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中间试验工作的要点及方法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s_T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切身体会,从中间试验工作人员必备条件、种子处理、试验地准备、田间种植区划、适时播种、栽培管理、生育期观察记载、室内考种及相关农艺性状指标测定、适时收获及脱粒、试验总结等环节概述了品种中间试验工作的要点及方法,以供相关试验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农作物品种;中间试验;要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 S3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3-0063-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author in recent years,main points and methods of intermediate test for main crop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staff,seed preparation,field preparation,field planting division,timely sowing,cultivation management,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growth period,indoor test and related agronomic character index determination,harvest and threshing,and experiment summar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workers.
  Key words crop variety;intermediate test;main point;method
  中間试验是农作物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品种选育和品种推广的重要桥梁与纽带[1]。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验证新品种的丰产性,对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品种的稳定性、抗逆性,以及有别于其他品种的一些特征特性[2]。中间试验结果不仅是新品种审定、种植区域认定、品种布局及合理利用的科学依据,更是育种机构和育种专家获得相应品种权及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1]。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从事品种试验工作的切身体会,就品种中间试验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和要点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青海省从事相关品种中间试验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1 中间试验工作人员必备条件
  中间试验人员要本着为育种专家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负责的态度,凭借渊博的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坚定职业操守,在试验过程中只注重品种,不掺杂个人情感,对试验过程严格把控,避免失误,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试验质量,从而给国家和育种专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1]。
  2 中间试验种子播前处理
  2.1 核对资料,查验品质
  核对资料即对参试品种送检单位和品种名称进行认真核对,查验品质即查验种子是否被虫蛀或霉变。对所接收的种子进行单独储藏、单独晾晒。
  2.2 计算播种量
  对所接收的种子进行相关发芽试验,计算发芽率,并进行千粒重测定,之后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小区种植面积、行数等求出每小区播种量或每行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按80%计算)[1]。
  2.3 种子预处理
  种子需经过浸种、晾晒,以确保种子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2.4 参试品种编号
  按照上级部门统一的田间试验设计或种植图纸将试验品种进行统一编号[1],根据所有重复、所有品种必须随机排列的原则,在袋子上标注品种组别、重复次数、小区代号或品种名称。将经过预处理的种子按照各自试验要求所需的播量分别称量装袋,按照区号、重复次数分类归置,仔细核对,装箱待播。以上步骤需有2名以上技术人员参与完成,以保证试验步骤准确无误[1]。
  3 试验地准备
  3.1 合理选地
  试验地应安排在最能代表当地栽培条件、环境条件较为一致的合适位置。按照试验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均匀一致且交通便利的地块[2]。此外,为了防止前作休眠种子对中间试验的干扰,必须对中间试验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如麦类作物试验地应选前作为豆类、马铃薯或油菜作物;油菜试验地应选前作为豆类、马铃薯或非十字花科作物。
  3.2 深耕细耙
  试验地在犁耙时要求深耕细耙,犁地方向要求与将来作为小区长边的方向垂直,使各小区的耕作情况基本相似[3]。犁耕深度要求一致,一般耕深25 cm左右。深翻能够疏松土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升地温,翻埋杂草、残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养分的转化,为作物出苗和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土壤处理
  试验地在播前7~15 d内,应结合试验作物类别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如麦类作物试验地用40%燕麦畏乳油3 000~3 750 mL/hm2拌入细潮土300 kg/hm2均匀撒施或兑水375 kg/hm2进行喷雾耙地。油菜试验地用48%氟乐灵2.25~3.00 kg/hm2拌入细潮土300 kg/hm2均匀撒施或兑水375 kg/hm2进行喷雾耙地[3]。
  3.4 科学施肥
  结合所选试验地的土壤肥力及测土配方结果,增施有机肥,搭配施用化肥,实现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施用。此外,需做到均匀施肥,设法避免因施基肥不当而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施肥后应及时浅耕耱地,做到土壤疏松平整,以备播种。
  4 田间种植区划
  田间区划可按田间试验设计与种植方案进行。在不规则的田地里设置试验时,整个试验地的边界线先要拉直,不能简单采用与田埂(或地边)平行的方法,否则试验区可能不成方形或长方形,导致面积计算不准确[4]。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4.1 确定试验区域
  同组试验应在同一地块进行,在平整规划布局好试验区和保护行总体区域后,为使试验区形状规则,可先在试验地的一角固定木桩,然后从定点处拉直绳索取直一个边,再从定点直角的位置以“勾股定理”的原理拉直第2条绳索,即为试验区的第2条边,再在这条边的末端定点取直角,方法同上,做出试验田剩下的2条边[4]。划定好整个试验区后,根据试验设计或方案的田间种植图依次量划出重复、走道和试验小区。
  4.2 区组排列设计
  中间试验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排列,同一试验点小区面积应保持一致,区组方向应与试验地肥力梯度方向保持一致。
  4.3 保护行及走道设置
  中间试验四周均应设置保护行,保护行不少于4行(宽度为1 m)。此外,为方便田间管理和记载,区组间、小区间应设置走道。
  5 適时播种
  播种时间以当地最佳播期为宜,播种方式目前通常采用机械条播和人工撒播2种方式,一般采用人工撒播。具体操作如下。
  5.1 人工撒播
  播种前应按田间实际情况预先在田间记载本上绘出田间种植图,图上应详细记载保护行、走道、起始行号、形状、小区面积、各重复的位置等信息,然后按预定行距开好播种沟,并根据田间种植图插上区号(或行号)木牌,经核对无误后按区号(或行号)分发种袋,再将区号(或行号)与种子袋上号码核对1次,无误后开始播种[3]。播完一区(行)后,种子袋仍放在小区(行)的一端,以便在整个试验区播完后复查[3]。播种时应力求种子分布均匀、深浅一致。
  播后随即覆土,根据墒情耱镇1~2遍。播种时间应选择天气晴好的日期,同一试验各处理应同时播种,在同一天完成播种任务,从而避免造成处理间差异。如遇到天气突然变化,不能同一天完成的,则应坚持完成一个重复,绝对不能没有完成一个重复而中断工作。遇此特殊情况,应在记载本作相应标注或注明。
  5.2 机械条播
  播前准备同上。如果播种地块符合机械播种的要求,可以按事先计算出的播种量调整好播种机之后进行机械条播,播种时播种机应保持中速平稳前进,种子必须播种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专人经常搅动种子,观察输种管是否通畅,以防堵塞和漏播。播种完成后,要对实际的播种量进行核对(放入箱中的种子量减去剩下的种子量),并进行记录,播后工作同人工撒播。
  6 栽培管理
  试验田的栽培管理措施可按当地丰产田的标准进行。不同于丰产田的是,中间试验对执行各项管理措施的要求更加严格,即除了试验设计所规定的处理间差异外,其他管理措施应力求质量一致。例如,追肥过程中,一般丰产田只要施得大致均匀即可,试验田则与之不同,因为施肥不匀是造成试验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田间试验中必须尽最大努力使施肥均匀,并且要求施肥也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相应的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亦同样要做到尽可能一致。总之,要充分认识到试验田田间管理操作的一致性对于试验准确度的重要性,认真、仔细做好各项田间作业。
  7 生育期观察记载和测定
  中间试验工作者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试验记载标准,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田间试验中进行系统的、正确的观察记载,并进行相关农艺性状的测定[4],做到不乱记、不错记,从而为得出全面规律性的认识提供科学依据。
  中间试验观察和测定的项目,因各种试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任何田间试验都常用以下一些基本项目。
  7.1 气候条件
  任何气候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试验田缺乏相应的气候记载,往往不能明确某些处理(或品种)产量高低的原因[4]。在正确观察记载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要时刻观测农作物的生长态势,认真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气候观察可以在试验地进行,也可以参考当地气象局的资料。有关试验地的小气候及霜、雹等特殊气象因素,则必须由试验人员自行观察记载[5],以供日后分析试验结果时参考。
  7.2 田间农事操作
  试验人员应按照试验方案和田间记载要求详细记载整个试验过程中相应的农事操作事项,如中耕除草、播种、施肥、整地等[4],同时对各项操作的日期、数量、方法等也应详细记录。
  7.3 作物生育动态
  作物生育动态的田间观察记载和测定是分析作物增产规律的重要依据,必须由试验人员专人负责。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要观察记载参试作物的生育期、特征特性、生长动态、经济性状等(如出苗期、基本苗、幼苗习性、苗势、苗相、叶片形状、株高等),同时还要对一些抗逆性进行相关观察和测定(如抗倒伏性、抗病虫性、耐旱性等)。另外,麦类作物在苗期、灌浆至乳熟期和蜡熟期至少拍3次照片,油菜作物在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成熟期至少拍4次照片。照相过程中,应选取70%以上的小区面积,从而尽可能最大化反映各小区的田间表现和地貌环境。
  8 室内考种及相关农艺性状指标测定
  8.1 取样
  参试作物成熟期应适时取样,每个小区按对角线方法分3点取样,从取样点随机选取10~20株作为植株样本,所取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并及时挂上标签牌,轻取、轻运、轻放,以备室内考种和测定。
  8.2 室内考种与测定
  根据选取的植株样本,考查在田间不易或不能进行而须在作物收获后方能观察记载和测定的一些项目[5]。如麦类作物的株高、穗长、粒质、饱满度、穗粒数等指标,油菜的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等指标。根据测定结果逐项记载,按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然后计算理论产量。所取样本的产量应分别装袋后加到各有关小区产量,以准确求得小区实际产量。
  9 适时收获及脱粒
  9.1 收获
  作物成熟后一定要适时收获,收获时应先准备好脱粒用的材料和工具,如纸牌、纸袋、塑料牌、绳索、布袋、收获和脱粒机械等。操作时力求做到准确、细致,轻运、轻放,从而减少损失,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收获试验小区之前,如保护行已成熟,应先收割运走。再按小区成熟情况,顺序收获。每一小区收割完毕后,把预先准备好的区号塑料牌系在相应小区上,并进行校对,以免运输时发生差错。如果各小区的成熟期不同,则应先熟先收,未成熟小区以后再收[6]。
  9.2 脱粒
  脱粒时应严格按小区分区脱粒,分别在曝晒后称重,尽量减少损失。脱粒机械每完成一个品种的脱粒工作,都要将脱粒机中的残余物清扫干净,以防止品种间混杂。将脱粒后的品种进行装袋,然后用塑料牌进行标记,袋内袋外分别放置一块,便于查对[7]。
  10 试验总结
  按照电子记载本要求及格式逐项认真填写,结合田间工作积累的试验资料,做到认真核查和反复校对,确保数字准确无误,绝对不允许擅自更改数据。
  根据各参试品种的产量结果,在分析所在试验点气候特点及其对参试品种生长发育影响的基础上,评价各参试品种在本试点所代表区域内的利用价值,对各参试品种是否继续试验、推荐生产试验、推荐审定(或认定)及不再试验等情况提出处理意见[1],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记载本和试验总结[8]。
  11 参考文献
  [1] 李洋,范永胜,付亮.做好小麦中间试验的几点体会[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86-87.
  [2] 杨光华.小麦区试工作应注意的重要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95.
  [3] 刘素娟.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建议[J].种子世界,2001(11):3-4.
  [4] 徐良.中药栽培实验技术与方法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5] 张志民,董国华.田间试验的观察记载和测定[J].现代农业,2011(3):63.
  [6] 钟波.广西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思考[J].广西农学报,2014,29(4):69-71.
  [7] 周煦阳,寿国光.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稻米,2005(3):11-12.
  [8]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等.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有关问题探讨[J].南京农专学报,2003(1):66-70.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人体尺寸和人机工程学知识,建立了通用的三维参数化中国人体模型。综合汽车设计标准、设计知识和专家经验,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方法及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开发了基于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黑龙江2个主栽品种的分蘖、10株主茎干重、成穗率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平方米穴数的减少,主栽品种的分蘖数增加;不同密度群体对10株主茎干重前
摘要 绿豆是我国重要杂粮作物之一,随着绿豆的广泛种植和开发,湖北省绿豆生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有效提高湖北省绿豆的种植水平,特总结了本无公害绿豆生产技术,包括环境条件、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整地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田间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湖北省无公害绿豆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豆;无公害;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2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诺沃克类病毒是引起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的病原之一,常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传播.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从大便标本中检出该病毒.诺沃克类病毒也称为小圆结构病毒,并归类
在农田非结构化自然环境下,通过机器视觉提取导航线的处理算法,利用透视投影变换得到摄像机相对于导航路径的偏移距离和偏移角,成功地在TMS320DM642系统上得到实现,并对程序
进行高压共轨式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功能性测试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了主预喷之间的喷油间隔大小对总喷射油量的影响规律,基于采集到的实时电磁阀电流波形分析了这一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