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对华包围圈”思路走不通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在借外力掣肘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下Q):首先,能否请您总体介绍安倍政府建立所谓“对华包围圈”的总体情况?
  张伯玉(下A):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外交的对华博弈色彩逐渐加强,且明显出现更多借助外力围堵、遏制中国的迹象。这其中的主要背景包括:首先,钓鱼岛问题升温后,日本感到对华关系压力逐步增大,单独抗衡中国力不从心,因此一方面寻求美日同盟的支撑,一方面希望借力其他国家。其次,安倍本人希望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与更多国家建立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上的伙伴关系,既收取对抗中国之功,又可以拉近与这些国家关系,借此推进经贸合作,毕竟日方在对华关系趋冷后,也在谋划寻找新的市场和“海外工厂”。日方也明白,不可能指望某个国家非常明确、非常强硬地对抗中国,但其寄望于这些国家给中国或多或少地制造麻烦,最起码掣肘中国,分散中国的精力与外交资源,可以减轻日方的对华博弈压力。
  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安倍上台后展开了“环中国外交”,几乎在两年时间内跑遍了中国的周边邻国。每到一地,他都要或明或暗地谈起中国,希望对方能在对华问题上“有所作为”。而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也会跟随安倍起舞,或最起码给予一定的附和。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对华包围圈”的重点还包括印度。由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领土问题。日本一直希望把印度推向对抗中国的前台。因此不仅要向印度开放军售,还要对印度提供核技术支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也并不会为日本“火中取栗”。
  Q:日方国内如何评价“对华包围圈”?
  A:保守派媒体仍站在安倍的立场上,一心在对华博弈的道路上走下去,因此对于“对华包围圈”的想法较为支持,但也认识到这张网可能并不牢靠。也有一些较为冷静和理性的人士能够认识到国际格局和地区格局的大变化,认识到与中国对抗并不符合日本的长远利益。但后一种声音要落实于政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同时,安倍是将“对华包围圈”作为自己的一个政绩。因此,每每有外国领导人来访时,一些倾向于安倍的日本媒体也会炒作这次访问“对华制衡”的意义。
  特朗普上台带来日本“战略恐慌”
  Q:安倍于2016年11月17日在纽约与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会面,您如何看此次会面在日本外交中的作用?
  A:美日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轴。日本的“对华包围圈”其实并非日本单独建立的,而是日本依托美日同盟建立的,这一点日本心里也很清楚。正因为如此,特朗普的上台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根据日方的预期,如果希拉里当选,美国会进一步加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政策,也会由此增加在亚太地区的资源投入。借此“东风”,日本能够更方便地加强“包围圈”。
  但是,特朗普的上台改变了日方的预期,使日本出现了真正的“战略恐慌”。尽管特朗普在竞选时期的表态不一定全部落实为行动,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似乎对“重返亚太”之類的战略缺乏希拉里那样的兴趣。这是日方极为担忧的。
  另一方面,美国可能的外交调整,也让日本失去了打造“包围圈”的若干政策手段。例如,此前日方一直将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作为吸引其他国家的一张牌。但现在,特朗普明确表示要退出TPP。尽管安倍表示日本可以独立推动TPP,但没有美国的TPP显然也不再是“TPP”。而没有TPP的吸引力,一些中小经济体又为何要与日本“绑定”在一起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安倍才要临时改变日程,到纽约去求见特朗普。日本首相专程拜会美国候任总统,这在美日关系史上罕有先例。这反映了日方的焦虑形态。
  总体来看,美国大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外交的战略预期。虽然特朗普的具体政策尚待清晰,但日本外交将会面临很大的外部变化,这恐怕是确定的。
  “包围圈”最终难有成效
  Q:在这种变化背景下,日本的“对华包围圈”会受到何种影响?
  A:即使从过去几年来看,日本的“对华包围圈”也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圈”,只是在某几个点上曾经收到过暂时的所谓“进展”,而这些“进展”也很快随着时间变化而消失。究其原因,日本的这种思路是完全走不通的。
  首先,不断发展的中国保持了与周边国家的总体良好关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成就,也是日本无法直面的事实。即使从日本最念念不忘的“领土问题”来看,中国与绝大多数陆上邻国都已经最终确定边界。个别没有确定边界的国家也与中国保持着沟通和基本信任,并没有日本从中“挑唆”的空间。日本营造“包围圈”几年来,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走上对华对抗的道路,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次,如前所述,在特朗普上台后,日本首先要花费相当气力来协调美日同盟,并重新明确美日同盟的方向和地区任务。在此期间,日本很难再借助美日同盟的效果去拉拢中小国家。
  最后,中日综合国力对比正在逐渐变化,即使单从“能力”层面上说,日本也不可能建成对华包围圈。由于国情特点,日方打造包围网的手段以经贸层面为主,辅以外交议题的支持。但中日经济实力的对比正在逆转,中国外交影响力和对地区事务的话语权也在逐步上升。日本现在能“拿得出手”的砝码越来越少。在这种大前提下,日本不可能把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推向中国的对立面。
  总体而言,可以预期的是,由于内政外交目标的需要,安倍政府在外交上打造“对华包围圈”的动作还将持续,而且也可能在具体议题、具体节点上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带来一些干扰。但是,从长期来看,从大局来看,日本的“对华包围圈”战略难有成效,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接近10万,其中由于司机的不文明驾驶行为造成的车祸占据很大一部分,包括在行驶过程中打电话、吃东西、玩手机、疲劳驾驶等,而现有技术手段对这些不文明驾驶行为的监管效果有限。如果有一套简单、高效、成本低廉叉可实时监管驾驶行为的系统,势必能够杜绝不文明驾驶行为,逐渐提升车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我发明了一种司机安全驾驶警示系统,主要分为司机端与监控端,
一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大国的总统。在宣誓就职的时候,他身穿缀有银纽扣的棕色羊毛上装、白色裤子。华盛顿是一个很注意细节的人,这一天,他挑选这一套制服别有一番深意:他的制服料子都是美国北方康涅狄格州纺织厂出产的粗布料子。  尽管人类织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织法却少有变化,都是用小梭子的窄幅手工织机。1733年,英国的约翰
京剧《女起解》中崇公道与路人对话,有台词:“净剩下往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啦。”这个八沟,就是承德的平泉县。自承德往东,有数条大山谷横亘,本地称沟,名字好记:头二三四五六七,到八沟,逾90公里,就到平泉。平泉羊汤是一绝。我们来这都起早走高速,来了先吃羊汤烧饼,鲜香无比。  平泉建有契丹文化博物馆,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塑像。我去过多次,看内中文物和史料,就觉得有一人的往事提得少些——其实此人在辽朝
谁能把牛牵回来?     哲理的故事: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人,这家有三个儿子。  老大有一身盔甲,老二身体特别好,老三病病恹恹。有一天,父亲告诉三个孩子:咱们家有一头牛,还在山里没有牵回来。这两天,风暴就要来了,你们谁去把牛牵回来?  结果,老大说:我去吧,我有一身盔甲,不怕风吹雨打;老二说:还是我去吧,我身体这么健壮,一定更有力气牵好牛。老大、老二都凭借自己的优势,自信地前往了。没想到,老
哈雷,不只是一颗彗星  1656年出生的哈雷,1673年进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数学系。20岁毕业后,比比尔·盖茨早三百多年就放弃了获得学位的机会,跑去南大西洋圣赫勒纳岛建立了南半球第一个天文台。在那里,哈雷绘制了载有341颗恒星精确位置的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正是这个贡献,当时才22岁的哈雷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并荣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1704年,48岁的哈雷晋升为牛津大学几何学
去買草莓,老大爷称完说19块5。我說:“大爷,那5毛钱就算了吧!”大爷颤抖着点点头对身边的老伴说:“不用找了,收她20。”
20年后的你,会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回答出来吗?  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的不确定。  大概10年前,我们强调的还是规划、生涯、人生梦想,流行的说法是“要做好长期规划,再一步步去实现”。  这种思潮基于一种共识:大环境基本稳定,可观察、可预测。但现在已全然不同。  今天,哪怕再伟大的企业或个人,也不敢说“我能看到10年后的未来”。我们强调的,是
社会福利政策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领域,而且是国之重器,需要全面地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平衡。西方福利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是什么?西方福利国家的类型区别是什么?欧洲福利国家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抵消?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是什么?西方国家出台了何种政策以应对福利紧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动积极地探索实践多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走向一个人人享有保障的
撒切尔夫人,这位20世纪在位时间最久的英国女首相,至今令人难忘。英国广播公司曾评选过去70年对英国女性影响最大的女强人,撒切尔夫人名列第一。近日,英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最后一批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内阁文件,揭示了在风云变幻之际,这位“铁娘子”深深的忧患意识。  为两德统一忧虑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结束,但解密文件显示,在两德统一的最后时刻,撒切尔夫人表现出的不是骄傲,而是深深的焦虑。
陆铭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房价、雾霾、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點。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问题能解决吗?作者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科学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