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目前中学历史课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文章将从启发式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实践方式这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启发教育;规律运用
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强调初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开启新教学理念的创新。而这正是在素质教育下,在新课改下,许多初中历史教师所忽略的一个事实,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新”,而忽视了教育根本的目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那一切的新理念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学改革既要总结传统的好出教学经验,又要借鉴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对改革中涌现的新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提高。而以启发为特征教学方式,并非新的教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核心的教学理念。正如那个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思维,是知识识记和产生的源头,学生自身得到启发和引导才能保证其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抓住启发性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探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启发式课堂教学:
一、探索规律,认知与启发结合
启发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当然,教学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所有的规律和原则,都是宏观上的引导,不是微观行动的准则。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启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各种看法。一般的规律有:启发知识的系统性;讲述与启发的相结合;点线面结合的联系性;语言的启发性等。以讲述和启发相结合为例,初中历史老师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的法国历史概况时,可以以拿破仑这个中心人物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教材,紧扣拿破仑是“双刃利剑”这一特点进行讲析,首先启发学生认识到大资产阶级为什么迫切需要一把“双刃利剑”,法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会看中拿破仑,然后指出拿破仑这把“双刃利剑”,在国内,一刃是镇压王党复辟叛乱,另一刃是压迫人民群众,在国外,一刃是疯狂地扩张,另一刃是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而这两刃正是当时资产阶级两重性:既是革命领导阶级又是剥削阶级的体现。
又如语言的启发性规律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精确、生动、有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表述生动,注意发挥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更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启发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思索。如教师在讲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这一事件时,可以以“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这一内容为立足点,这样讲述:“这帮乘机掌权的外戚、宦官,一旦权在手,就结党营私,疯狂掠夺。他们家里堆满了金银财宝,连狗都戴上官帽子,马也披上丝织品。他们甚至出卖官职,官爵各有不同价格。买官的人一次交不足钱的,可以赊账分期付款。”在这里,老师选用“狗戴官帽”、“马披丝绸”、“出卖官爵”、“赊账买宫”等典型历史现象来揭露东汉后期政权的奢侈腐败,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用语,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也可以以此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探索。
二、发现式的启发式教学实践
启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发现意识的引导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发现式的启发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和现象积极性,可以调节动机,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一般的兴趣转化为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持久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保存记忆。这样的启发方式,可以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当然,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情况看,让学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及不同观点,让学生从所引用的材料中发现自己的意见,应该是教师采用发现式启发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发现启发一方面重视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在讲古代“长城”的知识中,可以充分地运用发现式启发。首先,在图片的支持下引导学生观察万里长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观察万里长城的高度、长度、石头的大小,以及结构等,从中发现万里长城是那样的雄伟,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观察古代奴隶建造长城运送石块的图片中,学生们则认识到艰苦的劳动,这也是学生意识到万里长城实际也是中国古代奴隶、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和分析讨论,学生还认识到万里长城也是封建君主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统治的象征。这三点结论的形成,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启发,另一方面是学生自我学习发现形成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提升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启发式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参考文献】
[1]黄婵芳.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罗敏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驿亭镇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启发教育;规律运用
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强调初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开启新教学理念的创新。而这正是在素质教育下,在新课改下,许多初中历史教师所忽略的一个事实,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新”,而忽视了教育根本的目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那一切的新理念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学改革既要总结传统的好出教学经验,又要借鉴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对改革中涌现的新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提高。而以启发为特征教学方式,并非新的教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核心的教学理念。正如那个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思维,是知识识记和产生的源头,学生自身得到启发和引导才能保证其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抓住启发性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探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启发式课堂教学:
一、探索规律,认知与启发结合
启发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当然,教学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所有的规律和原则,都是宏观上的引导,不是微观行动的准则。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启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各种看法。一般的规律有:启发知识的系统性;讲述与启发的相结合;点线面结合的联系性;语言的启发性等。以讲述和启发相结合为例,初中历史老师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的法国历史概况时,可以以拿破仑这个中心人物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教材,紧扣拿破仑是“双刃利剑”这一特点进行讲析,首先启发学生认识到大资产阶级为什么迫切需要一把“双刃利剑”,法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会看中拿破仑,然后指出拿破仑这把“双刃利剑”,在国内,一刃是镇压王党复辟叛乱,另一刃是压迫人民群众,在国外,一刃是疯狂地扩张,另一刃是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而这两刃正是当时资产阶级两重性:既是革命领导阶级又是剥削阶级的体现。
又如语言的启发性规律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精确、生动、有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表述生动,注意发挥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更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启发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思索。如教师在讲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这一事件时,可以以“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这一内容为立足点,这样讲述:“这帮乘机掌权的外戚、宦官,一旦权在手,就结党营私,疯狂掠夺。他们家里堆满了金银财宝,连狗都戴上官帽子,马也披上丝织品。他们甚至出卖官职,官爵各有不同价格。买官的人一次交不足钱的,可以赊账分期付款。”在这里,老师选用“狗戴官帽”、“马披丝绸”、“出卖官爵”、“赊账买宫”等典型历史现象来揭露东汉后期政权的奢侈腐败,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用语,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也可以以此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探索。
二、发现式的启发式教学实践
启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发现意识的引导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发现式的启发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和现象积极性,可以调节动机,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一般的兴趣转化为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持久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保存记忆。这样的启发方式,可以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当然,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情况看,让学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及不同观点,让学生从所引用的材料中发现自己的意见,应该是教师采用发现式启发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发现启发一方面重视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在讲古代“长城”的知识中,可以充分地运用发现式启发。首先,在图片的支持下引导学生观察万里长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观察万里长城的高度、长度、石头的大小,以及结构等,从中发现万里长城是那样的雄伟,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观察古代奴隶建造长城运送石块的图片中,学生们则认识到艰苦的劳动,这也是学生意识到万里长城实际也是中国古代奴隶、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和分析讨论,学生还认识到万里长城也是封建君主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统治的象征。这三点结论的形成,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启发,另一方面是学生自我学习发现形成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提升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启发式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参考文献】
[1]黄婵芳.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罗敏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驿亭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