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骨再生的形状与数量取决于膜下空间的存在及保持,膜下空间的塌陷、减少会严重妨碍骨再生,因此引导骨组织再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膜材料的选择.目的: 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 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提供,规格为(10×10×0.3)mm.1岁左右、体质量10~12kg的健康杂种家犬8只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方法: 横型犬双侧胫骨共4个骨缺损区.左、右两侧近心端的骨缺损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仅将骨膜瓣复位;左、右两侧远心端的骨缺损为实验组,缺损区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术后2,4,8,12周取材.主要观察指标: ①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的体内降解性能和成骨能力.②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结果: ①实验组8周时见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逐步降解,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空洞,形成的孔洞明显增大,12周时,该膜仍未能完全降解.②实验组8周时见骨缺损区表面平整光滑,X射线显示缺损区骨密度增高,12周时骨缺损区已与正常骨基本完全融合.③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以Ca,P峰为主,杂质峰少;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钙、磷浓度增加,钙化程度增强,Ca/P原子个数比接近正常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其他文献
证明了两个不同的混沌系统线性耦合时能实现广义同步化,在一定条件下广义同步化流形是Holder连续的.采用的思想是Temam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惯性流形理论的改进.在线性耦合下两
证明了,若G是一个p-阶3-连通无爪图,P≠10,11,15,并对G中任意两个不相邻的点u和v,满足|N(u)∪ N(v)|≥p-1/2,则G是泛圈图.
介绍了近年国际上在π共轭有机半导体中新发现的有机磁电阻效应(Organic magnetoresistance,O-MAR)实验和理论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有机磁电阻效应的应用和研究.有机磁电阻效应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合成了丙烯酸酯/聚氨酯(PUA)预聚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含氟PUA细乳液.使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的La(2-x)/3(Ag(0)1-2x/3Ag(I)x)TiO3(简称Ag-LST)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粉体,采用XRD、XPS、ICP和SEM等实验技术对Ag-LST进行了表征.结
研究了矩阵环F[A]中元素可逆的条件,讨论了矩阵环F[A]上的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的性质,给出了求F[A]中可逆元的逆元的一个简便方法.
介绍了一种新的合成奥卡西平(OCBZ)及其中间体的方法:以5H-二苯并[b,f]氮杂卓-5-甲酰氯为原料,通过加成溴化、氨解、水解得到OCBZ,总收率可达62左右,OCBZ的摩尔分数大于99.0
研究了存量固定、需求服从正态随机分布的单周期替代性产品的联合定价决策问题,证明了目标函数在两个决策变量上均为单峰函数,由此给出了两层嵌套的一维搜索算法;算例说明了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筛选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确证猪肉中63种有机磷农药的分析方法.样品用正己烷配合乙腈-水溶液均质提取,加入氯化钠继续均质,离心分层后取部分乙腈层经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降血酯药物非诺贝特的构象和振动光谱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非诺贝特分子的平衡结构参数,并同文献中报道的非诺贝特晶体结构进行了比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