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要展现美、传授美,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一、欣赏“美”的语文
语文的“美”,首先“美”在她的文字,而文字的“美”在于其音义结合的整体美。例如,看到汉字“雨”,就产生丰富的联想,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到的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语文的“美”,还“美”在她的语言。古代的平平仄仄,现在的四声,还有汉语独特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这些使文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婉转,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美”的课堂要营造“美”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感受到“美”,产生“美”的情愫和走进“美”的冲动。
营造“美”的氛围,可以用和谐的音乐,合适的视频。教朱自清的《春》可配《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营造春意盎然的氛围。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用精彩的语言,如教《三峡》:郦道元,你是我们的骄傲!整个北魏,能够让我记住的,除了孝文帝,只有你。你的清朗的面容,你的严猛的政风,你的讨贼的愤怒,还有,你的匆匆的脚步。乡亲百姓拥戴的是你,盗窃乱贼惧怕的是你,祖国山水期待的是你,后世千年赞美的是你。一部《水经注》,一生秉忠义,殉国逾千年,文章博洽儒者宗,郦学研究正当红。
这饱满激情的语言营造了爱国的氛围。又如教《藤野先生》:
因为鲁迅爱国,所以他更感谢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回望藤野先生,我们仿佛看到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偏见,不歧视,为中国的学子鲁迅,送去了寒冰中的温暖与春风。难怪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后仍深怀着感谢与感激,带着怀念与尊敬写下了这令人难忘的文字。
这饱含感情的语言营造了藤野先生伟大人格的氛围。
三、注重“美”的讲解
“美”的课堂除了“美”的画面、音乐、视频以外,“美”的讲解语言更为重要。例如,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讲成: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吐着,不停地吐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我那痛苦的眼泪啊,就像蜡烛的泪水一样,默默地流着,直到消逝了自己的身体。
把诗的形象和情感用生动可感地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理解它,喜欢它,记住它。
又如教《爱莲说》,讲牡丹、菊和莲三者的人生态度:
牡丹,荣华富贵,人们一哄而上,代表了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宜乎”二字尽显作者的嘲讽之意。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少时便有“猛志逸四海”,后来,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做官。但他生逢东晋乱世,他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终绝望。因此,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与上层统治阶级的绝望,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决心。一个“鲜”字,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世上少有陶渊明这样的真正的隐士的一种惋惜之情。周敦颐一生独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积极入世的心志。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鲁迅称赞: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积极入世的周敦颐。他和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但又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士避居。他积极入世,但又不像众人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同予者何人?包含了黑暗中的坚守,知音难觅的寂寞,以及对未来的一份希冀。
这样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三种人的人生态度。
四、设计“美”的板书
言简意赅、新颖独到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爱莲说》时,板书设计成一朵莲花,在莲花瓣上写着洁身自好、端庄、正直、芳馨、清高等高洁的品格,让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如《与朱元思书》,板书就设计成信封模式,上书朱元思收,吴钧寄,设计别致,简洁大方,一目了然。
五、讲究“美”的结合
把各种“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收获激情飞扬、美丽纷呈的课堂效果。例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将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板书美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美、图画美的过程中产生“美”的冲动,唤起学生对文学美的感知和体悟。教者踏歌徜徉,闻者俯仰默唱,感其怀而动其情,师生都陶醉其中。正如“香褪红残青杏小”,在春花烂漫、万紫千红之后,是青青的、充实的果实。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慧心、匠心、细心打磨每个环节,经营“美”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美美地学,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经营“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美丽着语文的美丽,快乐着语文的快乐。
一、欣赏“美”的语文
语文的“美”,首先“美”在她的文字,而文字的“美”在于其音义结合的整体美。例如,看到汉字“雨”,就产生丰富的联想,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到的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语文的“美”,还“美”在她的语言。古代的平平仄仄,现在的四声,还有汉语独特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这些使文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婉转,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美”的课堂要营造“美”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感受到“美”,产生“美”的情愫和走进“美”的冲动。
营造“美”的氛围,可以用和谐的音乐,合适的视频。教朱自清的《春》可配《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营造春意盎然的氛围。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用精彩的语言,如教《三峡》:郦道元,你是我们的骄傲!整个北魏,能够让我记住的,除了孝文帝,只有你。你的清朗的面容,你的严猛的政风,你的讨贼的愤怒,还有,你的匆匆的脚步。乡亲百姓拥戴的是你,盗窃乱贼惧怕的是你,祖国山水期待的是你,后世千年赞美的是你。一部《水经注》,一生秉忠义,殉国逾千年,文章博洽儒者宗,郦学研究正当红。
这饱满激情的语言营造了爱国的氛围。又如教《藤野先生》:
因为鲁迅爱国,所以他更感谢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回望藤野先生,我们仿佛看到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偏见,不歧视,为中国的学子鲁迅,送去了寒冰中的温暖与春风。难怪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后仍深怀着感谢与感激,带着怀念与尊敬写下了这令人难忘的文字。
这饱含感情的语言营造了藤野先生伟大人格的氛围。
三、注重“美”的讲解
“美”的课堂除了“美”的画面、音乐、视频以外,“美”的讲解语言更为重要。例如,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讲成: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吐着,不停地吐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我那痛苦的眼泪啊,就像蜡烛的泪水一样,默默地流着,直到消逝了自己的身体。
把诗的形象和情感用生动可感地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理解它,喜欢它,记住它。
又如教《爱莲说》,讲牡丹、菊和莲三者的人生态度:
牡丹,荣华富贵,人们一哄而上,代表了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宜乎”二字尽显作者的嘲讽之意。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少时便有“猛志逸四海”,后来,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做官。但他生逢东晋乱世,他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终绝望。因此,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与上层统治阶级的绝望,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决心。一个“鲜”字,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世上少有陶渊明这样的真正的隐士的一种惋惜之情。周敦颐一生独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积极入世的心志。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鲁迅称赞: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积极入世的周敦颐。他和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但又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士避居。他积极入世,但又不像众人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同予者何人?包含了黑暗中的坚守,知音难觅的寂寞,以及对未来的一份希冀。
这样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三种人的人生态度。
四、设计“美”的板书
言简意赅、新颖独到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爱莲说》时,板书设计成一朵莲花,在莲花瓣上写着洁身自好、端庄、正直、芳馨、清高等高洁的品格,让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如《与朱元思书》,板书就设计成信封模式,上书朱元思收,吴钧寄,设计别致,简洁大方,一目了然。
五、讲究“美”的结合
把各种“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收获激情飞扬、美丽纷呈的课堂效果。例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将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板书美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美、图画美的过程中产生“美”的冲动,唤起学生对文学美的感知和体悟。教者踏歌徜徉,闻者俯仰默唱,感其怀而动其情,师生都陶醉其中。正如“香褪红残青杏小”,在春花烂漫、万紫千红之后,是青青的、充实的果实。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慧心、匠心、细心打磨每个环节,经营“美”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美美地学,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经营“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美丽着语文的美丽,快乐着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