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孩子的“成长倦怠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magic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经常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我们难免会产生倦怠感,会感觉像生病一样浑身乏力,提不起兴致。其实,孩子也有这种状况,只是当他们倦怠时,不知道原因所在,甚至家长也会视之为偷懒、厌学,或者干脆认为是孩子的逆反期到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任何事都可能出现短暂的倦怠感,但较为明显,持续时间较长的是以下三种情况:
  幼儿园倦怠期
  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的孩子,由于太熟悉幼儿园的气氛,刚入园时的那股新鲜感大大削减,开始觉得无聊,把上幼儿园当做一件苦差事,于是闹着爸妈给他请假,甚至装病赖在家里。
  孩子之所以会对上幼儿园产生倦怠感,多半是因为幼儿园里真的没多大意思。研究发现,体力和智力水平越高、生活态度越成熟、进入幼儿园后社交能力发展越顺利的孩子,越容易产生倦怠感。另一种情况是,邻居年龄大一些的玩伴都已上小学了,只剩下他还在上幼儿园,也容易使他产生倦怠感。
  我国的幼儿园多数没有规范的教育课程,游戏设计也不够科学,内容重复的较多,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孩子的兴趣发展,更照顾不到个体兴趣的多样性,难免会让幼儿生厌。如果此时父母不懂得合理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逼迫孩子上幼儿园,压力之下,孩子的倦怠感就越来越强烈,终有一天会憎恨幼儿园。因此,不要一味地勉强孩子,应该仔细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如果孩子是因为能力强而觉得在幼儿园里太无聊,家长不妨请求老师给孩子一些做事情的机会,例如帮老师整理书本、换花瓶里的水、照顾小班的孩子等,使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既不让他感到无聊,还能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实在不行,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一所幼儿园,使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适应,但应该把转园给孩子造成的分离痛苦考虑在内。
  学艺倦怠期
  很多孩子在课余时间上几个兴趣班,钢琴、绘画、舞蹈、跆拳道等。通常,刚开始学的时候,孩子都兴致勃勃,可是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学习。家长们恼火不已,一方面知道上兴趣班应该以兴趣为先,孩子没兴趣了就不能强迫他,另一方面又怕就此放弃会让孩子养成畏惧困难的毛病,真是左右为难。
  其实,如果可以确定孩子拒绝上兴趣班不是兴趣转移的原因,而只是觉得有些累或者是感觉玩的时间不够用,那么可以肯定,孩子是遇到了“学艺倦怠期”,只是想休息一下。此时,不要以培养孩子的耐力为由强迫他继续学下去,要考虑到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坚持性不够等特点,让他休息一段时间。等孩子休息得差不多了,心情也平静下来了,再给他换个老师,哪怕是买一盒漂亮的蜡笔,都有可能让他重拾画笔。
  学习压力倦怠期
  中小学中,厌学的学生不少,有些仅仅是遇到“学习压力倦怠期”。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倦怠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对学习感到倦怠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找到原因更重要。就像厌学的原因很多一样,学龄孩子有倦怠感的原因也很多,除了对学业感到吃力、作业负担过重等因素之外,家长期望过高也是其中之一。
  比如,很多家长在假期中会为孩子制订一份周密的学习计划,希望孩子通过假期的努力使成绩有所提高。其实,假期的设置是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定的。对于孩子来说,4个月的全日制课程已经让他们出现倦怠感,必须休息身体,调节心理。只有给孩子们一个不用补课、可以充分休息和玩耍的假期,才能避免厌学情绪的出现,让他们对新学期的学习有所期待。因此,父母们还是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恰恰相反,应该给孩子减压,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规律,合理调节学习节奏,才能避免“学习压力倦怠期”的出现。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