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 你还在记日记吗?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奈尔大学的李·汉弗莱通过对信件、日记和其他前数字时代的表达手段的研究发现,如果放眼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单向的、广播式的“大众媒体”并不是标准现象,相反,人际的、多方向的沟通才是主流——就像现在的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一样。媒体从来就是个人化和社会性的。换言之,当我们以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时,我们其实是在重返过去。
   汉弗莱说,直到最近一百年来,日记才被视为私人文件。在19世纪晚期,来访的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互相阅读日记,以此来了解最新情况并分享生活。在美国早期的城镇中也保存着日记,标记和记录重要事件:婚礼、出生、死亡和其他对整个社区都很重要的事件。这样的日记在本质上是社交性的。
   而且,通过日记,人们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反思,这比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存在的时间长得多。然而,不可避免地,社交媒体逐渐变成我们记日记的标准方式。例如,Twitter本身具有自我反思性,人們想将Twitter设为自己的日记。但是日记难道不应该是私人的吗?在互联网导致公私领域混淆的情况下,显然并非如此。
   让我们暂且放下日记的社交性不谈。一个现象很明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正逐渐回归到旧日的一种习惯,即个人渴望记录自己的存在。当然,很少有人用笔和墨水写日记了。不过书本日记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即使在形象取代文字作为意义的主要载体以及注意力空前萎缩的时代,想象这种形式的新用途也是很有趣的。
   日记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结构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它被证明适合人类的许多努力:宗教和精神追求、社会联系、心理治疗、科学数据收集、文学实验和哲学沉思等等。
   日记可以为孤独的旅行者提供陪伴,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缺乏其他支持的时候,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专注的、不那么武断的倾听者。日记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历史,保留了个人或家庭历史的关键时刻。它开辟了一个空间,作者可以在这里演练自己对社会压力的抵抗,或者积蓄力量,对具有挑战性的道德问题作出应有的抉择。
   数字日记——不论是一个视频播客还是一个社交媒体账户,按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记录作者的生活——能够达到类似的目的吗?日记的比特化是代表了对当代社会的必要适应,还是会扼杀日记中原本那些最有价值的方面?
   到目前为止,印刷书籍还没有在电子书出现以后变得过时。我们也不必假设,日记的下一阶段必定会被全部转化为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流。也许日记会迎来一场传统的复兴,在本世纪坚持维护它用纸与墨构建的家园。
   而如果它真的演化为纯粹的数字在线形式,那么日记是会蜕变为一个即时的视频、图文和文字组合,徒劳地试图捕捉不断加速的当代生活,还是说它将类似于“慢食”运动——找到某种方式来集中注意力,拉长时间,通过写作反映和探索想法,但也不像旧日的日记那样维持一己的私密性,而是随时发布到全球读者的眼前?
   今天的日记作者将定义明天的日记。如我所说,日记已经表明它可以改变其形状来应对每一个新的挑战。日记制作的新形态,对我们的个人旅程、对未来的日记读者、甚至对历史,都意味着什么呢?
其他文献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很多,生产力也比较低。为了保证人口,古人的婚嫁年龄往往比较早。汉代时期,男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4岁~20岁之间,女子则是13~16岁。东汉三國时,女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7岁左右,例如甄夫人,就在17岁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袁熙。  到了南北朝,适婚男女的结婚年龄就提前了很多。南朝时的女子,结婚年龄平均为13岁左右。刘宋前废帝的何皇后,12岁即出嫁。陈宣帝的柳皇后,11岁出嫁。  而
传统观念上的60岁,是衰老的开始,而现在的60岁,则是一个漫长的人生阶段的开始。我们把60岁后的漫长人生过程,叫做人生的第二个黄金年龄阶段、第二个青春期。只要做好身心的调试,生活完全可以跟60岁前一样精彩。 1.养好精气  我们身体的精气,出生前是父母给予的,出生后是长时间自己发育、累计的结果。精气要消耗一辈子,但是在前半生中,生活压力过大或疲惫容易消耗精气,到了60岁,残留下来的精气就不太够,所
婆婆和媳妇作为“没有血缘的亲人”, 存在天然隔阂,偶尔会出现一些摩擦,如何化解成为一个家庭和谐相处的关键。实际上,不只国人有此烦恼,国外的家庭同样如此。      美国婆婆很少插手   由于经济独立、关系独立以及个人空间意识较强等原因,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婆媳关系相对缓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婆媳没有矛盾。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特利·阿普特利用过去20年收集的研究表明,婆媳关系比男性和丈母娘的关系
为何这么多人要跟李彦宏和“百度”过不去?  一直以来,总以为只有我瞧不上百度,最近几日才知道竟有如此多的人厌恶李彦宏和他的百度公司。从网络潮水般的责骂来看,百度公司形形色色“赚钱不要脸”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公愤。  前不久,只有少数人捅破了百度“昧心赚黑钱”的猫腻,可没想到,刹那间“引爆了”广大网民积郁已久的情绪。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长期以来,很多网民既离不开百度又对其心存恐惧。说直白点儿——百度手巾有
写着“留在家中”的街头海报、被丢弃的橡胶手套和口罩、空荡荡的广场街道和自制的新冠病毒状的玩具……在过去几个月中,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蔓延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万象以及生活状态,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疫情期间无法开放的欧洲各大博物馆,已有不少开始向社會征集带有新冠肺炎疫情记忆的物件。   奥地利首都的维也纳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该馆启动了一项名为“新冠记忆”的征集活动,邀请公众分
蒲松龄巧联羞县令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创作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义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谈鬼说狐的方式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许人们并不知晓,他在对联方面也是一位高手。  传说有一位县令,姓乌。他年轻为官,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很不服气。有一次,为了显示自己的才气,乌县令邀请一批乡绅叙饮,同时也请到了蒲松龄。席上,乌县令趁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蒲松龄对:“二人土上
01   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这句话太以偏概全了,可事实是,在孩子18岁之前,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的确,孩子会上学,会交朋友,会受社会环境周围环境的影响。可归根结底,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人生的底色,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解决的。   成为一个父母,从来不是把孩子生下来,给孩子吃,给孩子穿,把孩子送到学
古人怎么骂人?答案很简单:我们今天是怎么骂人的,古人就是怎么骂人的。或者说:古人过去是怎么骂人的,我们现代人今天就是怎么骂人的。   因此,“古人怎么骂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更有趣的倒是: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骂人话到底是怎么来的?本文选取了两个很多辞典都没有或者无法解释清楚其词源的骂人话一一梳理它们的由来。这两个骂人话读者朋友们都非常熟悉,有的甚至还经常挂在嘴边:傻瓜、三八……   傻瓜 
三毛22岁的时候孤身远赴西班牙读书,父母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反复叮嘱她在外要体现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忍让,吃亏就是占便宜。三毛谨遵父母教诲,“第一次跟鬼子打交道,我显得谦卑、有礼、温和而甜蜜”。   三毛是很爱干净的,也很感激同学们的照顾,就努力多做一点事情,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整个房间的打扫都归了她,连四个人的床都是她一个人铺。她虽然心里气不过,但总是懒不过别的同学,看不下去还是自己做
事件 “自制食品”网上走热引关注  近日,一篇名为《有哪些食物,为了健康你一定不吃》的帖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關注。帖文中提到,有网友在淘宝上购买了“现挖的百香果原浆”,到货后发现瓶子膨胀,打开时果浆喷洒一地。此外,帖文中还提到,这类自制食品没有正规标签、配料表、保质期、营养成分等,质疑其为何能在网上购物平台公开售卖。  帖文内容随即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自制食品不会添加防腐剂,原材料更加优