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加班的悲喜剧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老年人都不放过


  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唐代的工作制度最为人性化,除了延续从汉代以来每五天休一天的“休沐”制度以外,唐代的官员们全年还享受53个节庆假日,其中包括皇帝的生日放假3天,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日放假1天,婚丧这些重大事宜也都有相应明确的假期规定。然而即使有这样健全的工作制度,唐代的官员们仍然过得不轻松。
  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官署里,共有官员2600多人,他们又分为常参官和非常参官,常参官是每天直接把工作汇报给皇帝的人,五品以上才有资格。这些官员每天早晨6点半到8点半要先开个晨会,也就是传说中的早朝。开完会以后,再各自回到岗位上,这才能真正开始一天的工作,通常要处理公务到下午3点多才能下班。核算下来,每日工作时间差不多也是8个小时。
  然而8个小时只是明面上的8个小时,并不代表下班就可以走人,唐代早就形成了“夜直”制度,除了宫廷里的太监、宫女、嫔妃以外,大臣们也要上夜班。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负责人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值班日志,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再收回。
  谈到值夜班,在唐朝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宰相姚崇。
  当时的姚崇年事已高,曾经所有的激情与热血都献给了大唐,到了晚年,忽然想任性一把:坚决拒绝值夜班。
  直令史也就从了,排夜班的时候直接跳过了姚崇,将值班日志往下传。这一举动竟然引发了许多大臣的不满,认为姚崇搞特殊化。
  姚崇位极宰相,不上夜班都能惹非议,那些年事已高、职位不高的官员们更是不敢有稍微的懈怠。可见唐朝的工作制度虽然完善,但加班这个事情,连老年人都没有放过。

加班加到精神失常


  到了宋代,节假日比唐代多了一天,总共54天。但千万别高兴太早,因为这54天的假期里,只有18天被定为“休务”,即不需要办公,那么同时也就意味着其余的节假日是跟平时一样正常上班。
  虽然宋代也同样延续了汉代每五天休一天的“休沐”制度,但因为大部分节假日里都要正常上班,假期的性价比极速下降,我们也都有同样的体验:连续加班使人疯狂。
  有一次,翰林学士王著值夜班。或许是漫漫长夜,他想起了职场的许多烦心事,又或许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产生了焦虑,一时间胸口有些闷,于是借酒消愁。却不承想几杯酒下肚,竟然喝得酩酊大醉,无法自控,跌跌撞撞地在深夜呐喊:“我要见皇上!来人呐!我要见皇上!”
  太祖以为有大事发生,赶紧召见王著,然而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酒气熏天,披头散发,摇摇晃晃,胡言乱语……太祖掩面,叹了口气:“又来了。”原来这个王著早先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某次宴会上,他也是喝得这样酩酊大醉,嘴里还念着老东家周世宗的名号。太祖想着不杀士大夫,也就没有让他担罪,放了他一马。却不承想这人加了几天班,就疯魔成了这样。
  太祖没有杀王著,颁发了一道圣旨:请各位公务员引以为戒,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努力加班,王著已因酗酒闹事,贬官至比部员外郎,逐出翰林院。

加班完成人生逆袭


  到了清代,工作制度已经严苛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偏偏这种严苛的制度在历代王朝里坚持得最久。每天凌晨就要上班,若是遇到皇帝突然来了兴致,在城外的圆明园主持早朝,那么许多城内的官员必须午夜就爬起来更衣上路,以便能准时到达,毕竟上班迟到先得挨三十大板。
  在这种极早的办公制度下,值夜班的传统依然没有被废除,所以清代有的官员逢上值夜班的话,直接连续上班48小时。如果国家有大事发生,连续上100多个小时的班,也纯属正常。论起值夜班,除了与平日的绩效考核有关以外,同样也是一个容易被皇帝关注并且得到升迁的好机会,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幸运儿,他叫巴延三。
  巴延三属宗室,但能力低下,才疏学浅,在那一天值夜班以前,日子过得昏暗无光,是宗亲鄙视链的最底端。然而历史就是如此神秘,它会在某个时刻忽然扭转一个人的命运。
  某天夜里,前方送来八百里加急战报,乾隆阅后马上要下达新的敕令。但已是深夜,大臣们已下班,只有军机处值夜班的官员可供办差,于是乾隆立即派太监召其入宫听旨拟诏。
  那天夜里值班的官员正是巴延三,他突然听说皇帝要召见他,瞬间困意全无,立即跟随传旨太监匆匆入宫,隔窗听旨。
  乾隆口述了几百字机宜,要他立刻拟旨送阅。
  或许很少有机会遇到皇帝,巴延三又惊又喜,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一个字都没有记下来。好在传旨的太监才学高于巴延三,帮着他完成了任务。
  当两人战战兢兢地将圣旨递给乾隆时,以为要遭到怒斥,却不承想得到了乾隆的夸赞,大夸文书写得好。几日后,乾隆见到军机大臣傅恒,便问:“你们军机处竟然有这样的人才,怎么不早点推荐给我呢?”就这样,一次偶然值夜班的机会,巴延三完成了逆袭,先是很快被外放到陕西做了潼商道员,没过几年,又升任两广总督,成了封疆大吏,短时间内,人生到达了巅峰。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巴延三又被弹劾罢黜。但他终究曾经拥有过一段意气风发的时光。我想他会永远感激那个深夜,感激那个深夜里帮他完成拟写圣旨的太监。
  纵观唐代、宋代、清代,古人们的工作制度要严苛得多。想一想古人,即便在加班的路上充满了無奈与辛苦,那也是生命里无法抛却的悲与喜。
  (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征完了辽国、田虎、王庆,当初的梁山好汉,除了宋江几乎都看出了横在面前的黯淡前景,不满的情绪在征完王庆班师回朝之际,有一次较大的爆发。虽然宋江背靠当初上梁山招安他们下山的朝廷重臣宿太尉,但这棵大树并不能乘凉,尤其不能阻挡即将到来的厄运。经过三次征战,朝廷的态度其实很清楚了。得胜回来,有一点赏赐,封头领几个有名无实的爵位,然后原地待命。这对于习惯了“大碗饮酒,大块吃肉”的绿林好汉,怎么能忍受这种既拘束
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微服私访。一天,他着便装来到武城庙前,看见庙前有一个卖炊饼的掌柜因为缺斤少两,与一个买饼的儒生发生了争吵。  儒生问掌柜:“你知道这秤,为啥由十三两变成了十六两?”  掌柜讥笑道:“我不知道,你若知道,你给大伙说一说。”  儒生却偏偏不说,冷笑一声离开了。  站在不远处看热闹的赵匡胤见状,便欲追赶那儒生,暗藏的几十个保镖唯恐有什么闪失,一拥而上将皇帝团团围住,众人见到这般阵势,方知
谁都免不了要同别人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  慎思择言的人,用俗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眉开眼笑;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我们的舌头就像一把双面刃,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使人接受。该说的时候,要大胆、简洁,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  所说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随意捏
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不讲规矩的现实表现。它虽不是腐败,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它虽不违法,却是法治的腐蚀剂。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的人惯于搞“语言贿赂”,给领导干部“戴高帽子”,不但助长吹捧之风,还滋生官僚主义,损害党内同志关系的严肃性。有的人搞亲疏远近,热衷于“找门子”“拜码头”,一事当前,不管对错先问亲疏远近,结果必然是形成小圈子、小山頭,造
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此扬帆起航。十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向前,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从小币种晋升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增长动能趋缓等不利外部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也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本刊特约记者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衡量指标、我国未来推进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
有两个农夫,一个叫哈利,一个叫西蒙。两人除了耕种之外,还各自养了一群鸡,于是,卖鸡蛋便成了他们的另一项工作。两人既是邻居,又是竞争对手,谁都想早点将一天的鸡蛋卖完,以便多点时间休息,或者与家人外出。于是,他们便暗暗地较上了劲。  可是任哈利挖空了心思,也斗不过西蒙。哈利甚至在自家门口打出了每买50个鸡蛋送1个,买100个鸡蛋送3个的广告,但仍然收效甚微。眼望着到西蒙家买鸡蛋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仅半天
种植树木已经成为中国改善环境,尤其是对抗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将采取一项史无前例的措施:打造面积等同于爱尔兰的大森林来对抗污染。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1.7%,中國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3%。中国环保部部长指出,15个省份已经制定好自己的生态计划,预计其他省份也将在今年制定出自己的计划。(西班牙《消息报》网站)
河南温县创新培训方式,改进培训方法,整合培训资源,搭建“五个课堂”,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年轻公务员干事创业能力。“党性课堂”促进年轻公务员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黨性观念。“理论课堂”提升年轻公务员理论素养。“乡村课堂”使年轻公务员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本领。“外拓课堂”促进年轻公务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廉政课堂”从思想灵魂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中国组织人事报》)
风流的时代里最具风采的父子三杰  从商周到两汉,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是名气极盛的统一时代——如果要说中国古史上最混乱、最无序的时代的话,魏晋南北朝当之无愧。  但是,它又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有一个词“魏晋风度”,诉说了真正风流倜傥的文人们的另外一面。  而在这个神奇的时代里,最具传奇色彩的非曹氏三父子莫属:曹操、曹丕、曹植。这三人中,名气最响的是曹操和曹植。曹丕,则远远地后于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