
(1)待遇状况。有的享受较高的待遇,有的则等同于一般工人。
(2)供求状况。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3)发挥作用情况。技能人员、高技能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有利条件:一是从政策形势上看,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山东省和烟台市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规定措施,这为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从经济形势上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向高科技方向的迅速发展,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许多企业内部从设备改造,到产品开发,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而且比重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一批创新意识强、技术过硬的科技人员,而且需要一支技术能力强的职工队伍。企业需求量的增加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从我市的具体情况看,我市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今后五年将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推进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临港工业、葡萄及葡萄酒、机械加工、旅游服务等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量将大量增加。同时,我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较好,机构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载体。
不利条件:一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还没有形成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在技能人才的评价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科研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认识不足,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三是仍有部分职工主要是新生劳动力择业观念好高骛远,只想当“白领”,不想当“蓝领”和“灰领”,不愿学技术。
三、对策与措施
1.必须强化措施,从发展的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关系产品质量的优劣、企业效益的好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使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的职业选择,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各方面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活动,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要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需要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并通过出台《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将其制度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赁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赁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多方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从国债资金、职业教育经费等多种资金渠道,筹集建立技能人才工作专项基金,用于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表彰、交流等项工作。研究推动企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的具体办法。
4.完善社会化培养体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动全社会力量,依托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制定并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议投资建立综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承担企业在职职工、社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脱产、半脱产、利用业余时间等培训形式,提高我市专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整体推进我市职业技能人才的不断发展。同时,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办学单位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办学单位负责人依法办学的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二是加大技改资金投入,不断扩大教学范围,完善和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办学环境。三是创新办学思路,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实技能人才。四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整顿办学秩序,纠正和处理民办职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使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
5.落实各项制度规定,全面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
(1)贯彻劳动部、国家经贸委《企业职工培训规定》,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构筑“中、高、尖”梯次结构职工队伍要求,自觉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的规章制度,并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和经济责任制,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缴纳职工教育基金,配合价位工资制的推行,指导企业按照职工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所注明的技术业务水平确定职工工资。
(2)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省人大颁布的《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力度。积极探索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其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建筑、黄金、医药商业、旅游、交通、服装等行业的骨干工种在职职工中推行持证上岗;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在烹饪、面点、美容美发、按摩、家电维修、汽车维修等特殊工种个体从业者中实行持证上岗、持证营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劳动监察的重要内容,确保这一制度顺利进行。
(3)加大技师评审和资格鉴定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岗位成才和技能竞赛活动。实行评审一鉴定并举的办法,扩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所占比例,重点在机械、建筑、黄金、葡萄酒、医药、交通、饮食服务等行业部门开展技师资格的评审和鉴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性岗位练兵与技能竞赛活动,推荐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6-02
一、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一)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技能人才队伍在逐年壮大,但增长缓慢,不能满足需求。
(二)技能人才环境分析
1.社会支撑体系分析
(1)认识不足。
(2)投资不足。
(3)管理不力。
2.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分析
(1)待遇状况。有的享受较高的待遇,有的则等同于一般工人。
(2)供求状况。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3)发挥作用情况。技能人员、高技能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有利条件:一是从政策形势上看,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山东省和烟台市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规定措施,这为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从经济形势上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向高科技方向的迅速发展,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许多企业内部从设备改造,到产品开发,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而且比重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一批创新意识强、技术过硬的科技人员,而且需要一支技术能力强的职工队伍。企业需求量的增加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从我市的具体情况看,我市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今后五年将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推进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临港工业、葡萄及葡萄酒、机械加工、旅游服务等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量将大量增加。同时,我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较好,机构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载体。
不利条件:一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还没有形成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在技能人才的评价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科研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认识不足,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三是仍有部分职工主要是新生劳动力择业观念好高骛远,只想当“白领”,不想当“蓝领”和“灰领”,不愿学技术。
三、对策与措施
1.必须强化措施,从发展的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关系产品质量的优劣、企业效益的好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使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的职业选择,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各方面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活动,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要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需要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并通过出台《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将其制度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赁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赁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多方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从国债资金、职业教育经费等多种资金渠道,筹集建立技能人才工作专项基金,用于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表彰、交流等项工作。研究推动企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的具体办法。
4.完善社会化培养体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动全社会力量,依托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制定并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议投资建立综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承担企业在职职工、社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脱产、半脱产、利用业余时间等培训形式,提高我市专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整体推进我市职业技能人才的不断发展。同时,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办学单位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办学单位负责人依法办学的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二是加大技改资金投入,不断扩大教学范围,完善和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办学环境。三是创新办学思路,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实技能人才。四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整顿办学秩序,纠正和处理民办职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使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
5.落实各项制度规定,全面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
(1)贯彻劳动部、国家经贸委《企业职工培训规定》,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构筑“中、高、尖”梯次结构职工队伍要求,自觉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的规章制度,并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和经济责任制,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缴纳职工教育基金,配合价位工资制的推行,指导企业按照职工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所注明的技术业务水平确定职工工资。
(2)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省人大颁布的《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力度。积极探索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其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建筑、黄金、医药商业、旅游、交通、服装等行业的骨干工种在职职工中推行持证上岗;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在烹饪、面点、美容美发、按摩、家电维修、汽车维修等特殊工种个体从业者中实行持证上岗、持证营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劳动监察的重要内容,确保这一制度顺利进行。
(3)加大技师评审和资格鉴定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岗位成才和技能竞赛活动。实行评审一鉴定并举的办法,扩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所占比例,重点在机械、建筑、黄金、葡萄酒、医药、交通、饮食服务等行业部门开展技师资格的评审和鉴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性岗位练兵与技能竞赛活动,推荐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